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苏南精神文明建设模式:太仓“两手抓”实践经验研究

ISBN:7-5004-1906-6

出版日期:1996-05

页数:346

字数:254.0千字

点击量:9593次

定价:1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汝信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过程中,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这既是对十几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现实针对性很强的指导方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成功地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经过多年的努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在全党和全社会已经相当牢固地确立起来了。确立了这个观念,全党才能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才能创造出连续十几年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但是,越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就越是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经济建设才能持续地顺利进行。早在1979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时,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采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①此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邓小平同志又提出并反复强调: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都抓好了,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说,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不仅要确立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还要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念,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从十几年来的经验看,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固然不易,确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念更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是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从事精神文明建设的,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些老问题也以新形式出现,需要重新认识,这种复杂局面无疑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难度。首先,任何一个想要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我国的经济不可能与国际市场相隔绝,而一旦国门打开了,就难免泥沙俱来,鱼龙混杂,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走闭关自守的老路,又不可能关起门来一下子把坏东西打扫光。如何在坚持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就是一个需要长期认真解决的难题。其次,我国正在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设中,尚未成型,更谈不到完善。在这种转变过程中,原有的一套行为准则、秩序和规范已不再适用,新的一套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一定程度的失序和失范现象在所难免。我们如何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证这场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能够既稳妥又快速地实现,就成了一个历史性的难题。

要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不仅需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即解决工作方法上的问题,还要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发展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上的问题。

就发展观而言,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特别是加速追赶现代化浪潮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换取工业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物质利益的情况,此类教训是屡见不鲜的。我国经济基础薄弱,而物质需求却增势很猛,这就很容易发生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偏向,误以为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干脆予以舍弃,甚至不惜采取恶化社会环境、丧失国格人格、不顾经济伦理的手段去谋取一时的经济发展,认为这是谋求经济高速增长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这种所谓“代价论”,把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片面发展观的突出表现。还有一种表现是:虽然口头上承认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重要,但借口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先放一放,等将来腾出手来再抓也不迟。这种“先后论”,其结果也是割裂了两个文明的关系。殊不知把精神文明建设搁置一边,难免造成人心涣散、发展畸形,偏离正确的方向,再抓就晚了。与“先后论”略有不同的是“自然而然论”,即承认两个文明都要抓,但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自然而然就上去了。实际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只有靠自觉的坚持和斗争,靠全党全社会持续不懈的努力才能建设起来,“自然而然论”是没有根据的。

显而易见,要克服片面发展观的上述种种表现,必须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如何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有效地防止和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扩大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如何能够既积极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又能有效地抵御形形色色的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蚀;在必须努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提下,如何使新技术成果有利于推进两个文明建设,防止其成为传播精神垃圾的工具;随着改革的深入,必然引起社会结构和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进一步变动,如何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随着社会的日益现代化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旨趣和生活方式?面对这些重大课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给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回答。

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我们设立并组织实施了一些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科研项目,但偏重于理论研究的项目较多,真正深入基层、总结实际经验的项目还较少。1994年,我们几位同志到苏南调查研究,所到之处,看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使我们深受鼓舞。苏南的经验不仅丰富具体,而且给我们以深刻启迪。欣喜之余,我们商议设立了一个名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典型调研”的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早在1992年就与太仓市委合作成立了一个经济社会研究中心,几年来,已开展过多项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的支持和参与下,三方共同组成课题组。一年半以来,课题组成员深入太仓市的农村和企业,也拜访了苏南其他几个市(县),虚心学习他们的好经验。这个课题的最终成果实质上是课题组学习和研究苏南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心得和体会。

苏南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是什么?80年代,关于苏南模式曾有一个得到公认的概括:以集体经济为主,以乡镇企业为主,以市场调节为主。这个概括,只是从经济建设的角度抓住了苏南经验的几个方面,而对苏南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研究得不够,还没有一个定型的理论概括。实际上,苏南人民在经济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在思想道德、精神气质上得到了升华,在文化创新和精神文明的制度创新上的成就并不亚于经济上的成就,其意义也许更为深远。

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看苏南模式的特点,由于内涵丰富多样,范围极为广阔,要做一个简要的概括难度很大。为便于“描述”起见,我们想着重于这样四个方面:精神风貌、社会风气、文化氛围和道德风尚。由此,也就把苏南模式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特点概括为:集体创业的奉献精神、公正和谐的社会风气、尊知重教的文化氛围、诚信自律的道德风尚。这个概括,大体上与苏南模式在经济建设上的特点是相统一的。

有什么样的社会实践,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精神风貌。苏南发展经济一直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集体经济是苏南经济的重要支柱,相应的,集体奋斗也是苏南人精神追求的主要取向。在发展集体经济、创办乡镇企业的过程中,苏南创造了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行动的逻辑和集体行动的逻辑结合起来的有效形式,找到了既能发挥集体积极性,又能充分调动个人积极性,并在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使个人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利益受到尊重的恰当途径。在这样的集体中,个人才智和创造性不但未被压抑,反而得到了充分施展和全面自由发展的有利条件。这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②苏南的经验证明,集体经济是可以在改革开放中找到富有活力的实现形式的,同样,集体主义也没有过时,它是可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新的形式得到发扬光大的。市场经济要讲等价交换,讲理性计算,那么,还要不要、能不能讲奉献?事实给予了回答。在苏南,奉献精神是体现在经济建设成就上的精神价值,也是体现在广大干部群众身上的一种现实的精神气质。改革开放以来,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以年均大约17%的速度增长,苏南12个县市全都进入全国农村百强县的行列,其中,成为苏南经济一大特色、苏南人的掌上明珠的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更是惊人,年均达30—40%,其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70%,占到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0%以上,这些成就是干部和群众的奉献精神结出的硕果。在苏南的每一个县市、每一个乡镇,都有一个个甘于奉献的群体,一曲曲高昂而又平凡的奉献之歌。

市场经济意味着激烈竞争、优胜劣汰,人们之间难免出现利益矛盾和冲突,为了激励经济增长,利益倾斜和调整也是必需的。在这种情况下,要不要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防止出现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那种损人利己、尔虞我诈、“人对人像狼一样”的社会状态,营造稳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在市场经济的发育阶段,机制和规则还不健全,越轨行为和失范行为常有发生,在这个阶段,能不能基本形成公正和谐的社会风气?对此,苏南经验作了肯定的回答。当然,公正和谐只能是相对的,苏南也绝不是“世外桃源”,但在这里,欺行霸市、打街骂巷的事比较罕见,人际关系比较协调,人们的心态比较平衡,比较心平气和、舒畅融洽。形成这种社会风气主要靠两条:一是共同富裕,二是道德教育。

共同富裕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目标模式,是调节社会关系的一个基本机制,也是对精神领域发生决定性影响的重要因素。总而言之,它是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基本原则。共同富裕不仅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它还有更为丰富的内涵。毫无疑问,共同富裕不等于同等富裕,也不等于同时富裕,但拉开差距,拉开时序,要有个度。苏南发展经济步子很大,但个人之间收入的差别并不太大。干部与群众的收入差距一般为1.5倍。这两年,一部分人收入增幅较大,但和普通群众的差距一般也在3—5倍以内。少数效益高的乡镇企业,按照承包合同规定,厂长、经理收入较高,但因职工收入也有明显增加,差距也不是很大,决不会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总之,在分配问题上,首先当然要有利于提高效率,同时也要兼顾社会公平,要顾及到群众的接受程度、群众的情绪,是否有利于安定团结,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当然,共同富裕只是形成公正和谐的社会风气的重要条件,况且,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社会风气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对干部来说,核心是爱民,时时为群众着想,处处为群众谋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了这一条,即使有些事不能尽如人意,群众也是能够谅解的。否则,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丢到一边,这就从根本上破坏了社会公正和谐的前提。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也是全社会的事,不断加强对各行各业、各个层次的社会成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伦理教育,等等,是苏南在社会结构剧烈变革时期能够保持平稳和融洽的重要原因。这些年,我们强调和重视法制建设,这是完全必要的,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加强。但是,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制,还需要道德,法治和德治要相互结合。人无自律自制,无羞耻之心,不仅法律的作用会被打折扣,市场规则也难以实行,可以说,人与人之间若无诚意可言,无起码的信任度,就连普通的市场交易也无法正常进行,又如何能够尽快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尊知重教历来是苏南地区的一个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发展乡镇企业的过程中,这个传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并赋予了时代特征。农民办工业,首先遇到的就是知识和技术问题,从最初首创从城市高薪聘请“星期天工程师”,到派本地农民外出学习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从对高考优秀者给以重奖,到持之以恒的各级各类成人教育,逐渐形成了浓厚的尊知重教的文化氛围。全国第一个县办大学出在苏南,村庄兴办外语普及教育等新鲜事出在苏南,1996年国家科委评出的十大科技强县中,苏南就有八个,这绝非偶然。在苏南,不断强化着一个共识:搞现代化需要有钱,但现代化不是用钱能买来的,现代化靠科学知识、靠振兴文化;腰缠万贯的人未必是现代人,现代人首先必须是掌握现代知识的人。在拜金还是尊知这个涉及到现代文明观的问题上,苏南人方寸不乱,民风未改。人们若问:在改革开放中受益最大的应该是哪种人?苏南人的回答非常明确: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我们接触到一些富裕村的干部,尽管他们工作繁忙,年纪偏大,但仍刻苦攻读电大课程,一门一门地参加学业考试。图什么?他们不想改变职业,不想改变身份,但他们在掌握现代科学知识这个问题上很有紧迫感——没有知识,就搞不了现代农业,管不了乡镇企业,做不好工作,没有威信,就连现代化新苏南的基层干部都当不好。可见,尊知重教不仅仅是知识和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价值标准、舆论导向问题,有了尊知重教的文化氛围,人们都忙于干正事,健康向上的正气就把腐朽无聊的邪气压住了。

苏南经验对解决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问题,尤其是两个文明的关系和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发展道路问题,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实现两个文明的一体化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所谓“一体化发展”是指两个文明实质上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不可割裂,不分“先后”,缺一不可。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没有物质文明,就搞不好精神文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在贫穷的基础上可以有文明,但不可能建设好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同样,没有精神文明,文化落后,世风颓败,经济也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在苏南普遍实行的“一把手抓两手”,就是两个文明一体化发展的生动体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增加物质投入,要靠群众参与,要开展思想教育,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但最关键的是靠党政一把手率先垂范,本身过得硬。“一把手抓两手”是“两个文明一体化发展”的人格化表现。

不光是一把手要抓两手,任何部门、各条战线、各项工作都要为改善社会风气创造条件,共同促进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同时,抓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有利于推动和保证开放政策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总而言之,部门不同,分工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但都要自觉推动“两个文明一体化发展”这个大局。有一种观点认为,在一定阶段要以发展经济为主,到第二阶段才能以社会发展为主,最后才能以人的发展为主。这种观点既不符合中国实际,也不是“普遍规律”。任何阶段的经济增长,都必须有相应的社会条件和政治保障,任何时候的社会发展都离不开人的素质和精神条件。诚然,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它们之间是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的。至于那种所谓“生产力越发展,道德越低下”的“滑坡论”,就更不是什么历史趋势。总之,种种割裂两个文明的关系,忽视和贬低精神文明地位的观点,都是违背辩证法的,也是在苏南和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面前无法立足的。

2.实现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优化结合,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道路,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道路,这就要求实现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优化结合。中华民族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但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吸收全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自近代以来,中西体用之争几起几落,有许多经验教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步走向世界,世界也迅速了解中国,中西文化的碰撞、吸收和交汇形成了极为复杂的局面。而历史上曾多次出现的一些偏向也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一是把现代化混同于“西化”,在接受西方先进的东西的同时,把在西方社会流行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当作“现代化”的东西接受下来,主张实行“全盘西化”;另一个极端,就是新的文化保守主义,把中国传统文化不加分析地一律视为珍宝,把其中的一些消极落后的糟粕也奉为“国粹”而一概继承下来,甚至当作能够医治任何“现代病”的灵丹妙药,这些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形而上学的态度都是非常错误的。

苏南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是改革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文明冲突”自然也有所表现,但苏南人民较善于辨别良莠,批评继承,实现优化结合。他们的主要做法是:重视实践检验,依靠群众鉴别,加强自觉引导。在苏南,常可看到某些很传统的事情采取很现代的形式,很现代的事情采取很传统的形式。“孝”本来是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但却被剔除了封建主义的内容,糅进了现代平等意识,成功地被用于调节家庭关系,强化道德义务,融洽人伦情感。只要是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群众喜闻乐见,实践效果好的,领导就默许、提倡和支持。鉴别主要靠群众,同时十分注意提高群众的鉴别力,并及时认真地加以引导。前不久苏州群众自觉抵制和揭露计算机黄毒的事例,就反映出群众具有较高的觉悟水平和鉴别能力,而各级领导善于因势利导,依靠群众力量消除精神垃圾,净化社会环境。

从苏南经验看,实现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优化结合,有利于在体制转轨、结构转型时期保持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连续性,防止形成道德“空档”,避免出现人们无所适从和各行其是的状况;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稳定,防止出现行为失控和失范的局面;有利于减少新旧体制转换的阻力,并便于吸引广大群众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因而,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文明的可行途径。

3.苏南建设精神文明的成功经验,是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的生动体现,显示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较,社会主义究竟有没有优越性?在一部分人头脑里,这个问题是没有完全解决的,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还存有疑问,原苏联和东欧地区社会主义制度的瓦解似乎更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怀疑。某些西方国家的谋士甚至迫不及待地向世界宣告,说什么资本主义已经最终战胜了社会主义。这些先生们未免高兴得太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使他们的断言遭到彻底破产。中国的实例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有自我革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强大生命力,只要摆脱落后于时代的陈腐观念和教条的束缚,找到适合于本国具体实际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不仅可以在当代世界上存在,而且可以得到蓬勃的发展。只要中国这个拥有十二亿人口的大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这面旗帜就倒不了。

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怎么看?这固然是一个理论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论证,但更有说服力的还是实践的证明。苏南经验正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提供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证明,所以它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一种意见单纯从生产力的观点去解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为这种优越性主要表现为能更快地提高社会生产力。这种意见不是没有道理的,但却不够全面,因为它没有充分估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应表现为能够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各种需要,这是社会主义能在世界范围内最后战胜并取代资本主义的根本保证。但这是指整个世界历史发展进程而言的。就具体的现实情况来说,自十月革命产生社会主义制度以来,还没有创造出比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的生产力水平。而就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说,人均国民收入更大大地落后于西方主要工业国家,要赶上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也还需要花费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即使像苏南那样已经实现了小康的地区,就生产力发展的绝对水平来说,仍然是不算高的。那么,是否要等到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中国的社会主义才能表现其优越性?显然不能这样看。以苏南为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充分显示出优越性,这种优越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立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有可能以较快的速度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差距,改变目前相对落后的状态;第二,在现有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建设较高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避免出现资本主义社会里常见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和对立极度尖锐化的现象,以及人欲横流、道德沦丧、颓废堕落的社会风气,建立团结互助、共同富裕、和谐合作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树立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享有比资本主义社会里更多的社会公正,享受到比同等人均国民收入的其他制度国家人民更多得多的物质文化福利,过着更幸福的生活。因此,虽然目前生产力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还不很高,社会主义制度仍对人民群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受到人民群众真诚的拥护。精神文明正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优势所在,没有精神文明,也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苏南的精神文明建设尚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之中,正如苏南的乡镇企业正在自我更新一样,苏南的精神文明建设也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迄今为止,一个有苏南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体系还没有形成,有一些指标,例如每万人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所占比例还不高;在很多领域,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在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不尽如人意之处也还不少。但是我相信,苏南人民既然能创造辉煌的过去,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未来。

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也是一种探索,不仅探索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也探索社会科学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以往,在社会科学研究方式中,个体研究多,合作研究特别是大型合作研究少;单一学科研究多,跨学科综合研究少,这种状况不能适应研究重大现实问题的需要。而要组织集体攻关、协调合作,就需要探索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有效方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典型调研”课题组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这个课题组既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又有江苏省社科院的专家和太仓市的实际工作者。在专业研究人员中,有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哲学等方面的学者;在实际工作者中,有长期负责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干部,有熟悉各部门情况的党政干部,也有擅长做政策研究的行家里手。从课题设计到调查研究,从分工写作到修改定稿,大家齐心合力,各展其能,取长补短,密切协同。该项目的主要成就是概括出了苏南精神文明建设模式的四个特点,这是各方面的专家集思广益、通力合作的结果。课题组成员既发挥了熟谙苏南情况的优势,又显示了各个学科的专长,使这项研究成为跨学科综合研究的生动实例。

社会科学研究长期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更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加之社会科学研究手段不完备,使得理论研究往往流于概念推演,经验研究则限于现象描绘,“两张皮”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牵涉面广、政策性强的实践问题,课题组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为了突破一般化的研究框框,该课题采取了个案研究和板块研究相结合、学科视角和政策视角相结合的路数,首先扎到一个“点”——太仓市,并深入到有典型意义的村、镇,村办企业、乡镇企业,国营企业和社区,通过对太仓市精神文明风貌和建设经验的充分展示,详细解剖这个活生生的典型,然后再从中提炼出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从而使所做的概括有血有肉,有根有据;在此基础上,再从社会结构层面、制度创新层面、文化建设层面、行为方式层面做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纵横剖析,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从感性材料上升到规律性认识,从生动的具体中抽象出一般概念,使得逻辑的进程清晰自然,有说服力;最后,再回到几个个案上,回到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由于该课题难度较大,所取得的成果肯定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课题组深入基层,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虚心倾听各级干部和各阶层群众的意见,并在研究方式方法上大胆探索,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我希望今后能围绕重大课题组织更多的跨学科合作研究,拿出更多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优秀成果。

趁此机会,我谨向关心和支持该课题研究的江苏省委、省社科院、苏州市委、太仓市委,向具体参与和支持调查活动和学术讨论的太仓市广大干部和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1996年3月24日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页。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雨林,朱汝鹏.苏南精神文明建设模式:太仓“两手抓”实践经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张雨林,朱汝鹏.苏南精神文明建设模式:太仓“两手抓”实践经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张雨林和朱汝鹏(1996).苏南精神文明建设模式:太仓“两手抓”实践经验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