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列宁文艺思想论集

ISBN:10190·201

出版日期:1986-04

页数:594

字数:445.0千字

点击量:10619次

定价:3.8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到六十年代初,苏联在研究列宁文艺思想方面,除了收集、整理和出版列宁有关文艺问题的论述和文件资料外,还撰写了许多阐述性著作。六十年代以后,研究工作逐步深入开展。特别是列宁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的庆祝活动、《列宁全集》第五版和《艺术遗产》第八十卷的问世,更促进了对列宁文艺思想的探索。就论著数量之多、材料之丰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而言,都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列宁文艺思想研究(Литepaтypовeдчecкaя-лeниниaнa)。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理论界依据列宁的文艺思想,加强了对文艺的本质、特殊规律和方法论的研究,加强了对历史上和当代的文艺现象的分析和对西方现代主义文艺的批判。本集所选收的文章大致是较有代表性的论著(其中一部分是专著中章节的选译),主要探讨下列七个问题:(一)列宁文艺思想的理论渊源(第1、2篇);(二)列宁的反映论和文艺学(第3、4、5、6篇);(三)列宁和文艺的党性问题(第7、8、9篇);(四)列宁的文艺观和现实主义问题(第10、11、12篇);(五)列宁和文艺的继承与革新(第13、14篇);(六)列宁对文艺的见解和对文学史的见解(第15、16、17篇);(七)列宁论作家(第18、19、20、21、22篇)。

在研究列宁文艺思想理论渊源方面,Г.弗里德连杰尔和A.伊祖耶托夫等人的著作有较大的影响。这些著作从美学发展史、文艺思想斗争史的广阔视野上分析了列宁和马克思恩格斯之间、列宁和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之间继承和发展的脉络,阐述了列宁在美学和文艺思想史上的地位,并驳斥了那些认为列宁的文艺思想没有自己体系的观点。

Г.弗里德连杰尔指出,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在文艺的哲学基础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首先强调的不是那些使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和特性,而是艺术中那些或多或少为各种社会意识形态所共有的特征,尤其是它们共同的历史和物质的制约性。而列宁则在自己时代的条件下特别关注文艺的认识论性质问题。这正是同当时的机会主义、同美学中的唯心主义反动思想作斗争所迫切需要的。列宁在论托尔斯泰的一组文章中,把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彻底运用于文学艺术。列宁提出的将作家的作品同当代人民生活加以对照的方法论原则,关于每个民族都有两种文化成分和文学的共产主义党性的学说,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的巨大贡献,都是无产阶级政党文艺政策的最重要的指导原则。

A.伊祖耶托夫认为,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对早期列宁的美学观点和方法论的形成起过重要的作用。列宁将文学视为认识和改造生活的手段,把进步文学看作革命意识的体现和对人民进行社会政治教育的手段,肯定艺术的宣传作用同艺术的真实性的有机联系等观点,以及把文学作品的形象运用于思想政治斗争的才能,都是继承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传统。这些观点和传统后来又为列宁提出的关于艺术的人民性、党性等学说所丰富和发展。

文艺和现实的关系是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研究文艺的特殊本质、特殊规律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苏联理论界依据《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运用列宁的反映论,对艺术的特殊本质、特殊对象和特殊规律,艺术认识在认识的三个阶段上的特点,形象思维的本质,艺术家的理智和情感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等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

B.戈尔布诺夫的文章指出,列宁这一论著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批判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等人。他们否认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要观点,从而导致对整个艺术特点和艺术功能的曲解。而列宁的反映论则“是理解精神文化的认识论本质、特点及表现的基础,也是揭示科学和艺术创作本质的基础”。

在肯定科学认识和艺术认识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个前提下,也必须看到艺术在对象、形式、功能和反映过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Ю.博列夫指出,现象比规律丰富,生活比理论丰富,艺术和科学应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取代,艺术反映现实有自己的侧重方面。“大量具体感性现象,正是艺术所善于刻画和表现的东西”,而在现象当中,艺术思维所能达到的是那些“内在本质可以通过具体感性形式得到表现”的现象。要透过现象反映本质,要在矛盾冲突中反映现实,因为矛盾是本质。而新托马斯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现代唯心主义除了自己的精神和思维而外,看不到意识的其它来源和对象。在现代现象学者和存在主义者眼里则只有现象,没有本质。

艺术认识在认识的三个阶段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与科学认识不同,艺术家是依赖个人的直接感受和印象来创作的。那些政治口号式的作品之所以没有艺术力量,因为它不是现实本身的反映,而是政治口号的反映,“是复制品的复制品”。5511163在认识的第二阶段,巩固科学认识成果的是通过抽象得出的范畴和概念,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而在艺术作品中,则是具体的形象,通过现象相互反映的属性,反映和揭示本质。与科学认识过程不同,“在艺术中,感情作为组成部分,不仅进入创作过程,而且也进入形象结构”。5511164艺术创造过程是“感性的、情感的认识与形象思维的统一”,“生动的直观和抽象思维的统一”。5511165作家在创作前积累起来的全部经验都参与主、客观相互作用的创作过程,即认识和反映的过程。意识的这种相对独立性,是艺术作品的个性、独特性的客观基础。

A.布罗夫提出的艺术的特殊对象和审美本质的问题,引起了普遍的注意,但是对他的关于艺术对象是人、是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这一提法,至今仍有争论。苏联理论界的多数人仍根据列宁的关于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论述,坚持对文学应从社会的、政治的、道德的、心理的和美学的多种因素方面作综合的全面研究的观点。依照列宁的观点,B.谢尔宾纳指出,作为艺术对象的现实,包括客观现象和人的精神生活(内心生活)两个方面。Ю.卢金则进一步指出,在研究文艺作品时,“不仅要看到它们对生活的本质、对国家在这一或那一阶段发展中的历史特点,以及对社会冲突和阶级冲突的反映,同时也要看到它们对不同社会集团代表人物的社会心理、情绪和情感的典型范例的反映”。认识形象近似于认识生活的真理,这是一个过程,由此才得以产生和发展诸如莎士比亚学、但丁学等专门研究。

艺术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居于首要的地位。按照列宁的反映论,艺术创造的动机、态度,艺术认识的目标,都来自社会实践(实际需要决定认识的主动性;目标决定人的认识的主要特点)。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倾向(党性)、生活经验,在创作过程中和在作品中表现出的艺术家意识上和情感上的个性,都是现实的反映,都来自于实践,而不是什么纯粹的“自我意识”。艺术作品的价值也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而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和补充也来自他们的社会实践。

苏联理论界一向认为党性问题是列宁文艺思想的核心。因此,着重加以研究,论著较多。过去的研究偏重于党性问题本身,近来则从文艺的各个方面加强对该问题的综合研究。

A.米亚斯尼科夫认为,至少应当联系“近百年来的世界美学思想发展最主要的趋向”来研究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这篇著作。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学思想有两个基本发展趋势:遵循实证主义哲学的文化史学派的功绩在于试图用社会生活的特点来说明文艺的特点,缺陷是未能揭示出艺术的特点和审美本质。另外一些人属于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体系的主观主义学派,则致力于揭示艺术的特性,理解与其它种类的社会意识规律不同的艺术的特殊规律,但是大都忽略反映的客体,而过分注意艺术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境界,并将其绝对化。这两个流派都不能正确地解决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否定了党性的主客观基础。列宁既批评神秘主义、象征主义不能使认识深化而只能妨碍描绘生活的图景,同时也反对那种把艺术看作属于纯粹静观的领域的观念。他肯定反映生活、改造生活的积极的战斗的艺术原则,提出艺术要为人民服务的论点。列宁没有把主客观原则绝对化,指出艺术是现实的反映,但不是现实本身。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形象时,既要有创作的想象,又要有重新体现的才华。按照列宁的解释,党性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既是意图,又是结果。但是艺术中的党性必须同文艺作品的形象塑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能只看主观意图,也要看作品的客观作用。

列宁的文学党性学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党性学说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主张艺术作品要有明确的倾向.这些倾向应当从艺术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流露出来。当时他们主要在理论上解决了包括党性问题在内的一系列哲学美学问题,但是他们认为党性仅仅适用于个别的作家,是这些作家的一个应当争取、却非一定能够达到的思想美学目标。与马克思恩格斯不同,列宁的党性学说则适用于当代的整个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文学,是这种文学的主导原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性就是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中自觉地和始终不渝地表现共产主义思想”,“主要的、归根到底起决定性作用的党性标准,永远是某个作家或艺术家的创作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真正的客观价值”。5511166这种党性不仅是一般的理论原则,而且是思想上的、组织上的全面指导原则。

苏联文艺界认为,党的领导问题不仅仅是政治意识形态问题、组织问题,也是一个美学问题。在Ю.巴拉巴斯的专著《美学和诗学问题》一书中,肯定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是党的文化政策的理论基石,列宁的党性原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认为,党性在意识形态和美学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损害审美因素,就会产生庸俗化;相反,不合理地强调审美因素,忽视文艺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职能,就会远离党的事业。党对文艺、对艺术家的领导的主要规律是,“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帮助艺术家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他们的工作和创作探索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引导他们注意社会生活现在及未来发展的最重大的和决定性的问题。”5511167

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理论问题,六十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理论界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讨论。苏联的列宁文艺思想研究在这个问题上,运用列宁的理论原则,进一步研究了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现实主义的特点、现实主义和艺术真实、文艺的多职能、作家世界观、审美观点以及反映现实和改造现实的关系等问题。

列宁的反映论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中来解决现实主义的两大特点,即客观性和创造性的统一。与主观唯心主义和庸俗社会学相反,列宁的反映论肯定人的认识的客观内容和客观真理的作用,认为“客观性”,即概念、思想、理论与现实的一致,是科学和艺术的发展的条件;只有真实地反映现实,才能成为改造现实的有力手段。同时,列宁的艺术观又认为现实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是一致的。创作与反映,二者不可分割,认识和改造是统一的。列宁把艺术认识看作是在积极创作过程中,即对现实生活中的事实与现象进行选择、思考、概括的过程,艺术家不但反映了现实,而且也创造了美,艺术的创造过程就是从美学理想的高度对现实进行美学的开掘,对现实作出评价。5511168

A.杰缅季耶夫认为,按照列宁的观点,艺术和文学的主要对象就是人及其同周围环境的关系,而完整的人仅用统计学和算术是揭示不了的。艺术与科学不同,它以具体形象再现生活为其认识现实的主要手段。想象、幻想和感情、直觉、理想等并不仅仅为艺术所专有,但是,它们在艺术中所起的作用却远远大于它们在其它形式的精神创作中所起到的作用。这就是现实主义文艺的两大主要的特点或优点:读者不会对所描写的东西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这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东西;这种艺术和文学中的生活真实具有特别鲜明、动人、扣人心弦的特点。现实主义文艺正是在二者的统一中来实现自己的认识、教育和审美作用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已经变化了的现实,社会主义思想和工人运动的结合,新的读者和新的作者的出现。列宁没有使用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词,但他在实际上肯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和艺术。正是列宁确:立了同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斗争、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共产主义理想相联系的,在生活的革命发展过程中描写生活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这种现实主义的基本特点就是把真实同共产主义思想、和对未来的浪漫主义追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列宁认为,只有对生活现实真实而正确的描写,才能为人们点燃心灵,才有助于用共产主义精神教育群众,有助于对现实生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5511169与此同时,列宁告诫我们要全面研究生活现象,最主要的是从前途、从运动、从发展中进行研究。5511170只有这样,才能看到新事物的幼芽的力量和必胜的发展前途。这里就有一个“观察高度”的问题。

B.谢尔宾纳在谈到文学应当深刻地反映革命本质、提出和解决生活的重大问题时指出,在评价作品已有的“社会渊源法”和“历史渊源”之外,还要考虑它的“历史作用法”,即要看一部作品在自己时代各种力量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并主张把反映和干预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列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特点。

结合文艺创作的特殊性和审美作用,苏联理论界从方法论上加强了对情感在现实主义创作过程中的作用的研究。根据列宁关于意识有相对独立性的原理,一些论著认为,人在观察周围世界时,意识的多种因素都在起作用。世界观不仅是理论观点体系,而且是更广泛的、对世界理性的、感性的、科学的、美学的、哲学的、道德的等各种态度的总和。社会情感在世界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苏联建国初期,一些作家还不具有成熟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但他们对革命文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里,他们在情感上倾向革命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应该把艺术家的社会情感当作贯串于整个创作过程的因素。另一方面,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作家的“观察高度”。只有站得高,才能抓到本质,才能有从未来看现在的本领。一些作品之所以未能写得更好,不是因为感情不深,而是因为观察得不深。只有认识得更深,感情才能更鲜明。因此,要全面地理解感情的作用,在创作过程中要坚持情感和理智、鲜明的阶级感情和鲜明的马列主义观点的统一。

关于继承传统和革新问题,苏联在六十年代曾进行过一次大讨论,推动了对列宁有关论述的研究。苏联的列宁文艺思想研究,运用列宁的观点,对继承和革新的辩证关系、创作方法的革新和现实更新的关系、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两个传统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革新成就等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M.帕尔霍缅科在自己的《传统——革新——传统》一文中首先指出,列宁的唯物辩证法是分析继承与革新问题的哲学基础。革新要依靠传统,发展传统,同时形成新的传统,又成为革新的新起点。除十月革命以前的古典作品和传统外,现在还有苏维埃年代的古典作品和传统。在十月革命后的前二十年里,完成了这两种现实主义的汇合过程。在苏联文学的全部经验中,美学、文艺学、艺术学、文艺评论等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特征、属性、艺术发现、成就、思想美学原则和艺术哲学观点,这是形成苏维埃时代传统的基础及其美学基础。

艺术应该结合人民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使他们得到提高和发展,并在他们当中唤起和培养艺术家——列宁这一文艺观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的基本核心。这一核心决定着艺术的职能和目标以及党的文艺政策,也是社会主义文艺革新的主要内容。

每一个新的创作方法、流派,都是从发现新的主人公开始并确立起来的。M.帕尔霍缅科认为,苏联文学就是以发现新的主人公、新的个性而进入人类艺术创作过程的,“新人”的特点就是对生活持有所作为的态度,英勇刚毅地对待现实的态度。苏联文学的传统就是靠文艺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画廊”来巩固和体现的。这些形象既是革新又是传统,也是艺术的发展方向。此外,他还论述了社会主义文艺所特有的传统——歌颂劳动过程中的史诗般的英雄主义。M.帕尔霍缅科还谈到,苏联文学倡导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他认为,这种人道主义赋予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无情的斗争,破坏和消灭资本主义世界全部腐朽基础的正当权力。

关于文学史,列宁留下了丰富的遗产。B.梅拉赫和Л.季莫菲耶夫的文章分别论述了列宁把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分析文学史过程的历史主义方法,并根据列宁的反映论分析作家和作品主人公的心理的方法和原则。E.库普列雅诺娃认为,列宁以辩证唯物主义是文学史学的基石。人的认识规律和形式是客观存在的规律和形式的反映。要研究认识规律,也就是要研究认识史(思想发展史),通过这种发展史的过程来观察,认识和思想是以哪些特有的、固有的形式按着万物统一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发展的。

文艺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思维的历史发展。它要研究:一、艺术意识如何受该时代各种情况(政治、经济、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制约;二、艺术意识如何受自身内部矛盾的作用,从前一个阶段发展而来,同时又向另一阶段发展着。既要研究内因,又要研究外因。往往在同一个历史阶段就有几种艺术意识形式,而它们又是相互作用着的。这种情形在一些作家的创作中就能见到(如莱蒙托夫、果戈理)。十二月党人的创作倾向主要是浪漫主义,同时又与古典现实主义交织在一起。在普希金的成熟的现实主义之后又有果戈理和莱蒙托夫的浪漫主义的重现。什么是界限?表现在哪里?什么又是差异?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到艺术意识的内在矛盾和艺术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去寻找。

对每一个流派的产生和发展的研究,都应从它们本身的内部的对立统一和斗争出发。这种矛盾是客观矛盾的反映,但有它自己的形式和结构(即特性),按照自己的规律产生和形成。而一旦形成就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新产生的概念进入原有的思想体系的各种联系中,给该体系带来革新,同时又受到整个体系的影响。思想体系中的新旧成分之间、继承和革新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就是逻辑的相互作用,也就是独特的思维规律的相互作用。

艺术形象不是逻辑概念,但是它是一种概念,是具体的感性的概念,有其自身的规律。这种规律是这种认识形式的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结果,并以自己的方式反映世界。不考虑这种认识形式的历史发展规律以及这种发展每一阶段上的特点,也就不能了解过去时代艺术作品作为那个时代现实的反映的真正内容。辩证方法要求对思想现象的分析有严格的历史性。不能用今人的思想来解释历史上的艺术珍品的内容,不能把这些作品的内容现代化。如果对艺术思维不做历史发展的解释,并且解释的范围只限于艺术所反映的客观现实的现象和运动,那只能取消文艺学的对象,变艺术为历史的简单的附属品。

苏联文艺界一向把列宁关于作家的评论当作列宁的文艺观和方法论的典范体现来进行研究。他们强调,既要从作家所处时代特点的总和出发,又要从作家世界观、政治立场、艺术观、审美理想和创作方法的总和出发,并把他的创作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来加以研究,才能正确地评价一个作家。列宁论作家的文章最好地体现了列宁对文艺创作特殊性的理解。

在本书选收的五篇研究列宁论作家的文章中,B.诺维科夫、B.戈尔布诺夫和B.屠尼马诺夫的文章着重论述了列宁对作家进行综合分析时所采用的历史主义方法;A.伏尔科夫和Г.切列明的文章则探讨了列宁对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

列宁论托尔斯泰和赫尔岑的文章,对时代特点、作家立场、作家的创作演变和艺术探索等都作了综合的考察。他首先注意的是体现出“历史理性”的,对当代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做出回答的艺术家的天才。与此同时,列宁揭示了作家创作中的矛盾,论述了作家观点的历史局限性及其无力克服的“时代偏见”。艺术家在列宁的笔下表现为本时代的,兼有优点和弱点的儿子。

列宁是从时代矛盾斗争的历史内容出发来看待和评价作家及其创作倾向和意义的。他正是从第一次俄国革命的性质和动力的观点出发,提出并详细阐明了有关的俄国优秀作家及其作品的评价问题,指出了托尔斯泰的作品反映了一八六一——一九〇五年间的整个时代,从而论定了托尔斯泰的历史地位。托尔斯泰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他的作品从总体上表现了俄国革命是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他的作品中反映出的农民的情绪和理想,含有对社会不正义提出抗议的健康核心。这种抗议尽管不彻底,但却是客观存在着的。列宁还坚持从历史的矛盾和发展出发来分析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作家世界观的矛盾、发展和变化以及他们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在全面分析托尔斯泰创作的基础上,列宁指出,托尔斯泰的观点就是俄国革命中农民的历史活动所处时代的那些矛盾情况的镜子,而且是他的力量和弱点的根源。

B.屠尼马诺夫认为,列宁的《纪念赫尔岑》一文具有巨大的方法论意义。列宁把赫尔岑精神发展的诸阶段同俄国革命解放运动的几个时期做了对照,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头等任务的角度分析了赫尔岑的政治、哲学观点的特点以及他个人为准备俄国革命这一事业所做的贡献,确定了他在俄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并且断言,赫尔岑在四十年代所经历的“精神悲剧”,是那个历史时代的产物和反映。

从美学的观点出发,B.诺维科夫的文章认为列宁论托尔斯泰的那一组文章是用马克思主义解决艺术同现实的关系的典范。列宁指出,托尔斯泰的各种探索都有自己的社会基础。他是一面镜子,反映却不正确,但不正确的也是现实。托尔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恶”的反动说教同他作品中的社会抗议二者是互相排斥的,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托尔斯泰和他的创作。

列宁和高尔基之间的关系,列宁对高尔基的热诚关怀、思想影响,对他的错误所持的原则性态度,都是体现党的文艺政策的典范。在列宁的影响下,高尔基形成了严整的世界观,在思想上形成了关于社会发展前景的明确概念,使他能从“最高的高原上”观察生活。5511171当高尔基在革命前受造神论的迷惑和革命后一九一九年思想上发生动摇时,列宁并不掩饰、也不回避高尔基的错误,而是以高度的原则性给他以严厉的批评。与此同时,列宁又始终考虑到高尔基与工人阶级事业有着血肉联系,深信他会迅速克服非其本质所固有的那些错误。5511172

列宁非常重视世界观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他认为,世界观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在于现象的典型化,在于取其主要的、有历史意义的东西,弃其次要的、暂时性的东西。与此同时,列宁也明确指出,直接观察事物对于艺术创作、对于有代表性的现象的典型化具有巨大作用,新事物具有巨大的情感的火力,可以战胜不健康的观点。5511173

Г.切列明指出,列宁对马雅可夫斯基及其作品的态度问题,不仅对于伟大诗人创作道路的研究、而且对于苏联文学理论和历史的一般问题的探讨都有重要的原则性的意义。革命后最初几年,马雅可夫斯基在列宁的心目中首先是一个未来主义者。卢那察尔斯基曾说过,列宁不喜欢马雅可夫斯基的诗风。一般地说,那种过分紧张、装腔作势、各种各样的超时代的探索,都使他厌恶。一九二二年发表在《消息报》上的“开会迷”一诗得到了列宁的肯定。后来马雅可夫斯基在回忆中是这样理解列宁对他的评价的:“最迫切、最主要”的是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成绩”。因为列宁认为正确的东西正是该诗的政治方向。同时列宁也深化了马雅可夫斯基这首诗的讽刺的社会意义。列宁的评论对于马雅可夫斯基以后的创作道路,对于整个苏维埃诗歌的发展,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的水平和所接触的资料有限,在选材方面和译文质量上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董立武

1984.З.25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列宁文艺思想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列宁文艺思想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1986).列宁文艺思想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