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正德潁州志校箋

ISBN:978-7-5203-1106-9

出版日期:2018-01

页数:346

字数:246.0千字

点击量:8176次

定价:9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正德潁州志》(以下簡稱《正德志》)是現存以潁州(今安徽阜陽)爲對象的第一部方志,記載了明中期及之前各代潁州的政治、經濟、風俗、文化等方面的歷史資料,是後代編纂潁州方志的重要參考文獻。

《正德志》的編定和保存

《正德志》署名:「鄉進士潁州同知廬陵劉節編輯,賜進士第河南道監察御史儲珊校正繡梓。」據此可知,《正德志》是由劉節、儲珊二人共同完成的。

(一)編者。

劉節,廬陵(今江西吉安)人。成化九年(1473),劉節由舉人出任潁州同知,至十七年(1481)止,共歷九年。《正德志·名宦》載:「劉節,由舉人,同知潁州。政聲大著,士民悦服。」該書《版圖》又載:「成化癸巳(1473),劉節同知州事,至辛丑(1481),蓋歷九年。」

《乾隆阜陽縣志·秩官·明(同知)》載:「劉節,成化十三年(1477)任。有傳。」該書《宦蹟》載:

劉節,廬陵人,成化十三年(1477)由貢生同知潁州事。修清白陂、椒陂等堤,伐石築東關水口,百廢具舉,百姓賴之。條上撫按兩臺,於谷家莊增置縣治,業得請矣。會節卒,事寢。

儲珊,字朝珍,潁州(今安徽阜陽)人。弘治己未(1499)進士,曾任江西清江縣令、新鄉縣令、山東監察御史、南京兵部主事、浙江按察司僉事等。《正德志·人物》載:

儲珊,字朝珍,自少力學不怠。弘治中登進士,初授江西清江令。甫逾歲,政通人和。未幾,丁外艱。服闋,改新鄉令。廉明公恕,有古循良風,且能鋤强以安寡弱。興學校,勸農桑,招流移,廣儲蓄,凡一切廢墜,殫力修舉。三載之間,境內晏然。故當道屢加禮獎,交章薦揚。及報政,考治功第一。擢監察御史,巡按山東,有冰蘖聲。

該書《科貢》又載:

儲珊,中弘治己酉(1489)應天府鄉試,登弘治己未(1499)倫文敘榜進士。初授知縣,擢監察御史。改南京兵部主事,尋陞浙江按察司僉事。

此外,《順治潁州志·人物》对儲珊也有更为詳細的記載:

儲珊,字朝珍,號潁濱。自幼以豪傑自許,薄章句,留心經濟。弘治己酉(1489)舉於鄉,己未(1499)舉進士,授清江知縣。丁外艱,補新鄉知縣,授御史,巡按山東。抗疏奏劉瑾不法狀,謫岢嵐州判。瑾誅,起南京兵部車駕司主事,擢浙江僉事。劇賊王浩八等亂桃源,勢甚猖,提兵出奇,累戰克捷。偶與當道左,即拂衣歸。黎給事敘公功,武廟嘉之,賜彩幣銀牌。家居,閉戶讀書。爲文雄渾,詩大有唐風。所著有《奏疏》八卷、《心遠堂詩草》四卷、《雜記》七卷、《鉤玄集》十卷,今皆散逸,不可考云。

又《雍正河南通志·職官五·彰德府屬知縣(新鄉縣)》:「儲珊,江南潁州人,弘治十八年(1505)任(知縣)。」《乾隆山東通志·職官志·明(巡按監察御史)》:「儲珊,南直潁州人。」《乾隆浙江通志·職官八·明(提刑按察司僉事)》:「儲珊,潁州人。」

(二)編纂過程。

潁州方志的編定最遲可以追述到明永樂間,《正德志·凡例》曰:「州志,前代無考。永樂中詔郡縣纂録,潁州遺大而識小,詳近而畧遠,無所建明,不足傳示。景泰中又嘗採録,既不能傳述舊聞,無所記載,反詢私謬。」雖然儲珊對永樂、景泰間所編志書評價很低,但至少表明之前曾經編纂過潁州方志,並且有一部分資料流傳至當時。劉節的《正德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修纂的。《正德志序》曰:「成化丁酉年(1477),二守劉公節奉命來守是邦……越明年(1478),政通人和,百廢具舉。公餘徧閱載籍,稽諸遺老,參以舊聞,重加修輯……蓋一郡之全書,近世以來未之有也。」據此可知,《正德志》的編纂始於成化十四年(1478)。

劉節在潁九年,卒於任。從第二年即成化十四年算起,則其編纂《正德志》持續了八年時間,而且生前書稿已大體編成。可是在劉節病卒後,《潁州志》無人關心,已幾近湮没了。

劉節在任時,儲珊尚是少年,已爲劉所知,因此在劉去世後,將其書稿視爲珍寶。其《重修潁州志序》云:「余少辱知於公,得而寶之,不啻拱璧,深欲壽諸梓以與州人共之,顧其時力未能爲也。」其後儲珊先後舉人、進士及第,並出任清江知縣、新鄉知縣、山東巡按御史、南京兵部車駕司主事等職,直至浙江提刑按察司僉事。在浙江僉事任上,儲珊纔得以完成夙願,對劉節之書稿加以補充和校讎。上引其自序後又云:「幸忝第甲科,拜憲職,遷浙臬,始得節俸以成其美。」劉節之序有明確的時間———「正德六年歲在辛未八月吉日」。不過,正德六年(1511)並不是這一工作的完成時間。該書《科貢·制貢》的最後兩條是:「周節,應正德十二年(1517)制貢。」「鍾士賢,應正德十二年制貢。」因此,正德十二年應該就是該志的最終完成時間。

據以上考察可知,劉節編纂《潁州志》雖然在成化年間,但當時僅成書稿,並未刊刻︔正德前期儲珊任浙江僉事後,纔將劉節的舊稿補充、校讎,並刻板印行,直至十二年最終完工。正因爲如此,該書一直被稱爲《正德志》。

(三)材料來源。

關於《正德志》的材料來源,《凡例》中有明確的説明:「採摭疆域事類於《寰宇記》《風土記》《輿地記》、晋隋宋元州郡志記、《大明一統志》及史傳勝覽,拾遺諸書參詳……因所見聞,採而集之……凡干涉潁者,一一録之。」由此可知,《正德志》的材料來源主要有三點。

其一,史傳典籍。如《疆域》,主要取材於「《寰宇記》《風土記》《輿地記》、晋隋宋元州郡志記、《大明一統志》及史傳勝覽,拾遺諸書參詳」。《建置沿革》主要取材於經書,如《尚書》《周禮》《春秋》《左傳》《穀梁傳》等。《古蹟》主要是「有典故載古志,非耳目所及,隱於子、史、百氏者」。《名宦》《人物》主要取材於正史及《三朝北盟會編》《氏族大全》《事文類聚》《性理大全》等。

其二,傳聞材料。《正德志》部分材料來源不詳,或爲傳説,且有些材料甚至帶有迷信色彩。如:「七旗嶺。在南鄉七十五里,北臨谷河。俗傳:王保保嘗屯兵於此,樹七旗,故名。嶺頭有倉。」「十八里河。在州東鄉,無源……相傳:土人鑿渠以洩黄潦,南北延袤五十里,下流入張家湖,注潁。」此類傳説無從可知,真假難辨。其他如《城池》載:「北磚城一座……東面無門,建角樓曰金雞樓。俗傳:開此門,城中蜈蚣長七八寸,殺人。」《陵墓》記載:「伍奢塚……相傳:埋劍塚中。傍有水池,間年出一怪魚。冒而觸之,則殺人。」這些記載,應該都是根據民間傳説寫成的。

其三,與潁州有關的詩文。《正德志》收録與潁州有關的詩文爲《藝文志》兩卷,一卷是關於潁州的「題詠」和「文章」,一卷專門收録歐陽脩的相關詩文。由此可看出編者在處理材料時的側重,以及對《藝文志》的重視。

(四)版本保存。《正德志》今僅存一種版本,即正德刻本,藏於寧波天一閣。目前常見的上海古籍書店本和臺灣成文書局本都是據該本影印而成。駱兆平在《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考録》一書中對《正德志》的版本有明確的記載:

《潁州志》六卷。明成化十三年(1477)劉節纂修,正德六年(1511)儲珊校補。潁州明時領潁上、太和二縣。儲珊序:「潁州舊志朴畧不可觀,成化丁酉(1477)劉公節重加修輯,恨未能鋟刻以廣其傳,余節俸以成其美。」這是現存最早的《潁州志》。

卷首儲珊序,卷一州圖、建置、城池、疆域、形勢、風俗、山川、古蹟等,卷二公署、學校、郵驛、鋪舍、坊郭、鄉井、關梁等,卷三版圖、貢賦、物産,卷四名宦、流寓、人物、科貢、寺觀、列女、僊釋,卷五題詠、文章,卷六歐公詩文,卷末儲珊跋。卷四科貢增補至正德十二年(1517)。

明正德刻本。國內僅見此帙。一九六○年安徽科學院傳抄,一九六三年影印。

由於傳本的稀缺,明正德刻本顯得格外珍貴,雖然其中還缺失兩頁。作爲現存最早的一部潁州方志,《正德志》具有後世幾種《潁州志》所無法替代的一些特點與價值。

《正德志》的特點

作爲現存最早的一部潁州方志,《正德志》自有其獨特之處。

(一)初步建立了潁州方志的基本框架。這表現在編纂結構、編纂方法和編纂主旨等三個方面。

其一,在編纂結構上「卷分類别」。《正德志》在結構上採用「卷分類别」的方式,將全書分爲6卷,每卷之下再細分類目。如卷一下分列州圖、建置、城池、疆域、郡望、形勢、風俗、山川、古蹟、宫室、臺舘、陵墓等12類。而這種結構方式也影響到後世《潁州志》的編纂,如成書於嘉靖十五年(1536)的吕景蒙《嘉靖潁州志》(以下簡稱《吕志》)在結構上就多受其影響。

《吕志》的成書時間距《正德志》最近,並且是後代幾種《潁州志》中最完善的一部。將二者進行比較,更能看出《正德志》對後志的影響。《正德志》6卷共包含州圖、建置、城池、疆域、郡望、形勢、風俗、山川、古蹟、宫室、臺舘、陵墓、公署、學校、郵驛、鋪舍、祠祀、坊郭、鄉井、關梁、版圖、貢賦、物産、名宦、流寓、人物、科貢、寺觀、列女、僊釋、題詠、文章、歐公詩文等33個類目。《吕志》20卷包含26個類目,其中郡紀、郡縣、疆域、封爵、職官、人物、輿地上、輿地下、建置、食貨、溝洫、學校、名宦、僑寓等14類均是沿襲《正德志》(有些更換了名稱,如將《流寓》改爲《僑寓傳》︔將《風俗》《疆域》合改爲《輿地上》等),足見其在結構方式上受《正德志》的影響之大。

其二,在編纂方法上追求「事核理明」。《正德志》在內容上呈現出「事核理明」的特點,這在《建置沿革》中有很好的體現:

按,潁州本《禹貢》豫州之域。《天文》心、房分野。春秋時爲胡子國。戰國屬楚。秦爲潁川郡地。漢爲汝陰縣,屬汝南郡。魏置汝陰郡。晋改信州。後魏置潁州,取潁水爲名。齊罷州置郡。隋初廢。大業初,復爲潁州。唐初又置信州,尋改潁州。天寶初,改汝陰郡。乾元初,復爲潁州。五代相襲。宋置順昌軍,政和中改潁昌府,治汝陰縣。金復爲潁州。元仍其舊。國朝因之。

此段記載語言極爲簡畧,僅133字便將潁州的歷史沿革娓娓道來,清晰明瞭。而同樣的內容,在《吕志》中卻多達3900餘字。

其三,在編纂主旨上强調「培植人心,維持教化」。《正德志》非常重視方志的教化意義。儲珊在《重修潁州志序》中明確指出編纂的目的是「惓惓以淑人心、敦教化爲首務」。後世編志都非常重視志書的教化意義,這與《正德志》中提倡培植人心、重視教化是分不開的。如王琇在《吕景蒙潁州志序》中説:「淑人心而懿風俗,教化顯矣。」黄九宵在《吕景蒙潁州志序》中也提到「惟文與獻,乃邦之紀,激發人心,終必賴之」。

(二)《藝文志》表現出對歐陽脩詩文的偏重。

《藝文志》兩卷收録的作品有詩、文、詞、書簡等四類:詩歌76首,其中歐陽脩詩歌67首,約占總數的90%︔文章27篇(包括褒贈和跋尾),其中歐陽脩文10篇,約占總數的40%︔詞20首,書簡20幅,均爲歐陽脩所作。詩文共143首(篇),其中歐陽脩所作就達117首(篇),約占《藝文志》總數的80%。由此可見,編者對歐陽脩詩文是多麼的偏重。對此,劉節在《潁州志凡例》中已有説明:「集録歐公詩文,以見潁在前朝風土美盛。故凡干涉潁者,一一録之。」由此不難看出,劉節大量選録歐陽脩的詩文,是因爲這些詩文展現了潁州之美。歐陽脩曾在《思潁詩後序》中曰:「愛其民淳訟簡而物産美,土厚水甘而風氣和,於時慨然已有終焉之意也。」其對潁州的摯愛可見一斑。爲了表現潁州的風物美景,歐陽脩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例如《採桑子》組詞十三首,就是最爲著名的代表。在這組詞中,作者不僅將前十首的首句均以「西湖好」結尾,而且反復吟詠西湖美景,使得潁州西湖名聞遐邇。又如在《西湖戲作示同遊者》詩中,歐陽脩甚至將潁州西湖與揚州瘦西湖對比:「菡萏香清畫舸浮,使君寧復憶揚州?都將二十四橋月,換得西湖十頃秋。」劉節大量集録歐陽脩的詩文,不僅表現出他對歐陽脩的欽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他與歐陽脩同爲江西廬陵人的同鄉之情。

(三)整體上呈現出簡畧的特點。這主要體現在結構與內容兩個方面。

第一,結構上簡畧。明成祖永樂十六年(1418)曾「詔纂修天下郡縣志書」,同年頒佈《纂修志書凡例》,對志書的類目進行了明確規定。現將《正德志》的類目與之對比:

续表

续表

由上表可看出,較之《纂修志書凡例》,《正德志》的類目較爲簡畧。如《分野》《軍衛》《雜志》等重要類别在《正德志》中竟然没有出現。其他如《古蹟》《人物》中包含的小類也比《編纂志書凡例》中少得多。《編纂志書凡例》中規定的《古蹟》足有21小類,《正德志》卻只列6類,約占其總數的30%。《編纂志書凡例》中規定的《人物》有13小類,《正德志》卻只列了3類,約占其總數的20%。需要指出的是,《正德志》雖然在整體上比較簡畧,但卻有超出《編纂志書凡例》的地方,如《州圖》《科貢》,可見編者也並没有一味求簡。

第二,內容上簡畧。這表現爲三點:(一)《正德志》主要記載潁州的歷史,對下轄的潁上、太和兩縣記載較少,僅《名宦》《人物》兩類中畧有涉及。此前的《大明一統志》及《成化中都志》在記載潁州時,關於兩縣的部分都比較詳細。(二)《正德志》包括州圖、建置(沿革)、城池、疆域、郡望等33類,卻只有6卷58000餘字。其中除了卷六所録的歐陽脩詩文多達17000餘字,卷一12類約11000多字外,其它4卷19類僅有30000餘字。如對《郡望》的記載僅27個字:

寢丘。楚名。

潁川。秦名。

汝陰。漢置。

細陽。漢置。

順昌。宋置,宣和中又改潁昌。

其他如《形勢》《風俗》《列女》等也僅100多字。(三)《正德志》目録中列出的有些類别在書中並無相應內容。如《孳牧》,正文中僅有一個標題。又如《疆域》,正文也没有單獨介紹,而是將其附於《建置沿革》之中。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簡畧是《正德志》的基本特點,當然這種特點並不就是優點,因爲它更多地體現了草創性與不完整性。這種特點的出現跟草創時期資料不完整和纂者缺乏經驗等因素有關。

《正德志》的價值

《正德志》作爲現存最早的一部潁州方志,在保存潁州的教育史料、社會經濟史料和建築資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

(一)《正德志》保存了元代至明中期的教育史料。《正德志》對潁州科貢的記載,是了解元代至明中期潁州士人參加科舉選拔、仕宦的第一手資料。《科貢》分「科」「貢」「制貢」三類,共記載134人,其中「科」23人,「貢」71人,「制貢」40人。對「科」的記載最早爲泰定四年(1327):「李黼。泰定四年丁卯(1327)狀元及第,累官江西行省參政。死節。事見《人物》類。」其他主要集中在洪武、永樂及成化這三個時期。如「李葵,成化癸卯(1483)中河南鄉試,登丁未(1487)進士。任監察御史,仕至僉事。」「貢」的記載主要集中在正統、天順、成化及弘治年間,如「韓唐,弘治九年(1496)貢,任蒲圻縣知縣。」「制貢」則主要集中在成化二十一年(1485)和正德三年(1508),共32人,占「制貢」總人數的80%,如「劉朝,應成化二十一年(1485)制貢,任德慶州判官,升興寕縣知縣。」「鍾士元,應正德三年(1508)制貢。」雖然這些材料保存得很不完整,但對今天來説已經是難得的歷史文獻了。

(二)《正德志》保存了豐富的社會經濟史料,主要反映在《貢賦》中。貢賦在古代一直都是朝廷經濟的重要來源,其數額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各地的社會經濟狀况。對此,《正德志》有詳細的記載。現列表如下:

续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潁州「賦」的農作物主要爲小麥和粳、粟米,這既反映出當地的農耕情况,又可見朝廷對此二者的重視。此外,由馬草作爲「賦」中重要的一項,可從側面反映出當時的社會交通情况。「貢」的物品主要有桑絲折絹、各色動物皮等,從中可看出潁州百姓副業的生産情况。此外,黄草根屬於藥材的一種,被用來上貢,可見其品質之好。

從表格中的數據來看,不論是「貢」還是「賦」都呈現出不斷遞增的趨勢。如小麥從永樂二十年(1422)的4120石,到景泰三年(1452)的4744石,再到成化十八年(1482)的5720石,前30年增加約620石,後30年增加約1000石。粳、粟米從永樂二十年(1422)的3110石,到景泰三年(1452)的3411石,再到成化十八年(1482)的4523石,前30年增加約300石,後30年增加約1100石。馬草從永樂二十年(1422)的6224包,到景泰三年(1452)的7797包,再到成化十八年(1482)的9252包,前30年增加約1270包,後30年增加約1450包。桑絲折絹從天順六年(1462)的45匹,到成化十八年(1482)的72匹,20年之間增加27匹。但值得關注的是,人口由天順六年(1462)的21185口,到成化八年(1472)的26818口,再到成化十八年(1482)的75079口,前10年人口增加不多,而後10年人口顯示出快速增長的趨勢,這可能與當時潁州的土地政策、人口遷移及社會安定狀况有關。

(三)《正德志》保存了大量的潁州建築方面的資料,主要體現在《公署》《學校》《宫室》中。由於《公署》中所記載的內容部分缺失,僅以《學校》中的記載爲例。《學校》不僅敍述了潁州建學的由來及發展,而且對當時的建築設施進行了詳細的記載。有大成殿、戟門、泮池、欞星門、祭器庫、神廚、謁廟門、進學齋、會饌堂、儀門、尊經堂、饌廚、學倉、學正宅、訓導宅、儒學門、射圃、醫學、陰陽學、社學等,此外還有學生宿舍「號房三連,共三十三間」「附學號二連,通十間」。從中可以看出學校教育的規模及官方對教育的重視。

除了《學校》,《宫室》中也有與建築相關的資料,如歐陽脩建造的西湖書院、聚星堂、會老堂,晏殊建造的去思堂、清潁亭及劉節建造的愛木堂等。這些建築不僅反映出潁州的「風土美盛」,而且給潁州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蘊。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正德志》不僅保存了元代至明中期潁州的教育史料,而且還保存了豐富的社會經濟史料和大量的建築資料等,具有多方面的價值。

綜上所述,《正德志》作爲現存最早的一部潁州方志,其所具有的特點與價值是後世幾種《潁州志》所無法替代的,對於今人從事潁州地方文化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張明華,劉洪芹.正德潁州志校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張明華,劉洪芹.正德潁州志校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張明華和劉洪芹(2018).正德潁州志校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