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转折阶段。知识界在反思历史沉痛教训的基础上,认定要实现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必先要寻求国民性的根本改变,从而引进了大量的西方学说,由此出现了五四时期特有的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百家争鸣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思潮的传播从外到内深入每个人的生活及思想,唤起民众的觉醒,实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基于此,关于五四时期新思潮传播的研究多为学界所关注,研究成果亦是相当丰富。然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学界多集中在新思潮传播的意义上,而对于新思潮传播的具体过程、谁具体承担了新思潮传播的角色和任务等问题则关注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与空间。本课题就尝试以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场模式为理论依托,对五四时期初中等教育教师群体与新思潮传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本书由五章和余论构成。首先,本书从现代传播学理论的角度论证了新思潮传播应具备的四大因素,及这四者的关系。其次,本书具体分析了精英知识人群体出于忧国忧民的目的,引入了大量的新思潮,形成了五四时期新思潮涌现的局面。但是,精英知识人囿于身份与社会角色的局限,导致他们对于新思潮的传播只能影响到部分的普通知识人,而无法直达民间,形成了新思潮传播的困境。由此,也决定了精英知识人群体只能充当新思潮的倡导者,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播者。以上是本书论证的逻辑起点,也是本书第二章的具体内容。再次,第三章,笔者将视角放在了新思潮传播者的探讨之上,虽然精英知识人群体对新思潮的传播有着难以克服的困难,但是,受到精英知识人群体影响的初中等教育教师群体则不然,他们不但具有新思潮传播的主客观条件,而且还有传播新思潮的主观动力,这些条件将他们构建成为新思潮传播的当然传播者。第四、五章主要论证了初中等教育教师群体对新思潮的传播及影响,分析了初中等教育教师群体传播新思潮的主要路径、能将新思潮植入民间的主要原因以及新思潮的传播给整个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从而从侧面肯定了初中等教育教师群体在五四时期对中国社会起到了巨大作用。最后为余论部分,主要阐述了初中等教育教师群体在“五四”历史中的合力作用,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初中等教育教师群体内部的合力,二是该群体与社会其他群体所形成的合力,从而肯定了初中等教育教师群体虽然是一个普通民众所构成的群体,但是他们却和精英群体一样在创造历史、改变历史,从而证实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研究
作者:李永春
图书 五四时期社会改造思潮研究
-
2
图书 革命话语与中国新诗
作者:魏天真 魏天无 王泽龙
图书 革命话语与中国新诗
-
3
图书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研究
作者:胡全章
图书 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研究
-
4
图书 思想文化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
作者:张艳国
图书 思想文化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
-
5
图书 国家制度与古代社会研究
作者:方志远
图书 国家制度与古代社会研究
-
6
图书 文学艺术与媒介关系研究
作者:孙绍先
图书 文学艺术与媒介关系研究
-
7
图书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
作者:陈菘
图书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
-
8
图书 聆听女教授:研究与叙事
作者:董晓萍 王静爱 郑新蓉
图书 聆听女教授:研究与叙事
-
9
图书 意义生产与出版活动:中国现代文学的两维
作者:曹清华
图书 意义生产与出版活动:中国现代文学的两维
-
10
图书 长河荒凉却温暖的灯光——中国女性文学焦点透视
作者:胡辛 何静
图书 长河荒凉却温暖的灯光——中国女性文学焦点透视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