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国产儿童电视剧产业化研究

ISBN:978-7-5203-4748-8

出版日期:2019-08

页数:262

字数:220.0千字

点击量:9550次

定价:7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 展开

图书简介

儿童电视剧是影视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因为广大受众群体的存在,甚至一度占据了影视的半壁江山。但是,相对目前“高烧”的影视剧票房和收视率,国产儿童电视剧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作品数量有限、品种单一、质量堪忧,市场感召力不强,且有明显的同质化倾向;另一方面是多达几亿、数量庞大的少年儿童观众群体,他们或沉浸于以狂欢和消费为主导的动画片,或接受本来不属于他们的成人影视作品,使得身心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同时,在目前以电视动画为主导的儿童电视剧中,无论是播出数量还是观众口碑,进口作品都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与我们的“文化大国”形象极不相称。

无论是从儿童电视剧的审美本体来解读,还是从儿童电视剧受众市场来观照;无论是从影视剧发展平衡性的角度来把握,还是从儿童电视剧的创作端、管理端等来审视;无论是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寻找新的增长点,还是从国际化的角度打造国家软实力,国产儿童电视剧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但是,长期以来,囿于“小儿科”的创作定位,以及赔本也不赚吆喝的市场际遇,儿童电视剧产业化发展不太成熟,学术界对其关注也显然不够。本书以国产儿童电视剧为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和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立足其历史发展和当下状况,并适当比照海外优秀儿童影视作品,从创作、接受、政策规制与市场机制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透视,并对其未来的产业化发展提出相应的改善创作弊端的对策,以期推动其健康发展。

一 核心概念

通俗来讲,儿童电视剧,就是适合少年儿童收看的电视剧。从学理层面看,这种认知一方面可能窄化、矮化了儿童电视剧的真正存在,让人很难把握其全貌,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它作为一个艺术本体或者产业本体的发展。因此,本书从客观现实出发,对儿童电视剧以及相关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与外延,以便更好地进行评判和研究。

(一)儿童

儿童电视剧最主要的受众群体当然是儿童。但是,什么是儿童?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经常和青少年、未成年人、少年儿童等概念混为一谈。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儿童不光是一个生理学概念,也属于一个心理学概念。

有人认为0—14岁是公认的儿童年龄范畴。医学和法律都以14岁作为界限判定儿童是否长大成人的标志;也有人认为0—18岁才是儿童应有的区间,等同于“未成年人”。1992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在中国正式生效,明确指出儿童系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我国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也明确将儿童划分为六个阶段:“乳儿期(从出生到满一岁)、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学龄前期(从三岁到六七岁)、学龄初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少年期或学龄中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青年初期或学龄晚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5742633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将儿童定位为18周岁以下所有未成年人更为合理。一方面,15—18岁既是青春期的开端,也是儿童期的尾端,是少年儿童迈向成年人的过渡阶段。虽然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在智力和生理上已经告别了儿童,但是其审美趣味、娱乐嗜好还与12—14岁的儿童保持千丝万缕的关系。另一方面,儿童都有模仿年龄接近的“大孩子”相关行为的特点,因此将其归结为一个整体,更符合客观实际。

当然,0—18岁作为儿童的范畴,跨度很大。为了照顾不同阶段儿童的审美趣味,我们参考朱智贤教授的时段划分,并依照目前相对通行的做法,将其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婴幼儿期(0—2 岁);幼儿期(3—6 岁);童年期(7—12岁);少年期(13—15岁);青少年期(16—18岁)。每个阶段的儿童在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性,在审美对象、娱乐方式的选择上也有明显的分野。这种差异性自然也体现在他们对影像作品的接受上。

(二)发现儿童

儿童是一个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概念,当然更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儿童作为独立的社会群体,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相当长时间内,人们对其认识实际上存在误区。因此,儿童从“客观存在”到被“发现”实际上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更是观念的极大改变。因为影像是现代科技的产物,我们暂以儿童读物(儿童文学)为例做简要剖析。

我国古代的儿童读物极不发达。“往昔的欧人对于孩子的误解,是以为成人的预备;中国人的误解,是以为缩小的成人”5742634,“他们根本蔑视有所谓儿童时代,有所谓适合于儿童时代的特殊教育”5742635,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即便有合适的儿童读物出现,也只是一种自发状态的,因为“中国还未曾发现了儿童,——其实连个人与女子也还未发现,所以真的为儿童的文学也自然没有”5742636。只有等到社会“发现”了“儿童”,真正意义上的儿童读物(儿童文学)才可能产生,儿童文学创作才可能进入自觉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东西文化的碰撞,我国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儿童教育与儿童读物,一些有影响的外国儿童读物被翻译进来,如林纾翻译的《爱国二童子传》《鲁滨逊漂流记》《海外轩渠录》,梁启超翻译的《十五小豪杰》,包天笑的《馨儿就学记》,伊索寓言、格林童话、阿拉伯民间故事在当时也有编选本。1909年,商务印书馆的孙毓修开始编写《童话》丛书。“五四”作为思想解放的时代,妇女问题和儿童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陈独秀就如此说:“‘儿童文学’应该是’儿童问题’之一。”5742637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下,儿童的独立地位被发现了。只有冲破长期禁锢儿童精神的封建纲常(“父为子纲”),建立崭新的现代儿童观,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才可能产生。可以说,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才从自发走向自觉。

中国是在西方的启发下“发现”儿童的。西方“发现”儿童要早,但是依然走过了相当长时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相当长时间内,儿童实际并不是独立性的存在。在西方,儿童只是“成人的预备”,在中国,儿童则是“缩小的成人”。只有“发现”儿童,将儿童视为独立的存在,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为儿童创作。

国产儿童电视剧领域,儿童被“发现”得更晚。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小不点儿》《小佳佳游园》《窗台上的脚印》等一批儿童电视剧问世,书写童心、童趣、童真,专注于儿童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才意味着“儿童意识”“儿童趣味”被发掘。由此,儿童电视剧才真正回归到儿童本身,回归到“儿童本位”的审美思想中并开始走向独立,诞生了张惠娟、富敏、徐家察等一批专注于儿童电视剧创作的编导人员。《好爸爸坏爸爸》《病毒·金牌·星期天》《太阳有七种颜色》等专注于儿童趣味的作品至今还是国产儿童电视剧史上的佼佼者。

(三)儿童电视观众

接下来的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的儿童都是电视观众?也就是说,如何界定儿童电视观众?

一般医生建议,两岁以内的婴幼儿禁止接触电视、电脑、手机、平板电脑、DVD等电子产品,否则会造成早期近视、散光、弱视,严重影响到视力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两岁之前孩子看电视的情况虽然并不少见,但是从本质上讲,很多父母实际上将电视视为“保姆”,是防止孩子啼哭或者替代看护的一种不得已的方式。这一时期的孩子不具有选择的自主性,对电视作品的内容也基本上产生不了本质性的认知(只是将其“当作一个色彩不断变换并能发出奇怪声响的玩具”5742638),因此不能算作是真正的电视观众。

结合婴幼儿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以及当下儿童接触电视媒介的实际情况,我们将2岁作为真正接受电视内容的起点。因此,本书所论述儿童电视观众定位于2—18岁,根据前面的相关研究,具体可以划分为低幼儿电视观众(2—6岁)、童年电视观众(7—12岁)和青少年电视观众(13—18岁)三大群体。当然,按照年龄进行划分本身是机械的,也是相当危险的:“年龄的确认是容易的,但按照年龄‘量身定做’,从而生产出‘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影片是不可能的。”5742639因此,儿童、儿童电视观众的阶段划分只是相对的,它们彼此之间可能存在交集,目的只是希望能够大致把握每个阶段受众群体的审美趣味,以分龄化为前提细分市场,进而引导创作和产业发展。从本质上讲,我们希望儿童电视剧不仅能将所有的儿童电视观众一网打尽,更能吸引相当部分成年观众,打造“合家欢”,这样儿童电视剧才能真正走上繁荣发展的康庄大道。

(四)儿童电视剧

陈舒平是为数不多给儿童电视剧下定义并且具备影像本体意识的学者。他在《儿童电视学》中指出:“儿童电视剧是指以儿童的视角和理解方式,用电视手段拍给儿童看的戏剧,应能充分体现儿童的心愿及成长特性。”5742640其中,“儿童的视角和理解方式”“充分体现儿童的心愿及成长特性”针对叙事内涵,要求儿童电视剧能够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这是基本前提,将其与一般电视剧区分开来。“电视手段”“戏剧”则是形式和类别根本,将儿童电视剧和儿童读物完全分开。

基于以上分析,本书认为,儿童电视剧是针对2—18 岁这一年龄段儿童的,以现实生活或幻想世界为主要表现内容,符合该年龄段儿童的审美愿望、心理特征以及接受能力,用电视手段拍摄的戏剧性作品。从这一角度出发,儿童电视剧既包括由现实中人扮演各种角色的儿童真人剧,也包括依托各种技术手段制作有着广泛受众群体的电视动画片。

以历史梳理、现状困境以及产业发展对策为根本出发点,本书“国产儿童电视剧”以中国大陆生产的各种儿童真人剧和电视动画片为审视对象。同时,为了对接大众的形象认知以及强化对策的可操作性,将适当涉及儿童电影以及境外(包括我国港澳台地区以及欧美韩日等西方国家)儿童电视剧,以作参照。此外,由于定位为产业化背景下的创作研究,因此本书在梳理国产儿童电视剧发展史和产业史的基础上,更多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代表性的国产儿童电视剧以及他们在创作上存在的弊端,并对此提出改善建议。

为方便叙述,同时区别于儿童话剧、儿童戏剧,本书中谈到的儿童电视剧一律特指国产儿童电视剧。

(五)文化产业和产业化

2009年,国务院颁行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指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5742641

文化产业在英语中称为Culture Industry,是指“现代社会以工业化的方式生产文化符号以满足精神消费需要的产业”5742642,最开始是由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性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1947年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用以替代“大众文化”。我国对文化产业的理解和接纳是以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为前提的。200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2001年3月,这一建议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所采纳,并被纳入全国“十五”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正式进入了党和国家政策性、法规性文件,发展文化产业成为中国下一个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5742643

虽然我们可以从现代汉语构词法的角度将文化产业理解为偏正词组,但是它的真正内涵绝不是“文化+产业”这么简单。大致说来,文化产业应当包括这样几重内涵。其一,规模化生产。主要强调文化产业的技术性,使其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批量生产制造。其二,市场化营销。主要是强调文化产业的商业性,即批量的产品能够通过市场行为到达消费者手中,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能够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其三,可复制性。主要是强调文化产业的标准化可以保证复制品的逼真性和少误差性,为规模化生产提供保证。其四,集合性。“从文化产业的基础层(指文化资源的整理和内容创作,包括从文化资源的积累、保存,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传播、展示等活动)到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层(指负载文化意义的产品的制作与传播,即生产和销售以独立形态呈现的文化产品,如广电业、影视业等)再到延伸产业层(向其他行业提供流行文化符号,从而使之具有文化附加值的产业,如服装设计、建筑装饰装潢、工业设计、品牌等),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群’。”5742644

文化产业从本质上是以文化为出发点,以产业为发展目标,作为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具有多重功能。首先是经济功能。作为一种“生态型”的产业方式,它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人类未来世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以文化娱乐、影视传媒、音像制品、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为本体的文化产业,被国际经济学界公认为‘朝阳产业’。”5742645其次是政治功能。文化产业是传播价值观念的重要方式,比如美国影视产业对“美国梦”的宣扬等,它是保持文化独立、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最后是社会功能。文化产业的娱乐性,在满足了大众精神需求的同时,能够较好地发挥社会整合、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同时文化产业的审美性还可以进一步丰富人类世界的精神内涵。因此,在当今时代研究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文化产业包括哪些内容呢?从狭义上看,文化产业包括文化艺术业、娱乐服务业、广播影视业、新闻出版业等,而从广义上看,则可以包括一系列知识产业群。国务院颁行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要求“发展重点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为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还特别指出:“文化创意产业要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艺术创作、动漫游戏等企业,增强影响力和带动力,拉动相关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5742646无论是从文化产业的定义来认知,还是从国家关于文化产业的布局来看,儿童电视剧理所当然地属于文化产业的范畴。新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并逐渐呈现自身的特点:其一,产业整体规模初步形成;其二,投资主体呈现多元趋势;其三,传媒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其四,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其五,网络文化产业开始成为新的增长点。5742647国产儿童电视剧的产业化就是在这一大的环境中得以推进的。

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就是产业化。所谓产业化,就是指相关产业在法律范围内,遵循相应的国家政策规制,在市场行为的指引下,以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标,兼顾社会效益,依靠专业化生产和服务以及相应的管理推介,从而形成系列化和品牌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产物,强调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创新,追求资源的最优化配置”5742648。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处在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上,一个企业要想维持并赢得竞争优势不仅仅取决于其内部价值链,还取决于在一个更大的价值系统中,企业同其上下游的这种价值链的联系,即产业价值链。”5742649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是产业化的必然产物。

产业化是包括儿童电视剧在内的影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电视剧产业价值链分为制作、宣传发行以及衍生品开发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内容生产成为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成为决定整个产业价值链的基础部分。因此,本书对国产儿童电视剧的产业化研究,也是以内容创意等为基本出发点。

二 选题缘由

本书选择国产儿童电视剧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两个原因:其一是儿童电视剧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其二是国产儿童电视剧缺乏影响力的现状及其发展困境。

(一)儿童电视剧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大众媒体,电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认识、教育、审美以及娱乐四大作用。儿童从出生到成长为成年人,电视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电视剧自身所具有的感性特点(如图文并茂、视听兼备、故事性强、代入感明显等),也使其成为所有儿童电视节目中的佼佼者。

卜卫在《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一书中指出:“在所有的媒介接触中,电视成为儿童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介;在所有的电视节目中,儿童影视剧成为其中的首选。”5742650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统计,“2003年我国4—14岁的少年儿童一年在电视剧上花费的收视时间平均为6154分钟,远远多于其他电视节目和其他媒体。”5742651虽然近年来网络发展非常迅猛,对电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是电视作为日常化的习惯性媒介,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已经内化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长期形成的公信力,其主体地位目前依然明显。特别是在低龄化儿童阶段,电视仍然是所有媒介接触中的冠军,当今“80后”“90后”“00后”几乎都是伴随着电视度过童年的。在媒介融合时代,儿童收看电视的时间比先前有所减少,在互联网耗费的时间却越来越多。包括儿童电视剧在内的不少儿童电视节目也逐步发展为以网络为接收终端,儿童电视剧的接收也呈现出“网台互动”的多屏状况,其影响依然不能低估。

如今,包括电视剧在内的儿童电视节目已经成为儿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像对于儿童的影响力非比寻常。少年儿童,处于强烈的模仿和幻想阶段,且缺乏明确的是非判断能力,其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尚在形成之中,很容易受到包括具有视听冲击力的影像在内的外界因素的影响。

电视媒介对儿童是一把利弊兼具的双刃剑。为了强化电视在少年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放任自流”是不可取的;为了避免少年儿童受到不健康电视节目的“污染”,完全极端性地“屏蔽电视”,让孩子住进“玻璃房”更是不可能的。电视对于儿童是有利还是有害,完全取决于儿童所看的电视内容,以及理解和解释所看内容的能力。只要把握好电视内容的艺术特性和审美导向,电视既可以避免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也能够发挥合理引导作用。因而,从“源头”上为电视内容把关显得至关重要。我们提倡儿童有选择性地收看适量儿童电视节目。只有这样,儿童的成长才能更加完整(很难想象儿童在成长的十几年中完全不接触任何影像作品)。

同时,电视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把握社会效益的同时,充分开掘其经济效益是时代之需,完全要求包括儿童电视剧在内的儿童电视节目“洁身自好”放弃经济追求显然也不现实。在为儿童提供健康精神食粮、引导儿童健康发展的同时,合理开发儿童电视节目的产业价值是大众媒体市场化这一大环境下的必然趋势。

因此,研究儿童电视剧的发展变迁,弘扬正面积极的文化内涵,尽量消除其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扫除其产业化道路中的障碍,既是教育和引导儿童成长有利的途径,也是繁荣儿童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更是繁荣经济、推进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

(二)国产儿童电视剧的现状与困境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18 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达3.2亿,约占总人口数的24.1%5742652。伴随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这一比例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电视收视市场。但是与之相应的儿童电视剧发展却不尽如人意。

国产儿童电视剧至今已有将近60年的历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产儿童电视剧的发展起起伏伏,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如此严峻的现实。总体而言,在当下国产儿童电视剧中,真人剧已经濒临消亡,电视动画片虽然产量不少,但是精品却不多,给儿童们提供的“污染信息”也不在少数。同时,自我复制、相互抄袭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国产动画片如果脱离国家政策的特殊保护,在海外动画片的冲击下,情况则更为糟糕。

1.濒临消亡的儿童真人电视剧5742653

据统计,从1978年至20世纪末,我国生产儿童真人剧500多部,平均每年出产的儿童电视剧仅20部。到2013年,我国国产电视剧年产量已达15000集,但每年的儿童电视剧产量仍只有20—30部,不到电视剧总量的10%,而真正能够播出的大概只有6%。2014年,全国共生产电视剧1.9万部(集),其中少儿剧982部(集),仅占总份额的5.168%5742654。这里的数据都是指儿童真人剧。由此可见,儿童真人剧创作数量一直没有增加,播出的剧目更少,再加上创作质量的良莠不齐,以至于“飞天奖”中涉及儿童电视剧评选时常处于空缺状态,而“金鹰奖”在1999年后,为了回避优秀儿童电视剧空缺的尴尬处境,干脆取消了儿童真人电视剧作为单项奖的评选,直接将其划入到戏曲、合拍剧及其他长篇电视剧类中。不得不说,优秀儿童电视剧奖项的取消进一步加剧了儿童真人剧的匮乏状态。

近十年来,在日常热播的电视剧中儿童真人剧几乎难寻踪迹,偶尔有,还停留在十年前《家有儿女》《快乐星球》《巴啦啦小魔仙》的阶段。很多家长和孩子反映没有儿童真人剧可看,爱看的都不是儿童真人剧。在为数不多的已播儿童电视剧中,又多因创作质量问题遭受多方非议,比如成人化、暴力化等问题。

在市场化环境下,影视剧主要依赖广告和票房收入来获取收益。因为儿童自身缺乏主动而独立的购买力,所以国内投资者不看好儿童电视剧市场。21世纪以来,因为国家宏观政策的扶持,动画片和儿童电影的创作数量都有一定的保证。相比之下,整个社会对儿童真人剧发展的关注度远远不够,导致其濒临消亡的尴尬局面。

2.产业化程度亟待提升的国产动画片

与儿童真人剧缺乏关注相比,电视动画片的状况似乎要乐观得多。但是,国产动画面临的不是数量问题,而是质的提升和飞跃。

21世纪之前,电视动画片市场基本被进口动画垄断。虽然国产动画也有《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黑猫警长》等一些精品,但是整体上创作不足,市场不景气,不得不以大量的进口动画片来弥补。《铁臂阿童木》《聪明一休》《迪迦奥特曼》成为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精品力作。

2004年起,国家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动画片和动漫电影作为拯救儿童文化的两大工程,国产动画创作和动画企业数量得以激增,也出现了少量收视率和经济效益都不错的作品,如《喜羊羊和灰太狼》《熊出没》等。但总体上看,动画质量和传播效果并没有得到本质性提升。虽然政府职能部门对国产动画的播出时间大力倾斜和保障,以求抢占先机,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相比进口动画,无论是口碑效应,还是产业化运作方式以及经济利润回报,国产动画仍然存在很长一段差距。与真人剧的困境相比,国产动画在量的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内容和质量的深耕细作。同时,电视动画还面临着过于低幼、抄袭成风、缺乏原创等重大问题。

基于儿童电视剧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而儿童电视剧总体质量又不太高,传播效果有待提升,经济效益亟待挖掘,本书在充分把握影视发展总体趋向的同时,以儿童电视剧的发展现状为基础进行研究,以期对其未来产业化发展提出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丰富我国影视艺术研究和文化产业相关理论研究成果。

三 研究不足

目前,国产儿童电视剧发展尚不成熟,学术界对其也不太重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虽然有一些学者秉承担当精神和忧患意识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但是整体来说研究成果并不丰富,而且存在的研究弊端也比较明显。

(一)理论研究和研究队伍整体薄弱

在将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儿童电视剧创作几乎都处于边缘化的弱势地位,不被创作者重视。与此同时,依托于儿童电视剧创作的儿童电视剧理论同样没有进入主流的评论阵地。

从研究队伍的身份背景而言,儿童电视剧研究人员一部分源自儿童文学。他们将儿童电视剧研究作为儿童文学的延伸性行业,这部分研究者侧重于儿童电视剧的叙事、观念、旨趣和风格等审美性研究。还有一部分研究者本身从事影视编导实践,他们成名于儿童电视剧行业,在探讨“儿童意识”的技巧表现之外,更擅长对画面语言和电视本体的研究,比如音响、摄影、表演以及素材挖掘。在汗牛充栋的理论研究长河中,目前儿童电视剧研究在理论建构上依然薄弱,专业队伍极为有限,有分量的成果比较少见。

(二)系统而深入研究者少

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儿童电视剧理论专著出现。关于儿童电视剧发展概况,多散见于电视剧发展史、电视类型研究、电视剧概论等著作中。这些著作多重在整理儿童电视剧的创作规律,少有问题意识,更缺乏宏观的指导和系统的深入。比如:钟艺兵、黄望南《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高鑫《电视艺术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杨伟光《中央电视台发展史》(北京出版社1998年),陈舒平《儿童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王俊杰《影视艺术论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刘萍、李灵《中国电视剧》(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魏南江《中国电视剧类型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等书中对于儿童电视剧均有所概述,但这些著作或因写作时间较早,或因篇幅所限,都没能对儿童电视剧发展至今的全貌特别是其发展弊端做出更为全面的讨论,对研究儿童电视剧的发展来说参考价值有限。

(三)研究视角失衡,且将问题简单化

在既有的儿童电视剧研究成果中,对创作本体和审美的研究多,从产业传播机制角度去研究的欠深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去研究的最为薄弱,它们将发展弊端简单等同于创作困境,将问题简单化处理,给业界提供的借鉴思路相对有限。

无论是关于真人剧的研究还是关于电视动画的研究,从艺术本体的角度专注于叙事旨趣、审美风格的研究占据了核心地位,具体讨论其类型区分、思想性、结构、风格、形象塑造、场景设计等本体特征和审美取向,对创作外围的因素尤其是产业化研究少有论及。很多论文没有问题意识,仅仅做一个现象的梳理和规律的探讨,呈现简单化状况。

(四)研究对象失衡,电视动画一家独大

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儿童真人剧与电视动画片的研究明显失衡,导致儿童电视剧发展从一种极端走入另一种极端。

在主流的中国知网中输入“儿童电视剧”作为主题词,从2000年到2014年整整15年间只有72 篇文章,而且其中还有不少属于各大报刊的杂谈、散文之类文章和新闻报道。输入“动画片”却能够显示16600 余条。数量上的差距充分显示了儿童真人电视剧在理论研究中的匮乏处境和边缘地位。(目前不少人在研究儿童电视剧时仍然不包含动画片,而是将其作为一种与儿童电视剧并列的新的类型来观照。)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儿童电视剧创作从侧重于写实的真人剧转向侧重于幻想世界的动画片的极端现象。

(五)缺乏相应的中外比较视角

关于儿童真人剧的中外比较非常少。2003年陈舒平的著作《儿童电视学》一书中曾略有涉及。关于中外电视动画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美日动画中的“全龄动画观念”“二次元文化以及二次元周边产品的开发”等方面。

总体上讲,目前既有的儿童电视剧研究成果虽然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问题依然明显,既表现在整体研究实力相对单薄,又表现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同时,研究成果的不均衡性,比如将真人版儿童电视剧和动画剧对立起来,从而使得儿童电视剧陷入故步自封的境地;注重单篇作品的解读,缺少系统深入的观照;注重作品的审美解读,缺少受众心理、比较视野;产业机制的研究流于表面化的宏观引导等。

四 研究目标

本书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儿童电视剧文本分析和产业运作方面的调研分析,在相关理论的指引下,合理运用相关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一)研究目标

1.儿童电视剧历史与发展现状研究

从整个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儿童电视剧已有近60年的发展史,它几度出现发展高潮,取得了不容低估的成就,这与几代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但是至今没有专家、学者对这近60年的发展历程、发展特征给予一个全面、系统且客观的描述和评价。本书结合相关史料和作品,按照时代特征来梳理儿童电视剧的发展历史,重在揭示其从“政治本位”走向“产业本位”的演化过程。同时,结合儿童电视剧的实际情况,努力把握其发展,既将其视为以儿童为对象的独立个体来定位,又将其放置在影视发展大环境中定位,予以恰当的评价。对儿童电视剧历史与发展现状的研究,是为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打好坚实的基础。

2.国产儿童电视剧的产业化对策研究

在儿童电视剧发展史的基础上,结合政策与市场、创作与接受的关系分析,进一步完善、丰富儿童电视剧的产业化发展路径。

针对儿童电视剧目前的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弊端,结合具体的社会情境和市场需求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分析,试图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儿童电视剧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阻碍其产业化发展的根源在哪里。

(2)如何处理好政策规制与市场机制、创作与接受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推动儿童电视剧的产业化发展。

(3)面对消费主义的侵蚀,儿童电视剧如何保持自身的艺术品格,避免过度娱乐的趋向。

(4)儿童电视剧在媒介融合时代,如何调整自身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来适应这种变化。

(二)基本思路

本书定位为儿童电视剧的产业化研究,因此在准确把脉儿童电视剧产业化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困境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层面、市场层面、创作主体、接受主体等进行多角度思考,最终落脚点为建立在公益商业兼具的产业性质基础上的“合家欢”和“分龄化”路线,从而为儿童电视剧的产业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因此,本书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于基础性研究,进而上升到应用性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书拟在借鉴相应的影视批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儿童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社会学、传媒经济学、文化产业学以及文艺理论、消费主义等相关理论,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美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的结合

艺术文本的评价离不开具体的历史语境。依据儿童电视剧发生发展史,并结合特定时代的文艺思潮、大众心理和历史背景,来分析儿童电视剧的意义生成体系,总结其基本特点和规律,是史论研究的常用方法。

2.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

内部研究着重从影视批评的角度对相关儿童电视剧进行审美批评。外部研究则关注与儿童电视剧相关的外在因素,比如社会效果层面、产业经济层面、国家政策层面等进行思考定位,这样才能完成对儿童电视剧的多维透视,从而把握其产业化的发展趋向。

3.点面结合法

在开展本体研究时,既注重对某个影视文本的独立分析,也注意把握一个时代横切面的整体情况;既关注儿童电视剧的类型化特征,也关注儿童电视剧的整体生存环境。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4.文本细读法

对于一些重要的儿童电视剧,采用文本细读的办法,总结其得失成败的主要因素,进而观照整个儿童电视剧的生存状态,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若干经验教训。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素芳.国产儿童电视剧产业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王素芳.国产儿童电视剧产业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王素芳(2019).国产儿童电视剧产业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