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

ISBN:10190·013

出版日期:1980-01

页数:499

字数:373.0千字

丛书名:《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

点击量:12063次

定价:1.5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乔治·卢卡契(Georg Lukács,1885—1971)是匈牙利现代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史家和文艺批评家。他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富有的资产阶级家庭。早在中学期间就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二十岁时便以两卷本的《现代戏剧发展史》获得克丽丝丁娜文学奖金。从一九〇八年起开始研究马克思、黑格尔和德国哲学。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加入刚建立的匈牙利共产党。贝拉·库恩领导的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失败后,卢卡契流亡国外,先在维也纳,后到柏林;一九三三年法西斯上台后,又迁居莫斯科,直至一九四五年才返回布达佩斯。在这段长达二十余年的流亡生涯中,卢卡契除参加国际反法西斯的政治、文化活动外,还先后担任《国际文学》、《文学评论》、《新声》等文艺刊物的编辑和撰稿工作,写了大量著作,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历史和阶级意识》(1923)、《青年黑格尔》(1931一1948)、《十九世纪文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1939)、《论历史小说》(1936—1938)、《帝国主义时期的德国文学》(1944)、《德国文学中的进步和反动》(1945)等。

卢卡契回国后在布达佩斯大学任教,同时经常为匈牙利《自由人民报》和德国《建设》、《哲学》等杂志撰稿。这一时期的重要著作有《文学与民主》(1947)、《现实主义论文集》(1948)、《德国新文学史纲》(1953)、《理性的毁灭》(1959)、《美学史论文集》(1959)等。

一九五六年十月事件前,卢卡契对裴多菲俱乐部有一定的影响。同年十月任纳吉政府文化部长。纳吉政府垮台后,他逃往罗马尼亚。一九五七年四月虽获得允许返回布达佩斯,但在匈党改组时,未予重新登记。至一九六九年又被接纳入党。一九七一年患癌症去世。他的晚年著作,除自传外,主要是探索社会主义条件下文化发展的问题,重要文章有《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批判现实主义》(1958)、《文化上共处的问题》(1964)、《列宁和过渡时期的问题》(1968)以及两卷本的《美学》等。

关于卢卡契著作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多年来众说纷纭,在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上都有争议,受到过批判,也受到过赞扬。

一九二〇年,列宁批评卢卡契《论议会制问题》一文中反议会的立场过于偏激,认为“文章‘左’得很,坏得很。这篇文章中的马克思主义纯粹是口头上的;……”6126672

卢卡契于一九二三年写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和一九二八年为匈牙利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的纲领草案(即勃鲁姆纲领),都受到过激烈的批评。当时认为他写的书和起草的纲领有唯心主义观点和右倾机会主义倾向。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三八年,卢卡契的两篇论文:《表现主义的伟大和衰亡》和《问题在于现实主义》,在一场国际性的关于表现主义的论战中受到不同评价。卢卡契认为:现实主义就是人民性,而形形色色的先锋主义(现代派)恰好站在民主的对立面。这种观点受到安娜·西格斯等人的反对,她在致卢卡契的信中批评他对于现实主义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把反法西斯斗争和反颓废派斗争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混淆起来。

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〇年,卢卡契在苏联《文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十九世纪文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论艺术家和批评家》等,在苏联文艺界引起一场争论。这场争论涉及的问题有:世界观和创作方法、党性和人民性、如何继承遗产等。

一九四九年,卢卡契的《文学与民主》在匈牙利重版,又引起争论。一些报刊撰文批判卢卡契过分欣赏资产阶级文学而蔑视新兴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匈牙利事件后,东德首先对卢卡契进行全面批判,至一九五八年,在苏联和东欧各国,批判达到高潮,这是对卢卡契规模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次批判。各种报刊着重批评卢卡契的政治观点和立场,认为他由于“不能克服旧的影响”,而在匈牙利事件中“通过自己的言行间接或直接地为反革命开路”;说他在著作中“虽然对资产阶级发展的本质、对他们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工作的反人道主义性有一定认识,而在研究当前如何估价和促进社会主义文学的问题时,却象一个精神贵族似的蔑视社会主义文学”。有的文章说:“在卢卡契看来,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阶级的矛盾,而是进步与反动之间的斗争——说得确切些是进步与反动这两个范畴之间的斗争。……他完全机械地和不分轩轾地把贝歇尔从社会主义立场、观点出发写的抒情诗和托马斯·曼的优秀的歌德体小说6126673的思想内容相提并论。在卢卡契看来,托马斯·曼在这部小说里为‘自由和进步的德国原始力量的解放奠定基础’。他在这里非常明显地把反法西斯主义斗争中‘自由和进步的原始力量’当作工人阶级的力量,从而否定了工人阶级的力量。”有的文章着重批判卢卡契否定世界观和思想意识对于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文章说:“在卢卡契那里,否定‘理想’必然引向否定自觉的因素,也即否定意识。他经常强调:即使没有这样一种意识,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还是可能的。一九三三年,卢卡契赞赏巴尔扎克‘本能地违反了自己的信念’,认识了一定的社会状况,比‘拘泥于自己的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梅林要‘辩证得多’。……他把艺术家的政治思想看作唯有现实主义才能加以‘战胜’的一个因素。他的‘不干预’的美学理论,客观上导致艺术家对现实持不关心政治的态度。”6126674

从六十年代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对卢卡契的评价也有了变化。在西方,卢卡契受到特别推崇,有的评论说,“卢卡契在美学上的成就,对本世纪来说,是无人能与匹敌的”,“卢卡契晚年的美学论著具有特别重大意义,因为他在这些著作中进一步概述和阐释了他那些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重要论文的论点”,对于“音乐、电影、造型艺术等方面也都具有不可辩驳的价值”;有的评论认为,“读完卢卡契的书,将会理解到他把莎士比亚、歌德、马克思、黑格尔、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置于文化的高位,是多么的重要,而不是古怪的思想。”6126675有一个西德评论家还说:“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个当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在西方和东方引起如此热烈的肯定和否定。许多世纪以来,欧洲知识界那么多与自己世纪同年龄的人中,影响象卢卡契如此恒久的,为数确实不多。事实上,不论过去和现在他的影响都既深且广。在德国、法国、意大利、甚至部分地在英国和美国,都讨论着卢卡契的哲学和美学著作。”他认为,在卢卡契的《论现代戏剧》、《小说原理》、《巴尔扎克和法国现实主义》等著作中“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影响占统治地位。……自《历史和阶级意识》一文以来,卢卡契无疑地一直把马克思的‘辩证法’作为‘认识社会和历史的唯一正确方法’。他要在‘创始者的意义上’把它们加以发展、延续和深化。这一点也延伸到他的文学史和美学著作中。”6126676

在苏联东欧各国,六十年代以后对卢卡契的评价变化更大,有的文章称赞他是“具有国际威望的匈牙利哲学家、美学家和文学史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作出了贡献”,说他是“继承了匈牙利进步传统、从中汲取营养,同进步诗人奥第具有某种思想上的联系、随后对当代匈牙利文学作出贡献、推动文学继续向前发展的美学家”6126677,是“有特殊贡献的人”;有的文章则有所保留,如东德科学院一个研究者认为卢卡契的著作“利用了世界文学中的伟大作家,借助于他们来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的畸形现象进行抨击。卢卡契的艺术见解首先并非着眼于建设新的艺术和新的社会,而毋宁说是努力于促进人们对抗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灾难性影响”6126678,因而卢卡契只能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

关于卢卡契的评论、研究,六十年代后国外资料很多。而在我国则由于“四人帮”的破坏,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外文资料严重短缺,一九七六年后资料情况虽稍有变化,但我们看到的也只能是只鳞片爪。因此在这段时间的卢卡契研究情况,也不很明了。总的说来,卢卡契死后较之生前更受重视,尤其到了七十年代,不仅在德国、匈牙利,而且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断出版他的著作。卢卡契著作很多,涉及的方面也极广,从哲学、美学、历史、文学史、文艺理论到现代政治问题,都有所论述。卢卡契自称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各种观点杂然并陈。总之,问题是很复杂的。从国外的评论来看,西方资产阶级及左派人士,从来就认为他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对他则从批判否定转为基本肯定。但是不管东方和西方,大部分评论都认为他一生孜孜不倦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的研究,在文艺批评领域内写下大量著作,树立了一家之言。

我国解放前已开始翻译介绍卢卡契的著作。一九五六年匈牙利事件后,卢卡契引起全世界的瞩目,我国学术界和文艺界对卢卡契的文艺理论和美学著作也很注意。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内曾对卢卡契作过一些批判。鉴于卢卡契国际地位十分重要,他的文艺思想相当复杂,国内外对他的看法很不一致,他提出的一些文艺问题又颇有争议,我们特选编这个文集,供大家分析研究,以求对他和他的文艺观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的评价。

本文集分为(一)(二)两册,目次以论文发表的先后为序。第一册共收十八篇,全系阐述一般文艺理论问题,有全译,也有摘译。第二册共收十九篇,是评论具体作家作品和阐述具体文学流派的文章。后附有《卢卡契生平年表》,编写者约翰娜·罗森堡系东德科学院文学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

这本文集的编辑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从一九五六年起,《世界文学》杂志社,在当时作家协会领导人邵荃麟同志的主持下,曾陆续选译印出了卢卡契的论文三十余篇,有关评论资料十余篇。六十年代初曾在邵荃麟、冯至、陈冰夷同志领导下召开会议拟定选题,筹备出版《卢卡契论文集》,参加工作的有:严宝瑜(北京大学),叶逢植(南京大学),以及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张黎、张佩芬和冯植生等同志。其中张黎对提供资料、拟定选题的工作出力很多,叶逢植协助校订了多篇译稿,张佩芬负责编辑工作。迄至一九六五年,译稿已基本集齐,未及出版,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这次出版这两本文集,依据原有选题作了增删,对部分稿子作了校订和加工。由高中甫负责编辑工作,张佩芬参加部分编辑工作,并撰写本前言。由于时间匆促,我们的能力有限,选文和译文等方面难免有不妥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和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1980).卢卡契文学论文集(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