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伊比利亚美洲”是一个横跨大西洋的文化认同共同体,包括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和拉丁美洲西语和葡语地区,总人口6亿多,包括22个国家,它们分别是:伊比利亚半岛的3个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尔,拉美18个西班牙语国家——墨西哥、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古巴、多米尼加、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智利、巴拉圭、阿根廷和乌拉圭,以及讲葡萄牙语的巴西。这一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源于1492年地理大发现之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活动。19世纪20年代拉美独立运动后,西班牙和葡萄牙退出拉美,但其语言文化连同世代移民则留了下来,成为拉美十几个主要的民族—国家建构的基本因素和主导力量。
拉美国家独立后长期受美国影响和制约,而与原宗主国西班牙和葡萄牙渐行渐远。1976年,西班牙国内重启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在国际关系中也积极作为。胡安·卡洛斯一世国王一改佛朗哥独裁政府依赖美国的外交政策,把与拉丁美洲的关系列为西班牙三大外交主轴之一(另外两个是欧盟和美国)。为恢复和加强与拉美各国的关系,卡洛斯一世国王依托西班牙的历史影响和语言文化资源,在1976年倡议召开“伊比利亚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得到了西语和葡语国家普遍和积极响应。1991年,首届“伊比利亚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在马德里召开,上述22个伊比利亚美洲国家有21个国家参加,安道尔在2005年参加。从1991年到2014年,“伊比利亚美洲国家首脑会议”每年轮流在成员国召开,在2014年第24届会议上决定以后每两年召开一次。“伊比利亚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发展至今,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多边协商、对话和合作的重要机制和平台之一,特别是对拉美地区一体化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国同西班牙、葡萄牙和拉美的关系,可以说源远流长。早在地理大发现时代,虽然清政府对外闭关锁国,但来往于西班牙、墨西哥和马尼拉之间的“马尼拉大帆船”,其主要进口货物则是产自中国的瓷器、茶叶和丝绸,而在墨西哥铸造的银元“鹰洋”(因背面图案是一只鹰而得名),则是当时中国最流通的外币。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特别是1961年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中国开始同古巴有了较多接触,并重视对拉美的研究,成立了一些研究机构。但限于当时的国际环境,研究资料的获得渠道十分狭窄,研究队伍也不大,研究领域也有限,以至于对大多数拉美国家不甚了了。就研究队伍和领域来说,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外,高校设立拉美研究机构的也就是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湖北大学;前者主要研究拉美政治和中拉关系,后者侧重研究拉美历史,且研究人员多为兼职教师,而我国高校当时的八九个西班牙语系,则主要研究西班牙语教学和西班牙—拉美文学。这种状况直到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变也不大。
虽然中国学界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伊比利亚美洲的研究尚不足,但中国同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的外交关系,则在1976年以后开始密切起来,绝大多数伊比利亚美洲国家先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拉、中西和中葡关系一直在稳步、积极和健康发展。1991年,首届“伊比利亚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召开之时,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便发去了贺电。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全球化进程和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和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重要。不论是中国还是伊比利亚美洲国家,都把对方视为重要的战略伙伴,进而推动了相互认知的愿望和兴趣。在伊比利亚美洲国家,兴起了中文热和汉学热(在伊比利亚美洲,“汉学”与“中国研究”几乎是同义词);而在中国,对拉美的研究也趋于全面和深入,西班牙语教学在世纪之交更是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开办西班牙语专业的大学从以前的8所增加到40多所,而到2015年则增加到近百所,年招生达5000多人。
中拉关系发展到今天,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成了主题词。究其原因,是中国发展和拉美一体化进程相互需要使然。拉美的一体化进程始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但历经坎坷,始终在局部地区层面徘徊,直到2011年12月才建立起“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以下简称“拉共体”,包括拉美和加勒比全部33个国家)。拉共体的建立,使拉美成为一个统一的巨大市场和国际政治多极化的重要一员,引起世界关注。于是,欧盟与拉共体建立了“拉共体—欧盟峰会”(至2015年召开了两届,有来自拉美和欧盟60多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及高级代表与会);俄罗斯、印度、日本、土耳其、韩国等,也纷纷与拉共体拉近关系。很自然地,崛起的中国当然不会置身事外。
2011年12月2日,拉共体宣布成立时,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当天就致电热烈祝贺,并表示“中方愿同拉共体及地区各国加强对话、交流与合作,为建立和发展中拉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而携手努力”。2014年1月29日,拉共体第二届峰会通过《关于支持建立中国—拉共体论坛的特别声明》。2014年7月17日,习近平主席访问巴西期间出席在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宣布建立“中国—拉共体论坛”并尽早在北京举行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2015年1月8—9日,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的主题是“新平台、新起点、新机遇——共同努力推进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来自拉美30个国家的40多位部长及代表出席了会议,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发表重要讲话。在这次会议上,双方通过了《中拉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中拉论坛机制设置和运行规则》3个成果文件。《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合作规划2015—2019》提出了中拉整体合作的13个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这13个领域是:1.政治和安全;2.国际事务;3.贸易、投资、金融;4.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5.能源资源;6.农业;7.工业、科技、航空航天;8.教育和人力资源培训;9.文化和体育;10.新闻、媒体、出版;11.旅游;12.环保、灾害风险管理和减灾、消灭贫困、卫生;13.民间友好。
而具体措施则包括:中方将在上述合作规划期间邀请1000名拉共体成员国政党领导人访华。适时举办中拉首都市长论坛和中拉地方政府合作论坛;中方将继续办好中拉青年政治家论坛;力争10年内双方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双方投资存量达到至少2500亿美元,其中拉共体的投资存量特别关注高科技和高附加值商品生产领域;中方在2015年至2019年期间向拉共体成员国提供6000个政府奖学金名额、6000个赴华培训名额及400个在职硕士名额;中方从2015年起正式实施为期10年的“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并继续办好拉美青年干部研修班项目;促进汉语、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语言人才培养。中方鼓励和支持拉共体成员国在中小学开设汉语课程,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拉共体鼓励中国学校开设西班牙语和英语课程并开展教学,拉共体成员国鼓励中方在中国学校推广拉共体官方语言课程,等等。
在中拉全面深入发展的关系中,我国对西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西语人才并非精于西语翻译,也非西语加西班牙—拉美文学。因此,我国高校新开办的西班牙语专业,普遍把教学目标定为培养综合性、实用性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并突出经贸商务知识、拉美国情和中拉关系的学习。这样的培养目标,要求课程设置有别于传统的西班牙语言文学专业。然而,这些新开办的西班牙语专业,其课程设置基本沿袭我国西班牙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相对固定,特别是国情内容多为概况,这导致大多数西语专业对现实问题、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教学比较薄弱,需要任课教师加以补充。为适应这一点,江苏师范大学在建立西班牙语系的同时,成立了“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特约研究员或到校给学生面对面举行讲座,或通过文章介绍相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成果、新观察和新话题。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感到,学生们固然明白首先要“知其然”,但他们对“知其所以然”更感兴趣。例如,学生们问:既然拉美一些国家的历史、语言、文化和族源相同,为什么分裂为十几个国家,而不是像美国那样建立一个国家?这个问题既不简单,也非幼稚;要回答清楚,或者让学生基本满意,必须从现代“民族—国家”形成要素和民族主义思想谈起,而这在西班牙和拉美国情教材(包括中文版和西语版)中则是没有的。学生们渴求教材以外的知识,希望老师多讲新东西,多讲现实问题、前沿问题、热点问题甚至是理论问题。这就要求老师们对拉美国情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有所研究。当然,每位老师的研究领域都是有限的,由此,江苏师范大学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在2014年确定组织编辑《伊比利亚美洲研究》文集,广泛吸收国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为满足教学的需要;一方面为促进对拉美国情的综合研究。
2017年,“一带一路”倡议延伸到拉美,为中拉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拉美研究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国情研究是基础。而国情研究的重点是现实问题,现实问题研究又重在实地调查。但限于条件限制,我国学者赴拉美实地调查的可能性和广泛性大受限制。为此,我们需要吸收拉美当地学者参与进来,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鉴于此,江苏师范大学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根据年度研究计划,聘请国外学者撰写论文,共同开展对拉美的研究。2016年,我们已将中外学者的论文编辑成《伊比利亚美洲研究》第一辑,此处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第二辑。
(朱伦,江苏师范大学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伊比利亚美洲研究:2015—2016
作者:江苏师范大学伊比利亚美洲研究中心 朱伦 (西)徐利奥·里奥斯 沙先一 蓝博
图书 伊比利亚美洲研究:2015—2016
-
2
图书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6-2017
作者:黄楚新 彭韵佳 唐绪军
图书 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6-2017
-
3
图书 论道终南.2016—2017年卷
作者:朱锋刚
图书 论道终南.2016—2017年卷
-
4
图书 中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2016-2017
作者:闫坤
图书 中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2016-2017
-
5
图书 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报告.2016—2017
作者: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
图书 中国—东盟合作发展报告.2016—2017
-
6
图书 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6—2017
作者:刘鸿武
图书 非洲地区发展报告.2016—2017
-
7
图书 稳增长与防风险双底线的中国宏观经济:2016—2017
作者:袁海霞 张英杰 刘元春 毛振华
图书 稳增长与防风险双底线的中国宏观经济:2016—2017
-
8
图书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年度报告.2016—2017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图书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年度报告.2016—2017
-
9
图书 中国统计发展报告.2016—2017:统计预测未来之路
作者:石峻驿 陈梦根
图书 中国统计发展报告.2016—2017:统计预测未来之路
-
10
图书 中国循环经济政策与法制发展报告(2016—2017)
作者:李玉基
图书 中国循环经济政策与法制发展报告(2016—2017)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