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红楼梦》的教育反思与心理阐释

ISBN:978-7-5004-9892-6

出版日期:2011-06

页数:253

字数:203.0千字

点击量:9288次

定价:30.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吴新雷

我记得和温宝麟先生第一次会面是在2000年9月4日,他是从天水师范学院来南京大学跟我做访问学者的,研究方向是《红楼梦》中的教育问题和人物心理等问题。其实,他早先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红学界已经崭露头角。如在《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发表的《贾府教育散论》,深入评析了教育的文化脉络及其特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即于当年第5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在《兰州商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发表的《补丁打出新漏洞——评刘心武学术小说〈秦可卿之死〉》,敢为人先地对刘心武的“秦学”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当年第9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也即全文转载。他又善于运用西方文艺理论来赏析《红楼梦》诗文,进而阐释《红楼梦》人物的内心世界,曾经对怡红院“蕉、棠两植”和元春改题额“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的情景描绘写过两篇解析文章:第一篇是文学鉴赏的短文《解悟“绿蜡”》,发表在《文史知识》1998年第11期;第二篇是参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来解剖元春心理变态的长篇大论《原始本能制约下的反向行为——论元春改额的心理动因》,发表在《明清小说研究》1999年第4期。因此,他来南京大学访学的一年中,又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写出了《北静王——宝玉的精神领袖》、《贾雨村的经世实学精神》和《红楼五俊的心理阐释》等论文。但有趣的是,当他得知我指导的博士生主攻方向是戏剧戏曲学以后,他的研究课题竟从红学转向了曲学,回到天水师范学院以后,开讲中国戏曲史课程,把主要精力投入了曲学研究的领域,撰著了《简明中国戏曲史》,嘱我作序,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于2009年正式出版。

本来,我以为温宝麟先生转向曲学后,已将红学旧业丢到脑后去了。但意想不到的是,现今蓦地邮来他的《〈红楼梦〉的教育反思与心理阐释》给我,还要我再次为他的书稿作序。我捧读之余,才知晓他真正做到了“兼治红学曲学两不误”,只是在个人规划中抢先一步拿出了曲学成果,然后再回过头来重理红学旧业,我佩服他这种坚毅沉着、有计划、有步骤的治学精神。我终于理解,红学才是他的本行。对于红学的成果,他要狠下功夫仔细琢磨,不急不忙地加以整理。真是十年磨一剑,慢工出细活,现以20万言的篇幅结集出版,我见之甚喜。

我看到,此书论述的是《红楼梦》中的教育问题和人物内心世界的问题。

关于以教育为题的红学研究,早在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就有周春、张新之等人开端发轫,他们都认为贾府的衰败在于“富而不教”。20世纪40年代,李辰冬在《红楼梦研究》(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版)第四章“红楼梦的世界”中揭示“绅士阶级的教育意识”,是近现代学者中论及《红楼梦》教育问题的第一人,遗憾的是只写了1000余字,未作深度剖析。当代学者张毕来的《贾府书声》、郑万钟的《漫话〈红楼〉谈教育》、曹涛《红楼梦与教育》等,分别从儒学道统、教学随感等不同的角度评论了《红楼梦》中的教育问题,而温宝麟先生的这本书对此作了更进一步的系统探究,颇多真知灼见。

本书上编“《红楼梦》的教育反思”,除了绪论以外,又分为八章进行全面的深入的考论。书中指出: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红楼梦》真实地反映了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社会日常生活中诸多的教育现象,如开篇“训有方,保不住日后做强梁”,这是曹雪芹对当时正统教育的流弊与衰败的沉痛感言!小说中有对家塾教育现状、业师课训、家族礼乐教化等具体的细节描写,从中见出曹雪芹对当时大教育的风潮主脉及教育思想的兴衰更替,有着敏锐的洞察与预见。《红楼梦》中的以贾府为代表的贵族教育特点是封闭、保守、迂腐,表现形式是宗法制度下的家长专制和要求子孙绝对服从,以此来维持家族教育在形式上的“井然有序”;专司教育的家塾,因袭千年一贯制的管教体制,封闭守旧,不合时宜,师道尊严扫地,病态恶习泛滥成灾。封建末世的正统教育,不仅无力培养贵族阶级急需的“补天”英才,反而引带出一代不如一代的败家子、蛀虫、叛逆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客观上都在拆挖他们赖以生存的业已摇摇欲坠的封建大厦,促其尽快坍塌。貌似整肃齐备的表象背后,是教育目的与实际效果的南辕北辙的悖谬与反讽。书中从贾府的家学及塾长、贾府严父慈母的家庭教育格局、科举制度的几个标本、宝玉的才学与杂学旁收、激扬青春诗情的海棠诗社等画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梳理了《红楼梦》中关于贵族教育的文化现场,揭示了教育衰败与政治衰败之间的因果关系,令人信服地得出“教育的危机是加速贵族社会衰亡进程的主要原因”的结论,从此印证了“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以至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的深沉浩叹!书中以小说中的人事情节置于中国古代教育史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观照,论证了贵族社会的“失教”过程符合《红楼梦》的悲剧情调。

本书下编共有十个论题,结集为“红楼人物的心理阐释”。作者运用文艺心理学的原理,对贾府中代表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透过贾宝玉、北静王、元春、凤姐等人的可感行为,探究其作为个体“人”的心灵隐秘,剖析他们真实的心理倾向与外在行为悖逆相反的关系,还原红楼人物画廊中一个个“真正的我”,以求准确地把握其秘藏的精神内质。如论述元春改额“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的心理动因,是其原始本能制约下的反向应激反应。又如指出“红楼五俊”的命意设定,是明清时期以清秀为美的男性审美观念和金陵、姑苏、维扬一线的地域文化特色的体现。书中认为宝玉、秦钟、北静王、蒋玉菡、柳湘莲他们形同女儿的秀美外形与纯情求雅的抒情型性灵心境,引发了相互间的精神共鸣,从而在格调上产生了一种心理感应。这种五俊的组合运作和他们的行为方式,客观上代表了当时新兴市民的理念意愿,形成了一个呼唤平等自由、高扬维护人性旗帜的柔性群体。再如运用瑞典心理学家荣格(Carl G.Jung)的学说来论述凤姐于鬼魂索命的惊惧恐怖中毙命的内因,揭示其“人格面具”超量膨胀造成平时囤积的孽障总爆发,从而摧毁了她的心理防线而崩溃!——这些见解发前人之所未发,精辟而独到,足见本书颇多新见和创见!

本书作者不为时下急功近利的浮躁学风所动,而是甘坐冷板凳,潜心治学,默默耕耘,崇尚实干,不落空谈,保证了厚积薄发式的成果的含金量,这是令人敬重感佩的!

2011年元月写于南京大学文学院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温宝麟.《红楼梦》的教育反思与心理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温宝麟.《红楼梦》的教育反思与心理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温宝麟(2011).《红楼梦》的教育反思与心理阐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