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历史渊源

ISBN:7-5004-4268-8

出版日期:2003-12

页数:272

字数:210.0千字

点击量:9046次

定价:20.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李庆余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历史渊源》一书是陈明博士在他的学位论文基础上完成的学术性著作。几年前,他怀着对美国金融史的浓厚兴趣攻读南京大学世界史专业美国史方向的博士学位。他目标明确,要对美联储的历史作深入的研究。这是美国史上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极富挑战性的选题。19世纪,美国有四大问题严重地影响着它的历史进程,即奴隶制、开拓西部、货币和关税。中国学者对前两个问题颇有兴趣,也颇多研究,而关税问题却少见研究成果,至于货币银行史,尤其是美联储史,更无人问津。金融界的学者不愿意也不太可能从“史”的角度去深入研究,史学工作者则因为这个问题涉及较多跨学科的专门知识而望之却步。我认为,对美联储这样一个影响美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制度的历史,值得花大功夫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对陈明的这一雄心与计划竭表赞同。同时多少也有些担心。一来惟恐他对货币银行问题的有关专门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说外行话;二来担心他处理不好“历史”与“金融”的关系,写出一个皮相属浅、非驴非马的东西来。现在看来,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作者不仅成功地处理了“历史”与“金融”两者的关系,使之浑然一体,而且有关货币银行问题的深入论述,即使内行专家看了也会认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当新的公司企业制度形成之时,现代银行体系却由于建国以后旷日持久的货币银行纷争而未形成,现存的国民银行体系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矛盾变得非常突出,成为美国现代化道路上必须扫除的一大障碍。作为进步主义改革运动的一部分,一个银行改革运动兴起了。改革的雏形是奥尔德里奇计划,最后成果是1913年出台的《联邦储备法》和随后建立的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储备体系是美国的中央银行体系,它大大不同于西方各国的中央银行,具有明显的美国特色。那么,是何原因导致美国产生如此独特的中央银行体系?这一问题一直是陈明关注的焦点。经过反复斟酌,他决定将联储史的研究分两步进行,首先集中精力搞清楚联邦储备体系的起源问题。

关于联邦储备体系的起源,国外研究著述虽多,但陈明认为仍有很大缺憾。这些著述或者就事论事,没有历史的凝重感;或者只对联储的起源作短时段横向的历史考察,没有纵深感。经过一番研读后,陈明发现,要探讨美联储的历史起源,“就事论事或者仅仅横向考察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不够的,必须纵向考察联邦储备体系产生的历史源流。远视距、长时段考察一个历史过程,往往比近视距更能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更容易在纷乱的历史事件中找准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连续性。只有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将联邦储备体系的形成问题放置于纵向和横向双重坐标中加以考察,才能更准确地进行定位。联邦储备体系这样一个独特的中央银行体系的产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是历史过程长期运动的结果,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规定和制约联邦储备体系产生的主要因素早在杰弗逊、杰克逊时代就已经发端。”这可说是作者开始研究联储史后的第一个心得,也是他对前人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于是作者把研究工作从美国早期的货币银行纷争做起。

美国建国后,对国家向何处去有两种不同的主张。杰弗逊憧憬一个“农业理想社会”,汉密尔顿则力主以制造业为龙头,走工业化的道路。因此,发生了关于美国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辩论。5230869在两个不同的建国方略背后,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价值观。提出农业理想社会的人强调公平与平等;拥护走工业化道路的人强调效率与发展。杰弗逊与汉密尔顿的货币银行观是他们各自的建国方略中的一部分,这就开始了两种货币银行思想的冲突。这一冲突一直发展到《联邦储备法》的诞生,并在它身上打上清晰而深刻的烙印,《联邦储备法》就是两种不同思想传统相妥协的产物。本书着力梳理了两种货币银行主张背后的价值观——效率与公平这一线索,并按这一线索解释了美国早期货币银行纷争与联邦储备体系的起源。

美国学界对历史上的货币银行纷争与联储备体系的起源基本上是用阶级斗争的或地区利益冲突的分析方法作解释的。例如对于早期的货币银行纷争,小施莱辛格就认为,这是一场“阶级”斗争,是穷人与富人的斗争。哈蒙德则认为是新兴工商企业家、银行家与既得利益的大金融家的斗争。关于联储建立,罗伯特·韦比认为是“中西部金融家的胜利”,加布里埃尔·柯尔科则相反,认为是“东部金融家的胜利”,而布赖恩则认为是以农场主为主体的“人民”胜利。本书作者摈弃了这些阶级的、地区利益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作者指出,阶级分析或地区利益的分析方法都流于表面,将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了,缺乏说服力。作者在各阶段货币银行纷争中,发现了一个具有共性的本质的东西,即这些不同阶段的冲突都是围统发展与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与平等优先进行的,万变不离其宗。书中写道:“纵观各个历史阶段,可以在万变之中发现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在主导和制约美国货币银行体系的发展,有一个清晰可见的主线贯穿整个历史的画面。这个主线就是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冲突。”而这一冲突起源于杰弗逊与汉密尔顿两种思想传统的斗争,是这一斗争的延续,尽管关于美国向何处去的争论早已不复存在。事实上,汉密尔顿《关于制造业的报告》是美国发展的福音书和现代化的起点,汉密尔顿本人被尊为“美国现代化之父”,但杰弗逊的公平与平等的价值观念也深深地扎根于美国社会生活之中。从此,效率与公平这两个基本的价值,贯穿于整个美国现代化进程,也贯穿于美国货币银行体系的发展和变革之中,成为我们解读美国的一把钥匙。作者找到并利用了这把钥匙来重新诠释联邦储备体系的起源,得出了上述结论。

尽管效率与公平是近年来人们常挂在嘴边的、并不新鲜的名词,但我认为,作者用这一矛盾来解释美国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的货币银行发展和变革的历史,是很富有新意的,也是本书的可贵之处。这不仅为研究美国金融史开启了一扇新的视窗,而且推而广之,也可以用来研究美国的现代化。美国现代化从文化价值来说,就是效率与公平对立统一的过程。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最重大的事件,如进步主义改革、新政、福利国家和当代的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都可用这一文化价值做出解释。用效率和公平这一文化价值尺度去解释历史还给予我们客观公允评价美国的历史人物、政治派别和历史事件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从这一独特的视角去看问题,就用不着刻意去贬抑什么人或拔高什么人,人们才可能以更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历史。如作者对过去常常遭受人们贬抑的工商企业家、银行家做出了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指出他们要革新货币银行体系是为了发展与效率,客观上符合整体利益。因此,给他们贴上“阴谋”的标签,或将他们的一切行为视做为了一己之私,为了这个或那个利益集团的私利,是不恰当的。这个判断是立得住足的。试想,如果这部分经济人个个都是毫无社会责任感的惟利是图、蝇营狗苟之辈,美国社会何以进步?作者还认为,汉密尔顿主义者的货币银行思想,亦即效率优先的思想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并且规定和制约了美国金融发展与变革的方向。我以为,这就是美国建国以来经济所以髙速发展的价值依据,也是美国强盛之堂奥所在。当然,作者同时也指出,坚持汉密尔顿思想传统的人,往往一味注重发展与效率,而忽视了货币银行体系的财富分配效应,忽视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这必然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到头来,也会损害经济发展最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汉密尔顿主义者的这一极端正好由平民主义者坚持的公平这一价值观来平衡。公平就像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剑,制约着汉密尔顿派,促使他们在发展与改革中,必须注意权力与财富的分配效应,必须兼顾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兼顾社会公平。如此看来,公平这个价值是不可或缺的。事实上,它之所以能在美国进人工业化与现代社会以来顽强地存在下去,就是因为社会发展过程中总是有弱势人群存在,他们一定要用某种价值来维护自身利益。只要有弱势群体存在,公平这一价值就永远不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同时作者也毫不讳言地指出了平民主义的局限性。如本书结语部分写道:“普通人民”“不注重发展和效率”,他们“常常从自身处境出发去衡量一切社会事物,其视野是褊狭的,他们对社会事物观察的结果也是变形的。他们常常将‘历史’看做是一种‘阴谋’,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事件都是密谋的结果’,有钱人和特权者正在合谋着对付普通人民”。可见,汉密尔顿主义者和平民主义者都各有其局限性与片面性。但这并不是对效率与公平作等量齐观,对于两者在社会发展中不同的作用,要作客观超脱的分析。效率是主导的,公平是从属性的,要以效率与发展为前提。在这一条件下,实现两者的妥协与兼顾。这是美国历史给我们提供的宝贵启示。总之,作者不仅用效率和公平这两个对立统一的价值分析了联邦储备体系的历史起源,而且字里行间时时流露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表现了我国新一代学者较之他们的前辈,更少传统意识形态造成的刻板成见,具有新鲜的思辨力。

美国的发展对中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我们不妨像陈明解读美国历史那样,用公平和效率这把钥匙解读中国,寻找中国贫穷落后的文化价值缘由。改革开放以来,学界不断掀起文化热。在中西文化与价值的对比中,不难发现,中国历史上很少见提倡效率的。公平(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平均就是公平)是独一的价值取向。不患贫而患不均构成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均贫富”几乎成了历代农民起义的旗帜,成了社会最敏感最富有煽动性的话语。是不是可以说,正是公平这一文化价值规约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结果使中国一度处于世界上最贫穷落后国家之列。在封闭了几乎一个世代之后,改革开放重新为中国开辟了发展的新天地,也使中国的文化传统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发展是硬道理”这个中国人前所未闻的话语,意味着中华民族同以公平为惟一价值的文化传统的决裂,意味着中西文化正在融合。正是这个价值观的变化与文化融合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国同西方的关系发生了方向性转变。读《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历史渊源》一书不禁引起了我个人的这些思考,感慨良多。这也反证了该书的学术魅力与现实效应。一本书能让读者引起思考就好。《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历史渊源》虽是一本有关美国金融史的学术著作,但广大读者不妨把它当做文化史著作来读,把中美两国的历史与文化作些对比,进行文化对话。

陈明博士是一位有功底与学养的中年学者。就读苏州大学时,师承张梦白教授。这是他的幸运。张老是学界前辈、老教育家。在他70年的教育生涯中,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栋梁之材。陈明是他晚年的学生,在张老讲授美国史的课堂上觅得真火,从此矢志从事美国史研究,开始他的学术积累。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期间又搜集了大量原版资料,从而为美联储史研究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该书95%以上的资料都是国内首次引用。《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历史渊源》是作者研究美联储史的大计划中一个阶段性成果。希望他能按计划将美联储史研究继续做下去。相信他一定会做得更好。

借着该书出版之际,写下这些联想,以为序。

2003年9月于南京大学文科楼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历史渊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陈明.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历史渊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陈明(2003).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历史渊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