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中国哲学大纲

ISBN:2190·033

出版日期:1982-08

页数:674

字数:521.0千字

点击量:9934次

定价:3.45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这部以哲学问题为纲叙述中国哲学发展过程的拙作中国哲学大纲,是一九三五年开始撰写的,一九三七年完成初稿,一九四三年曾在北平私立中国大学印为讲义,一九五八年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出版之后,到现在又二十多年了。近来很多同志认为此书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提议修订重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欣然表示愿意再版重印。同志们的厚情雅意,我衷心感谢。于是将此书旧本加了一些“补录”和补充性的“附注”,对原文进行了一些文字上的删改,形成为今日的这个修订本。

此书从写成初稿到此次再版重印,时间过了四十多年,我对中国哲学的探索也有所前进,许多见解与过去不同了,本应重写。但年老力衰,重新撰写至少要三、五年的时间,短期内是难以完成的,所以也就只好按照同志们的建议,作目前这样的处理。

此书的取材和论述范围,都有重大的缺欠。在取材方面,关于先秦时代,本书论述了孔、墨、老、庄、孟、荀、以及惠子、公孙龙的学说,对于管子书和吕氏春秋,却完全忽略了。其实管子中有比较明确的唯物论思想,是荀子唯物论的前导;而吕氏春秋虽然是采集众说以成书,但也有一定的中心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都是应该重视的。关于汉魏至宋代以前,本书仅仅以董仲舒、王充为重点,对于唐代刘禹锡、柳宗元的学说未加引述,事实上刘、柳虽然主要是文学家,没有建成完整的哲学体系,却也都提出了有价值的哲学命题,是中国哲学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关于宋、元、明、清时代,本书着重叙述了周、张、程、朱、陆、王和王夫之、颜元、戴震的学说,虽然也揭示了罗钦顺、王廷相的基本观点,但是未作系统的阐发,对于方以智、陈确的思想,更未提到,这些都是不足之处。此外,书中没有讲中国佛学的思想,又基本上以戴震为结束,近代存而不论,也是明显的缺陷。

本书的范围以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认识论)为限,对历史观未涉及,现在看来,更是一个显著的缺欠了。

这次修订,加了一些附注,又对于形神问题、天人关系问题的“天人有分与天人相胜”、志功问题,作了简要的论述,作为补录,分别附于宇宙论、人生论篇中。

本书最大的缺点是对于哲学史中两种基本倾向的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情况,没有明确的阐述。西方哲学史有德谟克利特路线和柏拉图路线的对立斗争,即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斗争。在中国哲学史中,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呢?我认为中国哲学史中,也确实有两种基本倾向即两条路线的对立斗争。必须认识这一基本的对立,才能得到关于各派哲学学说的理论本质的比较深刻的理解。而本书对于两种基本倾向的对立斗争的总线索以及每一时代哲学论辩的中心问题,都没有适当的阐释。

为了弥补本书旧版的这个主要缺点,这里对于中国古代哲学中两种基本倾向对立斗争的情况,作一个简要的说明。

先秦时代,开始了关于世界本原的讨论。从春秋到战国之末,有四种不同的学说,一天志天命说,二道先天地说,三太极阴阳说,四精气说。孔子讲天命,墨子讲天志,都以为天是世界的主宰,其所谓天是有意志的、有意识的,也就是精神性的。老子提出道先天地的学说,道是无意志、无意识的,却是超越天地万物之上的,因而不是物质性的,可谓观念性的绝对。周易大传以太极为世界本原,太极是天地未分以前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是物质性的。管子书中有精气说,以精气和形气为万物的本原,惠子讲至小无内的小一,近似西方所谓原子。精气和小一都是物质性的。孔、墨、老的哲学都属于客观唯心论,管子书、惠子、周易大传的学说属于唯物论。荀子反对天志天命,也属于唯物论。

到汉代,天人关系成为哲学思想的中心问题,董仲舒宣扬天人感应,以天为有意志的上帝。王充断言天不故生人,反对天人感应的虚妄之言,发展了唯物论。

魏晋时代,与天人问题直接相承的有无问题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王弼提出以无为本,所谓“无”是无形无象的,是超越一切相对的绝对,这个绝对不是物质性的,而是观念性的。所以王弼思想可谓一种客观唯心论。裴 主张崇有,“有”是个别的物质存在。崇有的宗旨是认为有乃根本,即认为物质存在是根本的,所以是唯物论的一种形态。

南北朝时代,佛教大盛,宣扬神不灭论。于是形神问题成为哲学的中心问题。范缜提出神灭论,创立了形质神用的学说。神灭神不灭,是当时唯物论与唯心论斗争的形式。

唐代刘禹锡、柳宗元强调天人不相预、天人交相胜,反对天人感应思想,继承并提高了王充的唯物论学说。

到了宋代,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比以前更加明确起来。佛教除了讲神不灭以外,还宣扬“一切唯心”。经过南北朝以至隋唐时代,“一切唯心”的观点没有受到应有的批判。宋代张载提出一切唯气的学说,第一次对于佛教一切唯心说进行反击,把唯物论提到新的高度。程颢、程颐宣称理是世界本原,朱熹继承二程,以理为太极,认为理在事物之先。其所谓理是观念性的。程、朱学说可称为客观唯心论。陆九渊讲心即理,明代王守仁更宣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鼓吹主观唯心论。宋、明哲学的中心问题是:气、理、心三者孰为根本?气是物质性的,理是观念性的,心是精神性的。以气为本,以理为本,以心为本,形成三个主要流派。程、朱的理学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王廷相、王夫之、戴震等发挥了张载的以气为本的思想,是近古时期唯物论的传统。

以上是中国哲学史中两条路线斗争的简单轮廓。

唯物论从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唯心论把人类思维所创造的观念或人类的主观精神说成为世界的本原。这里有正确与谬误的原则区别。唯物论阐明或接近着真理,唯心论则在不同程度上制造了背离实际的谬论。我们必须肯定唯物论的正确性,必须指出唯心论的谬误性。但是我们说唯心论是谬误的,不等于说唯心论哲学体系的全部内容都一无可取。唯心论哲学家也可能发现一些真理,甚至可能看到唯物论者所未看到的现象,例如许多唯心论者曾经着重阐发了主观能动性等。唯物论和唯心论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因而,既有相互斗争的一面,也有相互影响的一面。其中有复杂的情况,这也是必须注意的。

过去以唯心史观为依据的哲学史家,推崇唯心论,贬低唯物论,那是完全错误的。前几年有些人把哲学上两条路线的斗争简单化,片面强调所谓两军对战,陷于穿凿附会,也是错误的。今天,必须坚决加以纠正。但是,如果纠正了简单化的错误,转而强调唯心论的高明,低估唯物论的价值,以为历史上惟有唯心论者阵容整齐,浩浩荡荡,而唯物论者则是冷落零散,无足轻重,那就又回到过去哲学史家的旧路上去了。应知,哲学史研究的任务在于阐扬真理,不能对正确与谬误等量齐观,更不能对那些基本观点错误的哲学思想加以渲染。

我认为,我们研究哲学史,首先要站稳唯物论的立场,坚持实事求事的态度。

现在,全国人民正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努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的民主。发扬社会主义的民主,必须肃清封建意识的遗毒和影响。对于封建时代的哲学思想,必须加以审察鉴别,要清除其中的封建性、蒙昧性的糟粕,但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其中的民主性、科学性的精华。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的优良传统,唯物主义思想家曾经提出的光辉晶莹的启蒙思想,都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

这部书的初版,曾经经历一段曲折的道路,初版之后二十多年,能够再版重印,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我希望这部书对于初学中国哲学史的同志们还能提供一些基本的参考材料;我更恳切期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和指正。

一九八〇年九月十四日张岱年

本书再版,承辛冠洁、衷尔钜、赵宗正、方立天、张立文五位同志就原书和增补部分进行校阅。衷心铭感,谨此致谢!

一九八〇年十月二十日又记。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张岱年(1982).中国哲学大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