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校园内的公共服务: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改革与发展研究

Public Service on Campus: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Initing for Faculty

ISBN:978-7-5161-3398-9

出版日期:2013-12

页数:331

字数:295.0千字

点击量:8245次

定价:4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近年来,我比较关注“乡村社会”、“乡村教育”,关注“支教”,关注“支教者的姿态”。我认为我们去支教时,目标不在于重新作为应试教育的推手,我们要做的,是激活他们的内心世界,能够让他们的世界更丰富些、更具温情些。在我们国家,很少有人会把“支教”与“高校教师”联系起来,更难以把高校教师当成“支教”客体。而本书作者关注的其实是一个类似的议题。在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后,专家学者纷纷关注若干宏大主题,“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作为高校教师职业生涯开端的一环,常常沦为被熟视无睹的边缘化问题。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作者赵惠君在6年前表达想把“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作为博士论文选题时,我曾表达过自己的隐忧,但待其博士论文完成,论文中闪现的诸多亮色却令人欣喜。论著关心的是高校青年教师——新进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书中所指的“高校”是包括“大学”在内的所有高等院校。关于大学与大学教师的关系,中外学者的经典表述俯拾皆是。梅贻琦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克拉克·克尔说,“在非常实际的意义上,教职员整体就是大学本身,是一所大学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大学荣誉的源泉。教师们是这种机构的特有合伙人。”显而易见,大学教师是大学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大学声望的源泉与载体。这样的关系,我们可以迁移泛化至所有高校及其教师。本书作者在论著中指出,世界上任何职业,即便从业者受过充分严格的职前学历教育,我们也无法期望他从业伊始即能做出充分的贡献,高校教师亦然。为高校教师的成长,世界各国都做了种种努力,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在中国,我们称之为“培训”;在高等教育发达国家或地区,他们称之为“发展”。概念不同,理念亦有别。古罗马著名学者塔西陀曾说:“要想认识自己,就要把自己同别人进行比较。”美国作为高校教师发展运动的最初发起者、专门的高校教师发展机构的最早创建者,在高校教师发展理论与实践上已成就卓著,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机制与经验,已成为世界多国高校学习的蓝本。对于高校教师发展,在美国学者看来,“发展”是高校和教师们共同的价值诉求,“服务而非掌舵”是政府或高校的理性选择。登哈特夫妇的“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思想是本书作者借鉴、审视与反思中外高校教师发展和培训机制的重要理论基础。本书作者运用中美比较研究、问卷调研以及个别访谈等方法,站在促进高校新进教师发展的立场展开言说,首先对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相关政策脉络进行历时梳理,并从研究者的视角解读了相关政策文本;再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等方面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必要性进行了简述;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凝练出当前中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急需关注的五方面问题:培训理念、培训组织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考核,然后就上述五方面问题分章进行专题研究。作者认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在何种理念下运行,是影响其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作者运用美国学者登哈特夫妇的新公共服务理论阐释了高校教师发展与高校发展的关系,分别用“管理主义”与“公共服务”统括两国的高校新进教师培训理念,并分述了两种理念的内涵、表现、形成背景和主要区别。作者指出公共服务理念的根本缺失与管理主义的浓郁盛行不仅体现在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政策制定上,也渗透在岗前培训实施的每一个环节,理念转变是关键。作者在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理念、组织运行方式、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考核五维度进行中美比较研究时,选择了从“哈佛”到“西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六所美国高校的教师发展机构为案例,六所美国高校的选择既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其随机性。作者在对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持续关注与广泛调研后,认为目前中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已毫无疑义地变异为一场声势浩大的“应试教育”,俨然成为“被压迫者教育学”的又一翻版。作者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应试盛宴”进行现实扫描,同时指出与“应试盛宴”相伴的另一不容漠视的负效应——“老师也作弊”。反观美国,其高校教师发展机构不仅不对参训教师进行鉴定性评价,相反,培训机构还经常组织参训教师对其服务效果进行评估。“谁考核谁?”这对关系在中美高校的倒置引发了作者的追问,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与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之间的制度关联进行了析解,并主张消解不合理的制度关联、理顺倒置的评价主客体关系,祛却岗前培训现有的“筛子”之职,发挥其应有的“水泵”之效。作者在对中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进行全程全景式剖析、比较、解构、建构后,在第八章进行根本归因分析,认为行政指令替代教师自主,即岗前培训的“强制性”与“统一性”特质,是导致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低效的根本原因,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管理重心的下移”与“服务理念的上扬”是改革的根本理路,亦即构建在“校本”培训与“师本”培训双重保障下的“校园内的公共服务”,是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改革与发展的应然走向。论著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凝神聚焦于一个被大家熟视无睹,实际影响广泛而悠远的问题,其间的“负效应”,远非“庸常的恶”,而涉及制度之善与恶、教师成长的假与真、教师的基本操守及其显在的示范效应。本书系统全面,资料翔实。作者对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广泛调研与个别访谈,对岗前培训进行了全程、全景式系统剖析与建构。对从哈佛到西点六所高校教师发展机构的理念及其具体运作进行全面研究,在中美多维比较后,从操作、理念与政策制度层面提出了作者的改革举措与改进理路。作者用“高校场域的游离部落”、“流动的马赛克”、“经验积累与改造中的成人”来描述高校新教师,认为他们本是值得珍视、共享的宝贵资源,而非被动消极的培训对象,作者用“公共服务”来匡正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应然属性,指出“服务,而非掌舵”思想值得我们反思与借鉴。本书语言生动精练,书中字字句句皆作者的真情流露与理性反思,呈现的是一个青年学者的本真、质朴与勇气。本书收集的资料显示,美国高校教师发展的理念与经验已对很多国家产生影响与示范作用,也引起了我国教育部和诸多高校的共同关注与学习兴趣。赵惠君博士毕业已经三年,相关前瞻性研究的现实意义不言自明。本书对我国高校教师培训事务从“培训”走向“发展”、从“管理主义”向“公共服务”转变,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唤醒、触动与推进意义。作者在“余论”部分展望了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未来——“不统一的自然”与“有尊严的多样化”,祈愿我国高教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院校能直面并珍视“不统一的自然”,追求“有尊严的多样化”,把我国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发展为“校园内的公共服务”,帮助新进教师成为“敏捷的起跑者”,甚至依托高校内的公共服务机构——“教师发展中心”为所有在职教师甚至“未来教师”的发展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本书是作者根据其博士论文修改而成,想起惠君通过论文答辩后致答谢词的时候,提到自己年幼时即离世的父亲,她突然潸然泪下。作为女儿,原来无论多少时光流逝,都不足以抹平其对父亲的深深思恋,那一刻,想起来让人心碎。我知道惠君骨子里是一个乖乖女,一个很真诚的人,所谓文如其人,也许本书学理上尚存待完善之处,但惠君已经真诚地表达了她过去这些年来的思考与努力。作者邀请我为之作序,笔者自认愚驽,不足以担此任。但惠君一再邀请,无法推脱,只言片语,表达我对一位优秀女儿的敬意,也借此祝愿作者真切的遐想与期盼既不遥远亦非乌托邦。是为序。刘铁芳2013年秋末于岳麓山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赵惠君.校园内的公共服务: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赵惠君.校园内的公共服务: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改革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赵惠君(2013).校园内的公共服务: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改革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