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中心与边缘——后现代主义概论

ISBN:7-5004-2221-0

出版日期:1998-01

页数:277

字数:190.0千字

丛书名:《后现代思潮丛书》

点击量:10198次

定价:1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本世纪60年代,一场以“后现代主义”命名的文化运动开始在大西洋两岸获得日益广大的声势和声誉。后现代主义思潮在8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并且在我国逐渐成为一种时髦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中国学术界起初是小心翼翼地引介这股思潮。后来它逐渐成为中国理论界和文化界的一个讨论热点。于是,人们开始广泛地译介德里达、福柯、利奥塔、罗蒂、哈贝马斯、哈桑、艾柯、赛义德、詹姆逊、鲍德里亚等西方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的思想和著作。国内的一些作家也开始有意识地尝试后现代主义的创作。一些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或以后现代主义相标榜的作家和作品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评价。在今天,这股被一些人文学科领域的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和批评家们炒起来的“文化泡沫”似乎大有在中国风行一番的势头。

因此,当有人指证今日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题是现代化(现代性)而非后现代主义的时候,某些具有“先锋”意识的中国学者便竭力替“中国式的”后现代主义作辩护,并指证中国虽然没有经历过高级形态的现代性,没有对于现代性的充分的亲身体验,但是同样可以具有现代性之后(之外)的后现代意识。于是产生了这样一种关于文化的或社会的识见:我们无法同西方在现代性意义上进行平等的对话,因为西方的现代性已经是一种高级形态的现代性,但是我们能够同他们“在现代性之后的”尤其“在现代性之外的”后现代主义方面进行平等的对话,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社会现实的某些方面内在地具有许多值得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者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事情似乎到了这样的地步,一经西方学者的提醒,我们马上能够发现某个悠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传统,以及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的作家和作品,似乎我们可以在一夜之间造就出许多后现代主义者来。

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的中国社会现实中究竟有多少后现代主义的因素,我们在这里不敢妄加评论,它也超出了本书写作的范围。在本书中,我们试图回答的是一个更加基本的问题:即什么是后现代主义?我们只想对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发生和发展作一系统的基础性探索。我们只是在每一章的小结中才偶尔提到后现代主义同今天中国之学术、文化、社会等所论述之话题的可能关系。

我们首先从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状况入手,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根源。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既是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诸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我们接着剖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状况,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论构成。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欧洲大陆和北美的不同表现,我们探讨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发展的多维向度。在本书中,通过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社会根源、思想来源、理论构成、产生经过、演变轨迹、发展维度、基本特征等方面的基础性探讨,我们展示了一幅整体性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画面,我们还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当代西方学术中的地位及其在将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书还以专题的形式对后现代主义思潮所涉及的众多话题,诸如哲学、诗学、政治学、文艺创作和批评、文化理论、道德理论、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与权力理论等等,进行了专门的探讨和评价。

首先,作为一场消解性和批判性的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后现代主义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对于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进行激烈批判的精神。后现代主义本身首先意味着对于现代性的摈弃。它从各个角度揭示了现代性自身存在的内在矛盾和缺陷。与启蒙以来的现代化运动相比,后现代主义似乎是一场全然不同的文化运动和社会运动。它似乎正以席卷一切的气势改变着人们对于周围世界的原有经验和解释。后现代主义者无视现代性在近现代人类文明史上取得的巨大成就,而是从消极性和否定性上来反省现代性,且不放过现代性犯下的每一个罪恶和过错。他们抨击现代性造就的一切,认为现代性已经不再是一股解放的力量,相反地,它成了“奴役、压迫和压抑的根源。”6110819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表示了一部分人对于现代性的失望和绝望。

其次,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或学理形式,后现代主义对于包罗万象的近现代世界观提出了诘难。它把它们作为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普遍性的元叙述统统予以消解。后现代主义的目标不在于提出一组替代性的假说,而在于表明建立任何一种诸如此类的知识基础的不可能性,在于消解所有典章制度的合法性。极端的后现代主义者“要求我们满足于确定性的缺乏,学会毋需解释的生活,接受新的哲学相对主义。”6110820后现代主义的哲学家们遵循马克思、尼采和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路线,揭示出西方传统哲学的企图都是一种逃避历史的企图,一种去发现任何可能的历史发展之非历史性条件的企图;揭示出西方传统哲学总是企图使自己相似于甚或高于文化中最合理最客观的部分,扮演着某个最公正无私的调解者或审判官角色。他们认为,西方传统哲学的“永恒化”和“绝对化”企图是注定要失败的,西方传统哲学的“客观化”和“中立化”努力是自欺欺人的,而西方哲学的“基础化”、“工具化”和“科学化”尝试则把自己引入了死胡同。如我在另一个地方指出的那样,后现代主义者断定:

“由于哲学神圣化的不可能性,由于哲学科学化的不可能性,由于哲学作为文化基础的不可能性,由于哲学不占有特殊的问题域,哲学论题随时都有可能被其他学科所分解和取代。随着哲学的无主题化、非专业化、非职业化、平凡化或非神圣化、哲学将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润滑剂、纽带、中介、点缀、伪装而继续生存或繁衍于诸学科的边缘或缝隙之间。这样,哲学形而上学的不生育性,使它只能寄生于其他文化媒体才能得到生存和繁衍。”6110821因此就整体而言,西方哲学的未来前景是非常暗淡的。而这恰恰是后现代主义者为今天的西方哲学所描绘的一幅真实的图画。

最后,后现代主义者看重被现代性所否认或忽视的一切,看重在现代性之后尤其是之外的一切,诸如不确定性、片断性、非原则性、怪诞性、反讽性、异质性、虚构性等等。他们拒斥被现代性所看重的事物:权威、规则、崇高、真理、理性、正题、圆满等等。后现代主义者企图深入到现代性的核心,并从根本上肢解那个核心。

不过,我们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并不意味着现代性真的失败了或走向穷途末路了。尽管现代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现代性的变革未必会依照后现代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要求或愿望的那样来进行。因为作为一个极端个性化的社会运动和文化运动,后现代主义形成不了一股强有力的(具有权威性的、集权化的)社会变革力量。在西方社会,虽然现在已经有了一些零星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实践,但是它终究形成不了一股变革社会现实的主导力量。而且后现代主义未必优越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以其目前的状况来看,不可能成为现代性的替代者。

在本书中,我们将详细地阐述这样一个基本的见解:正像本世纪20、30年代那场经济性的大萧条一样,本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社会发生了一场精神性的大萧条。这场精神性大萧条在一股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体现了欧美智力在整体上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或趋势。象德里达、利奥塔、福柯、巴尔特、拉康、保罗·德·曼等后现代主义者都一涌而上地关注起在西方传统学术中某些原本一直属于非主流的现实问题和学理问题来。他们往往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微之处去发挥其智慧和想象力,去玩弄一些小聪明,以此引起世人的关注。他们的思想、他们表达其思想的方式,严重地受到了诸多非学院(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尤其是严重地受到了人文学科领域、艺术和文学领域许多丑恶的反智性或弱智式风气的影响,以至于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也不乏以沾染上这种反智性或弱智式风气而沾沾自喜的人物。诚如有人已经对文艺创作领域的后现代主义作出的批评那样:“后现代派就是这样,始于令人窘迫地涉及个人,终止于厚颜无耻地卖弄技巧。甚至可以把它说成是从叙事者的自杀发展到叙事文学的破坏,因为好几个后现代派作家最后都毁了自己,而大部分后现代主义的文学则以毁灭叙事文学的准则取乐。”6110822我们在其中看到的更多的不是当代西方思想家和艺术家对其前辈的超越,而是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就的无可奈何,故意歪曲,甚或无知。他们把对历史的曲解吹捧成对历史的丰富,把对人类文明成就的无知和蔑视夸张成自我修养的资本。因此,在总体上,这是一股不以真诚、严肃性和客观性为准绳的思潮,因为后现代主义者对这一切都表示了怀疑或拒斥。肤浅、低俗、表面化、数典忘祖、嘲古讽今、自欺自嘲并以诸如此类的货色来反观一切构成了这股思潮的时尚和基调。后现代主义思潮表明,当代西方社会在精神上正在发生一场重大的或许是灾难性的变故或衰退。因此从根本上说,后现代主义不是人类追求的一个目标,更不是后发性的现代化国家,尤其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所因效仿的一个榜样。

一些后现代主义者向人文学术领域毫无顾忌地兜售一些非“诗”、非“哲学”、非“艺术”又非“学术”的东西。在上个世纪之初,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曾经专门批判和揭露过类似的丑行。不过在当时,那是一些以诺瓦利斯为代表的多少有点自我意识的(自知之明的)“优美灵魂”:“自我意识生活在恐惧中,深怕因实际行动和实际存在而玷污了自己的内在本心的光明磊落;并且为了确保内心的纯洁,它回避与现实接触,它坚持于无能为力之中,认为自己无力拒绝它那尖锐化到了最终抽象的自我,无力给予自己以实体性,或者说,无力把自己的思维转化为存在并无力信赖思维与存在的绝对差别。它自己所创造的空虚对象,于是使它充满了空虚感;它的行动成了这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是不能不在其自身变成无本质的对象的过程丧失掉的,并且等到超过了这个丧失过程而堕回于本身时,就发现自己只不过是一种已丧失了的东西;——在它的诸环节的这种透明的纯洁性中,它就变成一种不幸的苦恼的所谓优美灵魂,逐渐熄灭,如同一缕烟雾,扩散于空气之中,消逝得无影无踪。”6110823所不同的是,在后现代主义那里,尤其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那里,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再是“优美灵魂”的无力无能,而是“丑陋的”甚或“丑恶的”灵魂的无力无能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更多的不再是介于“诗”和“哲学”之间的东西,而是介于“诗”和“梦呓”之间的胡言乱语。他们带给人类的从本质上说是一堆精神垃圾或思想垃圾。

不过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学术倾向多少反映了当今西方社会的某些现实,为我们重新认识或加深认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现状提供了一些切入点。而且,这股思潮本身还衍生出了背离自身旨趣的许多东西,这股思潮也已实际上成为某些学科研究活动本身的内容或形式,成为一些从事学术研究或艺术创作的人们汲取灵感的源泉。因此,后现代主义思潮也不像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它多少存在着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东西。

因此,我们认为,至少可以有四种以上的后现代主义:学院的、非学院的、人文的和非人文的。在本书中,我对以上四种后现代主义都有所涉及,但以讨论“学院性的后现代主义”为主。也许每一个人所接触到的或了解到的后现代主义都有所不同,也许人们不满意于我将在本书中所给出的研究与评价。不过,在今天的西方社会中,后现代主义及其附属产物已经是一个基本的存在。并且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有鉴于此,严肃、认真、细心、客观、公正地对后现代主义思潮作出研究和评价,实为今日中国学术之必需。本书所作的工作仅仅是一个初步尝试而已。由于本人才学浅薄,书中一定存在着种种错误和纰漏。不妥之处,还望得到学界同仁的批评指正。

张国清

1997年7月20日

记于杭州求是园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国清.中心与边缘——后现代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张国清.中心与边缘——后现代主义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张国清(1998).中心与边缘——后现代主义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