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陈乐民集

ISBN:978-7-5004-3339-2

出版日期:2002-07

页数:439

字数:327.0千字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

点击量:7080次

定价:7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这本文集辑入的是我近二十年来学术研究的部分文章,计二十余篇。

我在治学方面的旨趣,由于早年长期从事外事工作,是从国际政治开始的。然而在进入学术研究的领域后不久,我就感觉到,“追踪现实”和就事论事使我不能得到满足,于是探索一条把国际政治与文史哲相结合的道路。又由于我研究的重点在“欧洲”,即使在从事“民间外交”的实际工作期间,也基本上没有离开过这个地区;于是几十年下来,从经验到理性,形成了一个深深的认识,那就是:欧洲体现的不仅仅是地理概念,也不限于政治的或经济的概念,而尤其是一种文明的概念。由此,我进入了欧洲的历史文化的广泛天地,试图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去寻找它从古代到今天的轨迹。在差不多十年前,我提出了“欧洲学”的观念,以期对欧洲作立体的、多层面的和综合的观察,以期反映出“一个中国学者眼中的总体欧洲”。或许有人要问:欧洲人自己看欧洲不比你看欧洲看得更准确么?我有辩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些事往往是山外人比山里人更能看出山里人所看不到的东西。

再者,有一点必须提及,即从我幼年起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对照西欧的情况时,便自然而然地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前途产生了须臾不能摆脱的情结。因此在研究欧洲时,我内心里时时想到的总是中国,焦聚在我晚年研究的命题上便是:“欧洲何以为欧洲?中国何以为中国?”为什么欧洲的文化传统通向了现代化,而中国的文化传统却没有和不能。我在中西文化的比较方面的研究,最终关心的正在于此。有一位青年朋友说我有“欧洲情结”,他没有说错;但更深层的,乃是积郁心中的“中国情结”。

这些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在我的一些书里都有印迹可寻。同样,这本“文集”也是按照这个思路选编的。准此,“文集”依辑入文章的侧重点编为“国际·欧洲”、“中西文化”、“历史”三个部分;两篇难以划入这三类而又与之有不同关联的,另立“其他”一类。至于报刊上发表的散文、随笔以及“应景”的文字,则一概未收入本集。

思索与读书是没有终点的,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天假以年,我还要不停顿地思索和读书,并把心得尽可能写进也许是我最后的一本著作《在中西之间》(暂名)中。

我相信两句话:一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一句是基尔凯哥尔说的:“生活总是朝着未来,而悟性则经常向着过去。”

另,《文集》中辑入的文字作于不同时期,其间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容有某些出入或重叠,一律一仍其旧,未作更动,以保存下我治学的足迹。

陈乐民

2002年1月于京中

芳古园陋室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乐民.陈乐民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陈乐民.陈乐民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陈乐民(2002).陈乐民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