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

ISBN:7-5004-1633-4

出版日期:1995-11

页数:510

字数:402.0千字

点击量:11398次

定价:24.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继《中国悲剧史纲》、《中国分类戏曲学史纲》和《世界悲剧史纲》接连出版后,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谢柏梁博士又推出了他的新著《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4部涉及古今中外戏剧史论的新书,都由同一作者在世纪之交的九十年代上半叶付梓行世,这既是柏梁本人的幸事,亦是我们师长一辈的欣慰之事,还是戏剧文化界人文学术发达繁荣的盛世乐事。在中国戏剧市场总体而言趋于压缩简炼的大环境中,戏剧文学与戏剧史论却得以长足发展并蔚为大观,这也预示着在今天的社会中属于古典型艺术的戏剧,必将在自觉的体验、精致的营造中再度获得振兴,并在当代艺术格局中当之无愧地占有一席之地。

正是从戏剧的生存现状与未来走向出发,我特别属意于柏梁对当代戏曲文学史的总体描摹。

古往今来的中国戏剧,只能以戏曲艺术作为主体形式。8个世纪以来,那么多专家学者,情愿皓首穷“戏”,将戏曲文学精华一代代、一辈辈地研习传承下来,他们并没有忽视同时代的戏文创作。本世纪下半叶来,虽然中国戏曲文学总的看来呈现出百花齐放、繁盛一时的态势,但文人雅士们率多玩味于书斋戏曲和三代戏文,大体忽视了对同时代戏文的清理与归纳,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倒是香港中文大学赵聪先生于1969年出版的《中国大陆的戏曲改革》一书,率先以横截面的当代戏曲史面貌出现,但也仅止于1967年为止。至若其写作的立场、观点和具体看法,多有可以商榷之处。

新时期以来,戏曲文学界厚古薄今的局面开始有所突破。安葵的《当代戏曲作家论》首开风气,对10位戏曲作家的创作历程和艺术成就予以了各别分析;廖奔、刘彦君合著的《中国戏剧的蝉蜕》,对新时期以来的戏剧走向也予以了部分归纳。朱颖辉在致力于研究孟称舜的同时,也同样对当代戏曲文学予以了整体关注,并写出了部分文字。倘若天假以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那样一个较为优越的学术环境中,相信他对当代戏文的史才识见亦不会太弱!作家郭启宏在作剧之余的戏剧评论,理论家陈培仲在编务之暇的品曲新篇,精警周到之处都随时可见。

师友同道们在当代戏曲园地中的拓荒,给了柏梁以有益的启示和多维的借鉴。他们敏而好古,但却又能从故纸堆中时时抬起头来,关注着二十世纪下半叶里舒卷的中国戏曲风云。这种古为今用、学为世用、与当代同步、为新戏呐喊的治学精神,我认为是极其宝贵的学者锐气,同时亦是学科发展的蓬勃生机。

柏梁先后师从多位名师,在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齐森华教授的指导下撰写出《中国分类戏曲学史纲》,在中山大学王季思、黄天骥教授的指导下著成《中国悲剧史纲》,近来又出版《世界悲剧文学史》,对戏剧专门史的写作造诣颇深。在他攻读完成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之后,来到上海戏剧学院执教,对舞台艺术与戏剧制作有了许多体会。因为课程建设的需要,剧作家朋友的提议,并有感于上戏图书馆丰富的戏剧类馆藏,早在1990年便向我提出了关于撰写当代戏曲文学史的设想。我当然极力赞成此一举措,但又担心他项目偏多,精力不逮。直到1992年,由于上海高等教育局的立项资助,柏梁的《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才正式上马。1993年他在加拿大讲学期间,还对照西方当代戏剧史书的写法,对本书的框架予以了深化发展。

这是第一部填补学科空白、蔚为新景大观的戏曲文学专史。柏梁的《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系首部对当代戏曲文学发展态势予以总体探讨和周到评述的著作。对我国剧坛上从1949年起到1993年止共计45载的戏曲文学史,予以了分阶段、分地区、分民族的论列。全书共分三编35章。《绪论》对当代戏曲文学的特征进行了归纳,特别强调了当代戏文对古典戏曲的文体继承;《结语》论及中国戏曲的人文地理与历史演进,展示了戏曲发展的渊源历史和现状前景。

第一编论《戏曲改革与建设时期》(1949—1963)的戏曲文学,主要是以重点作品带重点作家,对本时期的名剧名人予以了仔细扫描。书中还阐明这一时期各地涌现出的作品既多且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百花齐放的风貌。这是因为各地传统戏剧遗产的推陈出新较为成功,也表明戏曲作家的广泛成熟。

第二编《现代戏与样板戏时期》(1964—1976),对10余个样板戏和“准样板戏”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客观分析,对其艺术长处也作了实事求是的褒扬。

第三编《戏文振兴与繁荣时期》(1977—1993),主要是以名家带名作。该书着重阐述这一时期不同地区的名家崛起,并留意关注到地域文化的总体滋润,表明本时期代表着新中国戏文的较高成就和黄金时期。

至此,当代戏曲文学的名家名作,曲论天地的总体观念都在该书中得到了大致体现;从而充分证明当代戏曲文学不仅不愧对于传统戏剧文化遗产,同时也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较为优秀的部类之列。当代文学一直排斥戏曲文学的偏向,至此应该有所匡正和改观。这正是柏梁此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作为一位高校教师,柏梁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教书育人,将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种子撒播在青年学子的心田中去。将近20年的读书生涯,使他对老一代教师的敬业精神深为敬慕。因此当他自己为人师表时,他也注意到严守教学纪律,教书6年来从没有换课、缺课现象的发生。我清楚地记得:当他远在广州的王师母仙逝之时,柏梁千里迢迢赶去参加追悼会,在广州只匆匆停留了一天就及时返回上海,为的是不耽误第二天上午的课程。讲课授业的经常性,使得他的几本学术著作都具备逻辑严明、条理清楚但又生动活泼、文彩斐然的共性。自然,大学10年的求学生涯造就了他的学问识见;少年时代创作诗文小说的经历,则使其文字流畅自然、清新可读,处处见出向上的朝气。

作为一位业余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柏梁的科研成就硕果喜人。但我知道他的成绩决不是逞才使巧的灵感呈发,而是十数年如一日勤奋努力的必然结果。他在中山大学读书时就已累计发表了百万字的学术论文,两度获得硕士生、博士生的科研优胜奖。这些年,他的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文学年鉴》和《中国出版年鉴》所采用,并获得过1993年全国青年美学著作优秀奖。上海的住房紧张程度全国称最,上海戏剧学院自然也毫不例外。柏梁全家3口在一间只有13平方米的集体宿舍里一住就是6年,他与他的书稿、书箱一起不停地在教室、办公室和图书馆“流浪”栖身。艰难困苦,玉予其成。也就是在最为艰难困苦的写作条件下,柏梁却学而不倦、写作不辍,年出一书,蔚为系列,成为戏剧文学领域中声誉鹊起的青年学者,成为学问宝山之中孜孜以求的苦行僧。以其聪明才智,他本可以选择更为轻松的人生之旅,然而,他却在这条崎岖寂寞的学问之道上执意前行,决无退意。我们老一辈的勉励固然是他的精神动力的之一,然而更可贵的则是他本人在3年农民和3年装卸工人的生涯中所养成的坚韧不拔、负重不已的顽强意志,以及在10年求学生涯中所形成的强悍不移的事业心与拼搏感。这也是他的学术事业后劲有力的希望所在。

无论就本书而言,还是就其它著作而言,柏梁的学术研究总是体现出锐意开拓的勇气,纵横驰骋的胆识,雄辩滔滔的气势,文心灿灿的色调。这既是其长处所在,亦为其弱项所系;偶尔疏于勘对,有时立论稍过,便容易成为把柄和口实。柏梁今年才30过半,学术之路对他而言,仅仅还只是个起点不俗的开端。事业上如日中天的高峰,学问上炉火纯青的境界,都将是他绚丽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好远景。据我所知,他还有《风流浪子关汉卿》、《中国公案世情戏》等书即将出版,而《中国佛教戏文史》的新选题,又已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一切老到、成熟和周密的治学风格,对他而言决不会等到太为遥远的将来。

柏梁在学术园地的辛勤耕耘与累累硕果,在海内外学界中都引起了学者的注目。许多朋友都关心着他的科研趋势。历史悠久的国立武汉大学中文系,最近由书记和系主任专程来沪,要将柏梁作为青年学术带头人引进到那白云黄鹤的故乡,作为珞珈山中的梁柱。之前上海师范大学亦有此举。忝为上海戏剧学院的老院长,我既为上戏可能失去这样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惋惜,又为柏梁在更为广阔的学术天地中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而感到欣慰。近闻“上戏”诚意挽留他,并表示要在1995年内为他解决苦等6年的住房问题,我更是为柏梁高兴。不管他在何处执教,我都对他的光明前景和学科建树抱有不移的信心和热忱的期望。

东方文化学院院长

陈恭敏

1994年10月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谢柏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谢柏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谢柏梁(1995).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