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人们的国际交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活动的组成部分。随着人类社会、社会各阶级、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这种关系逐步具有直接的政治性质,变成社会政治生活相对独立的领域。 所谓国际关系,是指国家和国家集团、活动于世界舞台的社会阶级、社会势力以及经济和政治势力、社会和政治运动及组织之间的经济、政治、外交、意识形态、军事以及其他联系和相互关系的体系。尽管国际关系涉及到从经济到教育、科学和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尽管国际关系的形式繁多,但是,它首先还是政治关系,是国家对外政治职能的实现,是从国际政治上对世界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过程的衡量。 马克思列宁主义把国际关系看作是不是从经济基础直接产生,但是却有赖于经济基础的社会关系的特殊形式。马克思指出,就其实质来说,这种关系是“第二级的和第三级的东西,总之,派生的、转移来的、非原生的生产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而国际关系史则是研究这些规律在国际关系的历史动态中的发展,以及这些规律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的表现。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理论彼此相互丰富,共同构成国际关系学的核心。 国际关系史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历史时代的国家、阶级、社会运动和组织间的政治和外交,以及军事、经济、政治和其他方面的相互联系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关系史作为一门学科,其方法论基础是表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国际关系史方法的基本原则是: ——历史主义原则,它直接来源于研究工作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和研究决定国际关系体系发展过程和因素的辩证的方法; ——党性,即研究国际关系的阶级立场; ——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即考虑到国家、阶级和人民间关系的总和,考虑到国际舞台上它们之间矛盾的整个体系; ——客观性,即确定决定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发展性质的因素和过程的可靠性。 运用这些研究原则,能够科学地描绘出国际关系发展的图景。 国际关系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形成以及从研究人类丰富多彩的过去和现在的其他综合学科中分离出来,是由国家、人民和其他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各种社会政治势力之间的对外政治和其他联系的作用提高所决定的。 对建立国家间稳定联系的社会需求,以及国际关系的产生,是同国家的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关。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指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在国际关系复杂化和相对独立的过程中,国际关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增加了。在属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国家间的国际交往存在的当代世界,国际关系在社会发展中作用提高的趋势表现得特别明显。国际问题性质本身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国际关系的关键问题涉及到全人类的命运,并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社会发展的未来。现代国际关系的崭新特点非常需要进一步发展国际关系学科,其中包括国际关系史,这既是为了科学本身的利益,也是为了政治实践的需要。 国际关系史同各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史有密切的关系。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意味着建立在强国统治弱国、剥削和奴役各国人民基础上的国际关系体系的衰亡。它产生了就其阶级本质、目标和任务来说是全新的对外政策。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是对为和平、自由、独立和社会主义而斗争的各国人民的支持,是改造国际关系整个结构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国家把建立在和平、社会正义和进步思想之上的新的原则带进了作为世界政治基础的法律和准则之中。 建立以普遍民主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体系,符合全世界劳动者的具体利益,是国际关系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具体体现。列宁从理论上建立的国际政治科学帮助我们做出这样的结论:第一,社会主义的强大和世界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援助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决定性因素;第二,实现国际关系的普遍民主原则对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和世界革命进程有重要意义。 马列主义学说是列宁领导下的共产党制定苏维埃国家对外政策基本原则,即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原则的理论基础。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产生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利益。恩格斯指出,“既然各国工人的状况是相同的,既然他们的利益是相同的,他们又有同样的敌人,那末他们就应当共同战斗,就应当以各民族的工人兄弟联盟来对抗各民族的资产阶级兄弟联盟。” 列宁通过对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革命进程的研究,作出了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以及有可能首先在几个国家乃至一个特定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建成社会主义的结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由此产生的和平共处原则,是历史地和深思熟虑地估计世界阶级力量对比和社会主义潜力的结果。为各国的和平共处而斗争,曾始终是苏联对外政策的主要战略路线,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同发展世界革命进程、巩固世界社会主义阵地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处在一个不可分割的辩证的统一体内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和平共处原则,构成了苏联对外政策的核心。 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苏联的对外政治行动过去和现在都是为了完成同维护和平和巩固同进步力量的团结有关的任务。 苏联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历史证明,苏联对外政策原则是始终如一的。这些原则起初作为对外政策的基础,而后又在苏联新宪法(基本法)中得到法律上的确认。宪法第二十八条指出,“苏联始终不渝地奉行列宁的和平政策,为巩固各国人民的安全和广泛的国际合作而努力”。 苏联对外政策目的是:为人类社会进步的社会历史发展,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巩固,其中包括为在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确保良好的国际环境;保卫苏联的国家利益,支持各国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斗争;防止侵略战争,实现全面和彻底裁军以及始终不渝地实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 社会主义的对外政策清醒地考虑到国际局势、世界阶级力量正在形成的对比关系,以及苏维埃国家近期和远景目标的相互关系。国际事务中的原则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相结合,不搞实用主义和死守教条,准备做出不损害对外政策路线基础的妥协——这就是苏维埃国家对外政策始终不变的特点。 世界政治随着苏维埃国家的建立而开始发生的变化,不仅触及到世界政治的基础和阶级实质,而且触及到世界政治的执行方法。年轻的苏维埃国家在这方面所采取的最初步骤之一,是取消秘密外交,决心实行公开的对外政策,不许言行脱节。作为帝国主义对外政策特点的隐瞒真相和欺骗,同社会主义的对外政策是格格不入的。社会主义的对外政策客观上不仅是为了捍卫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而且还为社会历史进步确保最有利的条件。今天,社会主义的对外政策在所有国家得到广大民主和进步势力的深刻理解。这些民主和进步势力成了社会主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对外政策的天然盟友。 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通常分为两个重要时期:第一个时期——从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个时期——从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形成到现在。 国际关系史的分期同苏维埃国家、同苏联作为主要参与者的主要事件是不可分割的。这种情况有深刻的含义:苏联在当代世界中的作用的提高,成为当代社会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对世界政治能起决定影响” 在作者看来,本版是上次发表的即在60—70年代交替时期由国际关系出版社出版的四卷本的《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的继续,但是经过了更新和补充。 苏联历史学家对科学地研究国际关系以及苏联和其他国家的对外政策历史作出了重要贡献。属于专著方面的著作有五卷集的《外交史》,多次出版的两卷集的《苏联对外政策史》。苏联科学院的研究所也发表了不少研究著作。 新版的《国际关系和苏联对外政策史》的任务是更深刻和更全面地阐述当代国际政治体系发展的规律、性质和方向。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苏联外交战略和政策研究
作者:邢广程
图书 苏联外交战略和政策研究
-
2
图书 从雅尔塔到板门店:美国与中、苏、英1945~1953
作者:华庆昭
图书 从雅尔塔到板门店:美国与中、苏、英1945~1953
-
3
图书 战后英国英属撒哈拉以南非洲政策研究:1945—1980
作者:杭聪
图书 战后英国英属撒哈拉以南非洲政策研究:1945—1980
-
4
图书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
作者:李世安
图书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中英关系
-
5
图书 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
作者:王立新
图书 踌躇的霸权:美国崛起后的身份困惑与秩序追求:1913~1945
-
6
图书 近代日本对美协调之路
作者:陈月娥
图书 近代日本对美协调之路
-
7
图书 冷战与学术:美国的中国学:1949—1972
作者:张杨
图书 冷战与学术:美国的中国学:1949—1972
-
8
图书 “脱欧”后英国的非洲政策及前景
作者:朱伟东
图书 “脱欧”后英国的非洲政策及前景
-
9
图书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
作者:陶文钊
图书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对外关系
-
10
图书 欧盟对非洲政策研究
作者:赵雅婷
图书 欧盟对非洲政策研究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