图书简介
年9月新学年伊始,应湖北大学黄邦和与方迥澜二位教授的邀请,李毅夫研究员和我同去武汉,为吴洪英等六位拉美通史研究生讲授;“世界民族概论”和“拉美民族概论”课。民族是历史的载体,历史是民族的生命,两个学科之间的交叉关系,使我们走到了一起。当我们闲来聊天的时候,一个共同的话题就是印第安人的起源。
美洲印第安人来自何方?他们在什么时候进入新世界的?他们相互之间的差别说明了什么?印第安古代文明是印第安人自己的创造,还是受后至的旧世界文明人民的影响形成的?这四个问题,是美洲印第安人起源问题中的基本问题。
关于此,除去那些非科学的主观臆猜外,历史地形成了两大学派之争:一是亚洲起源说;一是多元起源说。
亚洲起源说认为:主要由于印第安人的体质特征与蒙古人种接近,因而他们源于亚洲;印第安人是在白令海峡还是陆桥的时候从那里进入美洲的;印第安人之间的语言、体质差别,是在新的环境下发生分化的结果;印第安人的古代文明,受到了亚洲古文明的影响。这些观点主要是由一批美国学者提出来的,因而也称美国学派。
多元起源说认为:除了蒙古人种以外,印第安人中还存在不同的种族成份,因而印第安人不只是源于亚洲;迁徙的途径不只是白令海峡处曾有过的陆桥,广大的太平洋海域也曾是新、旧世界之间的一个交往场所;印第安人之间的差别,不仅有属的差别,而且有种的区分;印第安古代文明完全是自己的独立创造,毫无外来成份的影响。这些观点,主要是由一些法国学者提出来的,因而也称法国学派。
当然,持以上两个学派观点的,不只是这两个国家的学者,同样道理,这两个国家的学者,也有赞成对方观点的。
围绕美洲印第安人起源问题的讨论,虽然自1875年“美洲学者国际代表大会”成立起就走上了科学的轨道,但大量突出的研究成果,则是在进入本世纪以后出现的。目前,这种讨论还在继续。印第安人的起源,是美洲学中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之一。
我国学者过去基本上都是以美国学派,也就是单一起源说的观点来叙述印第安人的起源问题的。我在湖北大学讲学时,没有采用中文书刊的一般介绍,而是分别介绍单一起源说与多元起源说的观点,并向学生们提出了我的参考意见:
1.印第安人的种族成份问题:基本事实是,主体是蒙古人种,同时存在着差异。解释这种差异,应该同时借鉴两个学派的观点,有些差异代表蒙古人种中的不同类型(或是在旧大陆形成的,或是在新环境中的变异),有些差异则是不同的人种。
2.印第安人的迁徙途径问题:白令海峡陆桥是一条道路,但不是唯一的道路,特别是到后来,跨太平洋或环太平洋航行是可能的,新、旧大陆之间的联系是多渠道的、延续不断的。
3.印第安人进入美洲的时间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有步步提前的趋势,现有材料证明2万年前美洲已有人类房住,并有人提出了可上溯到3.5万年前的假设,但是,大规模的移民是在新石器时代开始时发生的,这个观点无疑是科学的,否则不能解释印第安人何以发展到几千万,语言文化差别为什么那么大。
4.印第安人的古代文明是否受到旧世界文明的影响问题:美洲古代文明,应该说是印第安人的独立创造。在五六千年以前,旧大陆也只是处在孕育文明的时期,这时候若有移民经海路过去,其文明程度与印第安人处在差不多的水平上,无所谓有进步的影响。在三四千年以前,过去的移民也毕竟是小批孤立的,不会同时在中南美洲散开,产生那么大、那么广泛的影响。两三千年前,东亚人民尽管有很大的航海能力,东渡的可能性很大,但这并不说明他们对印第安文明的发展发生了有效影响,因为,东亚人民如果把文明传播到了美州,印第安文明就会带有亚洲文明的多方面的明显的痕迹,亚洲的文明人民近期零散地到过美洲,与他们对美洲产生什么积极影响,毕竟是两回事;影响或许有,但不是那么显见,否则,就不致于自法国人提出这个问题起200多年来仍未得出决定性的结论。
最近几年,我国一些学者对印第安人的起源问题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但多限于中国与美洲间的古代文化交往问题。这个方向是不错的,是我们的优势所在。但这个问题只是美洲学印第安人起源问题中的子目问题。我们应该开阔视野,了解国际上对整个问题的研究状况。
出于这个目的,我在湖北大学讲学时再次决定要把法国学者保罗·里维特的这部著作介绍给中国同行。这样说的原因是,在1982年,我曾向内蒙古一家出版社推荐过这本书,但未被列入出版计划。
讲学结束后,我和李毅夫先生溯江而上,去成都参加中国世界民族研究学会第三届年会,同行的还有我们的两名学生和十几位同事。一路上,我们尽管玩得很高兴,但我心里总是想着这本书的译事和出版问题。
凑巧,在这届年会上,我认识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徐菊芳老师。在去青城山游览的途中,我向她谈起了这本书,立即引起了她的兴趣。回京后两个月,她便告知我此书被列入了出版计划。由此,这本出版于1943年并一再重印的美洲学名著现在才得以与我国读者见面。我们应该感谢她。作为译者,我还应当感谢她对译稿的加工与编辑。我是1987年上半年在中央讲师团河南团支教期间利用业余时间译完这本书的,初稿比较粗糙,承蒙她精心修改与指正。说到这里,我还应该感谢与我同在一起支教的谷玉珍同志,主要是她不辞辛劳地承担了我们内黄县支教点四位同志的柴米油盐问题,才使我得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译事。
保罗·里维特是法国著名民族学家,终生从事美洲学的研究与教学,并长期担任巴黎大学民族学学院的领导人,誉满国际美洲学界,他的这部著作——《美洲人类的起源》,是他多年研究的结晶,不仅是他平人的代表作,也是他这个学派——法国学派的代表作,是研究美洲印第安人起源问题的必读书和经典著作。这部著作自1943年同时以法文和西班牙文出版后,立即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不久就出了修订本,并不断重印,仅西班牙文版自1960年出修订本到1979年就重印了8次,其学术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读者将会从这本书中看到,作者从地质学、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和航海术等方面对美洲人类的起源进行了多么深入细致的考察和研究。
在“史绪”中,作者回顾了国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史况;在前两章中,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探讨了美洲的居住过程,以及南北美洲有关的考古遗物的年代;从第三章到第九章,具体分析了美洲印第安人中的不同的种族成份及其意义;最后一章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附带作了自我估价。
我认为,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收集并分析了有关印第安人起源的种种说法,提供了大量的研究书目。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基本上掌握到60年代为止国际上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情况。
在最近20多年,国际学术界对印第安人起源问题的研究虽有一些新的进展,但结果多是证明了本书的观点。例如,80年代初,苏联学者提出在印第安人中有一种源于中亚地区的欧亚混血类型,这为保罗·里维特的种族名册中又增添了一个新的成员;我国学者房仲甫先生认为,古代中国人曾扬帆到达美洲,这也说明太平洋航路确曾存在过。
但最近的考古研究也表明,保罗·里维特对美洲始居时间的估计是保守了,他断然认定美洲的居住过程不会超过1.5万年。
这本著作涉及的方面较广。由于它的多学科性,我不得不说是勉强译出来的,有关的学术术语难免出现外行话,敬请指正。
此本译作权当是我交给南京大学外文系西班牙语教研室我的老师们的一本作业;同时,也作为我献给我中学时的英语老师洪春荣先生的一份礼物。
朱伦
1987年5月于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目录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
作者:[美]迈克尔·托马塞洛
图书 人类认知的文化起源
-
2
图书 艺术的起源
作者:朱狄
图书 艺术的起源
-
3
图书 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
作者:(美)奥菲克 张敦敏
图书 第二天性:人类进化的经济起源
-
4
图书 婚姻和家庭的起源
作者:Ю.И.谢苗诺夫
图书 婚姻和家庭的起源
-
5
图书 中国人类起源神话母题实例与索引
作者:王宪昭
图书 中国人类起源神话母题实例与索引
-
6
图书 人类史
作者:[英]G.埃利奥特·史密斯
图书 人类史
-
7
图书 人类学
作者:罗红光
图书 人类学
-
8
图书 儒家超越思想的起源
作者:赵法生
图书 儒家超越思想的起源
-
9
图书 认知的自然起源与演化
作者:陈剑涛
图书 认知的自然起源与演化
-
10
图书 论灵魂及其起源
作者:[古罗马]奥古斯丁 石敏敏
图书 论灵魂及其起源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