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日常生活与艺术现代性

Everyday Life and the Modernity

ISBN:978-7-5203-5697-8

出版日期:2019-11

页数:218

字数:242.0千字

点击量:9743次

定价:6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 展开

图书简介

日常生活与艺术现代性,是一个深具问题意识的话题。对“现代性”的解读,尽管诸家并不完全一致,但在网络上就能找到经典书目与权威的一二三式解读。这里提出的所谓问题意识,是针对现代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在古代,日常生活与艺术可以说“无关系”,因为不管是远古时期的仪式图腾、洞窟修造,还是中古时期的宗教文化、墓葬装饰,今天“艺术”概念中那种寄托个体的审美感觉与艺术风格追求的目的是不存在的。今人面对古代遗址、宗教与墓葬装饰、精美制品所发出的艺术审美感叹,不过是用今人的艺术形式审美之心,去度古人在信仰礼仪、权力威严下的生活之腹。雷蒙·威廉斯在《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中梳理西方概念史得出:一直到19世纪,今天我们理解的“艺术”的用法才出现,艺术才被认为是一种与学术性、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关的文化活动。5642315中国魏晋时期士人中间首先觉醒的“文的自觉”,其实与现代人的“艺术活动”也有很大距离,“文”的美关键在社会身份。如唐末张彦远曰:“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没有身份,玩艺没资格,谈何日常生活?是否可以这样说:对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关系”的自觉,正标示了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在这个意义上,日常生活与艺术现代性,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这个“关系”,是现代人在生活中遭遇的文化现代性的症候。

以我视界,现代文化中的日常生活与艺术关系,可以在“生产者”“媒介”“消费”三个要素及其构成的四个关系模式中,得到提炼与解读:

1.对立关系。走出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工业革命和大型城市的产生,首先意味着告别传统的劳动与生活方式,新环境中宫廷和贵族不再具有掌握艺术品使用和评价的“自然权利”,工业革命催生的新兴资产者借助市场开始介入这一标示“社会身份”的领域。于是,生活与艺术发生了新关系——哪里有新生活、有市场,哪里就有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市场的商品逻辑,使新一代艺术家要靠“自己的风格”来赢得消费者的注意或顺应市场的需要。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印象主义,再到现代艺术诸流派,正凸显了这种“关系”建构历史的跌宕起伏:首先是对传统“美的规范”的背离,以突显新人的新艺术感觉;其次是通过艺术形式的“陌生化”,建立“纯艺术”的标准;进而这种现代艺术文化建立了一种与市场资本若即若离的“脐带关系”。以前述三要素来看:艺术生产更加突出了“生产者”的个体性特点;市场“消费”对艺术生产的影响相对以往更加重要,例如“印象主义”一词从贬义的称谓到新艺术价值符号的转变。而在这一时期唯独艺术的“媒介”变化不大,本雅明理论意义上的艺术品“光晕”,在古代遗址、传统博物收集馆和身边凡·高个性化的油画笔触中回荡……对“原作”的崇拜建构了现代日常生活与艺术的第一个关系模式:对立。艺术以与日常生活的审美惯习、传统功能的对立,来建构“逃离”日常生活之日用的“审美现代性”。正如传统农业生产使用的牲拉扒犁,在今天是博物馆精致玻璃柜子里有历史灵韵的“展品”,而不再是与生活浑然一体的生产工具。

康德、席勒、黑格尔等哲人将这种新的文化特点提炼为感性与理性的二元分立。日常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不再能被集体意识统领下的“真美啊”的感叹词去表达,却常常是观众面对一个陌生“天才个体”的艺术表达生发出“震惊” “不解”和“未名其妙”……如此,艺术的现代性特征,被描述为文化上的“背离常识”“非人化”(奥尔特加)和市场逻辑中的“以输为赢”(布尔迪厄)。那些大声标榜“艺术现代性”的人,其推销的多是一般人不太理解的“艺术”,不懂,也就是日常生活与“现代性”的关系了……宣讲者自己也戴上“有现代性”的桂冠了。

2.文化工业。随着工业技术的更代和都市生活的进一步现代化,新技术媒介开始用唱片、电影和电视抢夺过去由美术原作、剧场体验所占领的消费时空……复制技术,在让艺术经典的“光晕”消失、“距离感”消解的同时,也产生了自己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充分利用现代工业技术而直面20世纪新一代都市大众的艺术需求,直面审美消费的新方式、新体验。这一变化在日常生活与艺术“关系”的改变方面是空前的、历史性的。以三要素衡量这一新模式,艺术的“媒介”“消费”两个要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生产者”更由艺术家个体转向了工业生产的“集体”。三要素的这一全面改变,被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批评家霍克海默、阿多诺称为“文化工业”,认为这一新的文化生产模式产生了精神产品工业化的“浅薄艺术”。

自18世纪以来,“对立模式”中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诸流派,依赖个体艺术家的敏感、才情、孤独与生命燃烧的艺术形式创造,建构了对立于日常生活“庸俗趣味”的先锋艺术的文化生产逻辑。在今天,在喧嚣的大众传媒和工业化复制技术的滔天大浪前,旧的文化先锋高地被消费文化的排浪所侵蚀、削平……贫穷、孤独的凡·高死了,他的作品价值连城、他的精神图像却成为都市女性遮阳伞上的装饰。今日大众与艺术的接触,更多是用几元钱去消费时尚、性感的玛丽莲·梦露。好莱坞电影业,典型代表了第二个阶段中日常生活与艺术现代性的新关系。在现实中,以《否定的辩证法》批判“文化工业”浅薄化、同质化的法兰克福学派学者,最终仿佛又被批判理论本身的“辩证”力量推向了自己的反面:“工业化+创造性”成为文化工业全面占领艺术阵地的现代武器。密切联系日常生活需求和市场运作规律的现代艺术产业,尽管难于产生老牌浪漫主义艺术家哪种散发着浓厚个体精神气息的艺术精品,却也能在文化产业经营的理性市场分析、产业分工合作、资本有效运营中,产生出批量的吸引人眼球的“中流”作品。好莱坞,被看做“后浪漫主义”时代的艺术符号。

3.文化产业。再一次的转折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用中性的、将艺术生产看做是现代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概念,取代将艺术生产比喻为机械化、同质化的贬义“文化工业”概念,正是对人类社会整体迈入后工业社会的回应。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产业”概念首先在欧共体行政条文中出现,后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等诸多国际组织的文本中被定义: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文化活动。

立足本文观察日常生活与艺术关系的三要素看,在“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的文化产业内涵描述中,展现了其全面告别日常生活与艺术的“对立关系”和“文化工业”的批判视角,进入了日常生活与艺术又一个新型关系:日常生活审美化。简言之,20世纪下半叶文化产业在全球的兴起,正是伴随着后工业社会跨国资本生产链的全球化、产业形态、劳动文化等而发生巨大变化的新趋势。这一趋势被理论家描述为“文化转向”,即转向审美文化,成为世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总体趋势。在此视域中,文化产业不但是文化生产的主导机制,也是整个社会生产的典范。现代日常生活就是现代文化产业的土壤和消费主体,它们互为生产、互为依存。而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审美体验。法国学者奥利维耶·阿苏利在《审美资本主义——品味的工业化》中指出:“21世纪初的新颖之处并不在于文化产业的诞生,因为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文化产业就开始崭露头角,而是在于审美手段的发展,审美手段成为消费的主要兴奋剂,尤其是对于那些甚至不具有任何审美维度的消费……审美品位的刺激允许生产者出售更多的 ‘体验’而非物质产品,这使感觉成为第一要素。”5642316科技与工业技术使艺术传播媒介持续变化,变化的媒介产生变化的生产方式与艺术语言,新的生产方式、新的艺术语言生产着新的艺术体验与消费机制——审美之战是工业文明社会里经济战争的核心。在互联网时代,对日常生活离不开手机的应用者来说,这一抽象概括却不难落实为感同身受的生活经验。

日常生活与艺术现代性的关系,总是发生于“生产者”“媒介”“消费”三要素间的关系与变化中……只要你真实地活在当下并有所思考。

4.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是生产意义的产业,文化劳动也就是创造意义的劳动。在这个意义上,文化产业就是创意产业。而从“文化产业”到“创意产业”的一个微妙的、面向未来的关系模式的变化在于:现代创意产业的发展,将传统的艺术家角色、艺术的分类习惯,甚至艺术与其他领域的差别正逐步消解。跨类、跨界成为新创意文化生产的主要动力。如果说文化产业更多是从“产业”的角度利用文化作为载体发展产业,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那么创意产业更多是从“创意”的角度推动产业转型再发展。“就其属性而言,‘创意产业’更接近经济学,而 ‘文化产业’更接近价值、意义和意识形态。”5642317当经济学的力量源自艺术创意,就将“企业家和艺术家之间的激进实验,通过共同运用 ‘创造力’的方式联系起来”了。5642318创造性、差异性、符号性、美感性,这些曾经专属于艺术的品质和特性,在追求创意的劳动中渗透到物质生产与资本管理的方方面面。日常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在今天各类物质、精神产品的生产目的、过程、工作思维特点的源头就开始融合了。如此,日常生活与艺术的二元关系,也在消解?

日常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这一问题意识的价值就在于它开启了认识、把握21世纪人类文明新经验、审美体验新感觉、理论思考新范式的帷幕一角。近期国内学界对美育问题的热议,也与此有关联。同时,一个当下的突出问题是:一些涉及日常生活与艺术问题分析的理论视角与方法论,还停留在旧的话语体系内,面对新语境、新问题而郢书燕说……

以上简述我对这一“关系”的思考和观点。正逢胡玲玲博士的“日常生活与艺术现代性”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而嘱我作序,是为序。

孔新苗

2019年2月23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胡玲玲.日常生活与艺术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胡玲玲.日常生活与艺术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胡玲玲(2019).日常生活与艺术现代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