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希纳在中国的“神性叙事”:王延松导演《莱昂瑟与莱娜》纪实
图书简介
——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戏剧艺术研究者?
邹元江
一
2011年仲春,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会在昆明云南艺术学院召开。在这次会上我与王延松先生有过一次聚谈,话题主要是此前我带着研究生库慧君在中国传媒大学开曹禺的研讨会期间曾在北京人艺小剧场观看的由延松导演的天津人艺版《原野》。当时我的一个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工作的研究生偷偷录下了全场演出,虽然光线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我后来在给历届研究生上戏剧美学课时都会讲到这个剧中延松的导演成就,尤其是延松那精彩的42分钟将两张条凳赋予灵性般调度组合剧情的神来之笔,我每次都放给学生看。当年在北京人艺小剧场演出后的专家现场座谈上,其实是有一些争议的,主要是某些专家对延松大刀阔斧地删减曹禺的原作很不以为然。这恰恰凸显了学院派专家与剧场艺术家面对同样的文本时的不同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正是延松在昆明持赠给我的他的大作《戏剧解读与心灵图像》
二
170多年前德国戏剧家毕希纳的《莱昂瑟与莱娜》是延松被沈阳师范大学聘为特聘教授,并成立沈阳师范大学延松剧场艺术研究所之后所排的第一出教学剧目。受歌德学院的委托,延松带领着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以及艺术附中的师生于2009年5月在辽宁大剧院“中德文化交流年”开幕式上首次成功将毕希纳的这部作品搬上了中国舞台。库慧君博士没有看过延松导演这出戏的现场演出,她只是在办理调动手续时从延松寄给她的光盘中第一次领略了陌生的毕希纳剧作如何被中国的一位导演艺术家加以“神性叙事”的。实事求是地说,对于并不太熟悉剧场艺术创作程序的库博士而言,陡然接触这种充满哲理意味的“神性叙事”是有相当难度的,所以,当延松对她提出可否为他所排演的《莱昂瑟与莱娜》一剧写一本排演纪实的专书时,可以想见库博士所承受的压力有多大,但她没有被压垮。在延松的耐心帮助下,在边观摩延松的剧场排戏,反复研读毕希纳的剧作和聆听当年“场记”记录下来的延松在排演现场指导排演的录音之后,库博士终于完成了这部11万余字的排演纪实专著。无疑,这部她学术生涯中的第一部著作为她真正进入话剧的剧场艺术的殿堂奠定了相当坚实的根基。
不难看出,从导演艺术思维的视角重新思考话剧艺术的核心问题这是延松给予库博士的一次难得的机会。延松1982年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一直在话剧导演艺术的最前沿深耕,建树颇多。他是对年轻的话剧导演艺术的精髓领悟得很深、很透的一位难得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艺术在中国的杰出传承者之一。1898年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共同创立了莫斯科艺术剧院的丹钦科曾专门讲到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他之前,“导演这个角色是很渺小的……艺术剧院一出现,导演也随着成了首要的角色”。而这也是莫斯科艺术剧院这个“新形式的剧场”
(一)导演是一个解释者,他教给演员如何演,所以,也可以称之为演员导师,或教师导演。
(二)导演是一面镜子,要反映演员个性上的各种本质。
(三)导演是整个演出的组织者。
丹钦科说观众只熟悉导演的第三个职责,而作为解释者、作为镜子的导演职责观众是看不见的,因为这两种职责“已经沉没到演员的身子里面去了”。这就是丹钦科极为喜欢说的一句著名的表述:“导演必须死亡在演员的‘创造力’里”。
三
通过库博士撰写的《毕希纳在中国的“神性叙事”》一书,我们在欣喜地看到她的迅速成长的同时,也不能不让人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应当培育什么样的话剧艺术以及戏剧艺术的研究者这个急迫的问题。中国现代的戏剧学研究及人才的培养是从20世纪初的王国维开始的。王国维按照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对戏剧文学的褒扬态度,开始关注戏曲的文学性,在他的《宋元戏曲史》一书中提出了“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主张,由此,戏曲文学研究成为百年来中国戏曲研究的主要内容。而20世纪初经日本传来的西方话剧虽然也产生了曹禺等极个别的真正西方话剧意义上的戏剧家,但话剧进入中国的百年间更多不是将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来深入研究,而是为着特定历史时代的意识形态的需要把它作为“合槽”的工具来看待。
2014年是曹禺的代表作《雷雨》发表80周年,今年、明年分别是《日出》和《原野》创作80周年。曹禺的另一部杰作《北京人》今年也已经创作75年了。可为什么这些年来我们很难看到文学界对真正能代表中国百年话剧最高成就的曹禺戏剧成就鞭辟入里、振聋发聩的研究成果,反而是王延松先生从他对剧场艺术的极其精深、敏悟的感知里,一部一部地在舞台上呈现出让观众耳目一新的曹禺剧目。
行文至此,我特别为当年将库慧君博士交给延松教授继续学习而感到欣慰。就在不久前的7月10号,我与延松教授又非常意外地在北京京西宾馆一个小型剧目创作论证会上相聚,我们都非常开心。他特别说及库慧君博士在他那里的表现如何优秀,这让我很是宽慰。其实,自从库博士去了沈阳师范大学,我就不时能够感受到延松对她的谆谆教诲和引导有方所带来的显著变化,她一直非常兴奋地在延松所营造的极其浓郁的剧场艺术的氛围里汲取着戏剧艺术的精髓,不断在突破自己的限制,显然,这种独特的剧场思维学习和舞台表演的身体实践,能使她的戏剧研究之路走得更远、更贴合戏剧艺术的本真场域。所以,借此机会,我要深深地感谢延松教授对库博士接力拓展性的培养,也寄希望库博士能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更加自信、从容地坚守自己认定的学术理念,不辜负所有无私帮助过自己的师长、朋友和亲人们的瞩望。
是为序。
邹元江
2015年8月15日凌晨2点54分
于珞珈山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曹禺“弥留之际”的诗意独白:话剧《弥留之际》排演与教学
作者:张荔 王延松
图书 曹禺“弥留之际”的诗意独白:话剧《弥留之际》排演与教学
-
2
图书 “古陶俑”《原野》的世界表情:英文版《原野》创作排演纪实
作者:王嘉嘉 王延松
图书 “古陶俑”《原野》的世界表情:英文版《原野》创作排演纪实
-
3
图书 都市审美:海派文学叙事方式研究
作者:李俊国
图书 都市审美:海派文学叙事方式研究
-
4
图书 非虚构何以可能:中国优秀非虚构作家访谈录.Ⅰ
作者:刘蒙之 张焕敏
图书 非虚构何以可能:中国优秀非虚构作家访谈录.Ⅰ
-
5
图书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形态
作者:王文俐 李诗原
图书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与形态
-
6
图书 长河荒凉却温暖的灯光——中国女性文学焦点透视
作者:胡辛 何静
图书 长河荒凉却温暖的灯光——中国女性文学焦点透视
-
7
图书 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作者:陈跃
图书 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
-
8
图书 当代美国戏剧艺术思潮研究
作者:张生珍
图书 当代美国戏剧艺术思潮研究
-
9
图书 高维艺术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戏剧
作者:张荔
图书 高维艺术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戏剧
-
10
图书 中国古典戏曲品评观念研究
作者:梁晓萍
图书 中国古典戏曲品评观念研究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