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江灿腾
这本论文集,是我个人首次在大陆出版的佛教史研究著作。在出版前,怀着喜悦和感激的心情,来写这篇短序。一来,向关怀这本书的大陆学界同道和友人,表示感谢之意;二来,也对即将阅读本书的新朋友(我把读本书的人,都视为朋友,不管是否认识或是否赞同本书的观点),叙说一下我此刻的喜悦心情。
坦白说,近几年来,我在台湾地区每年都有一至两本的学术著作出版,是高产量的作者,且相当受肯定。虽然如此,我的读书、写作和出版,有一主要的目的,即是能娱乐我自己,带给自己快乐和自信。假如一篇文章写好之后(通常是一遍稿),我自己重读它时,发现它索然无味,或缺乏新意,那么我会毫不犹疑的撕掉它!换句话说,我对自己的著作,是有自己的标尺来衡准的,所以没有必要自欺,也没有必要敷衍了事。原因无他,我既已尽最大努力去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又的确有了新的开创研究,于治学的这一行规,也交代得过去了。试想:又有谁能满足一切人呢?所以我坦然,也从未畏惧批评,但这绝不等于拒绝褒贬意见,尤其欢迎涉及资料的补充或真假认定方面的指教。
不过,说也奇怪,像我这样喜欢自得其乐,又有点“自大狂”的人,每次发表文章或出版新书,居然也获得不少人的青睐和掌声。例如在美国天普大学教书(现已退休回台湾定居)的傅伟勋教授,有一次就对我表示:“你虽然很自负,也很能吹,但未拿博士学位之前就成‘大师’,也实在罕见。如果我有权,我将授予你两个至三个博士学位!”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话,当不得真。可是,去年(一九九五)在北京大学召开的“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两岸学术研讨会,当时与会的学者和听众,对我的率直、凌厉的质疑,以及跨领域的知识背景,大概不致于没有留下印象吧?
然回视以往,在我的治学初期阶段,我是深受本世纪初在北大发源的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影响的。因一九六二年,胡适在台北逝世,而以李敖和叶青、郑学稼、胡秋原、徐复观等人为中心的“中西文化论战”,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些人虽有老有少,但都是一九四九年流亡到台湾的大陆学者;而双方争论的,更属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的文化定位问题。说实在,当时才十六岁、已辍学二年、正在社会底层辛苦奔波谋生的我,完全不懂谁是蔡元培、熊十力、梁漱溟和欧阳竟无等人,连胡适其人,因台语发音近“黑色”,也一度很好奇:为何“黑色”会变成大家谈论不已的话题?可是,因为胡适死后,由李敖在《文星杂志》所挑起的论战,持续不多久,即被论敌告官:提出诽谤的诉讼,并被台湾的报纸大量报导,于是我这一从乡下流浪到台北、原先根本不识“中西文化论战”为何物的无知青年,居然也大感兴趣起来,每天努力阅读和询问,然后不知不觉地,被此一问题意识所激发,而心灵中的一扇通往“五四”文化之门,便为之开启了。岁月不居,如今屈指算来,已是三十四年以前的往事了。
不论如何,从此我不再是我了,特别是一九六六至六九年之间,我在军队服役(台湾属征兵制度,每一役男皆有两年至三年的服役期),于台中水湳空军基地遇到河北籍的王俊岭少校(他于一九七〇年出家为僧,现为台南湛然寺住持,长于佛教因明学),他当时虽勤于抄研佛典,却对李敖等人的笔墨官司有兴趣,透过他的介绍,我才开始购读梁漱溟、熊十力、汤用彤、欧阳竟无等人的著作,深刻地影响了我日后以中国近代佛教史为核心的研究取向。如非如此,当一九七八年我以三十二岁高龄的现职产业工人,考入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夜间部攻读时,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此一领域的读书报告。所以,读者在本书中读到的各篇论文,假如还有部分可取的话,请不要忘记:这不是偶然兴起的天才作品,而是起码经过四分之一世纪以上的漫长岁月,才慢慢酝酿成熟的。换言之,“五四”的文化意识是酵母,其他的环境因素是助缘,于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在台湾地区方始有我这一号研究中国近世佛教思想史的人物。也因此,口后虽自负,但此一成长机缘,生平未尝或忘;而我之愿意在大陆出版近年来的学术著作,并且需要自费辅助出版(这在台湾是出版界热门人物的我,是难以想象的),长期存在心灵深处的感恩之情,是其中最大的因素。否则,我实不必如此费周章:如仅只大陆同道需要,我从台湾将书寄出就是了;但这样的作法,不能代替如本书现在这样以简体字在大陆出版、流通的“回顾”意义,所以虽稍麻烦些,还是值得的,也不负我多年来心存感谢的初衷!
在交代过个人成长的心路历程后,我其次要感谢的,是我生活于斯、治学于斯的时代和社会环境。我有幸在台湾地区的政治权威逐渐式微的时期,才出道发表作品。也因此,我能更摆脱人情世故和不必要的应酬敷衍,而率直地是什么就讲什么。当然,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也不乏类似我这样直言不讳的学者。可是我比他们的大多数更幸运,可以有更多的学术资源和自由开放的讨论学风,也因此才能在短短数年之内,快速地出版大量的学术著作。这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或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许,也因为这样,本书的出版,在我看来,也是表达了对同时代人的感激和回报的一点心意吧!
话似乎讲不完,心中的感谢和喜悦,也依然汹涌澎湃。在此,我希望把因出版此书而带来的激动的心情和未讲完的话,都保留给自己。但绝不应忘记对本书的编者韩秉方先生,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方面,特别是黄燕生女士,我仍必须在此深深一鞠躬,并说一声:“谢谢你们!”而对于其他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提供过帮助的大陆和台湾的朋友们,当然也一并表示我由衷的谢忱。另外,还要对台湾佛教界大德的赞助深致谢意。是为序。
一九九六年元月一日
谨志于台湾新竹县竹北市
家中书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大乘起信论》思想史研究
作者:张文良
图书 《大乘起信论》思想史研究
-
2
图书 华梵之间
作者:程恭让
图书 华梵之间
-
3
图书 唯识学之缘起思想研究
作者:孟领
图书 唯识学之缘起思想研究
-
4
图书 太虚思想研究
作者:郭朋
图书 太虚思想研究
-
5
图书 庐山慧远与毗昙学
作者:张敬川
图书 庐山慧远与毗昙学
-
6
图书 中国佛教史(第一卷)
作者:任继愈
图书 中国佛教史(第一卷)
-
7
图书 大乘佛学:佛教的涅槃概念
作者:(俄)舍尔巴茨基(Stcherbatsky T.)
图书 大乘佛学:佛教的涅槃概念
-
8
图书 中国佛教研究史
作者:梁启超
图书 中国佛教研究史
-
9
图书 世界佛教通史.第4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7世纪至10世纪
作者:魏道儒
图书 世界佛教通史.第4卷,中国汉传佛教:公元7世纪至10世纪
-
10
图书 世界佛教通史.第8卷,中国南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作者:郑筱筠 梁晓芬
图书 世界佛教通史.第8卷,中国南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