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华严经今译

ISBN:7-5004-1551-6

出版日期:1994-01

页数:483

字数:335.0千字

点击量:9926次

定价:1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一)《华严经》与华严宗

本《华严经今译》为《大方广佛华严经》之选译。《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经名中“大方广”是说佛的超越性品格,佛是超出时空的,无始无终亦无边际,所以称其为“大方广”;“华严”则是称赞佛所说法的妙好,如同得鲜花所装饰。《华严经》之全本梵本尚未发现。《八十华严经》的三十九品;《六十华严》中的三十四品;以及藏译本中的四十五品显然不是同时形成的。最早流行的是《华严经》中间的一些单品,其汇集成我们今天所见的样子是某一单品出现以后一、二百年之后的事。其时约摸为公元四世纪。当时流行的地方是如今的中亚一带。各品当中较为早出者是《十地品》,其成立年代在公元一世纪至二世纪之间。今天尚存的梵文残篇有《十地品》或称《十地经》,再就是《入法界品》。

《华严经》的母本产生于印度,相传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七百年,印度龙树菩萨有感世间文字一时读尽,发心入龙宫读藏,在那里见到了上、中、下三本《华严》,遂记诵十万偈回归西土,华严大经始得流播。据说那三个本子是:一、上本《华严》,其偈颂是无量数的。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尘数那么多的偈颂。反正阎浮提世界中无人能够受持这个本子。二、中本的《华严》据说便有四十八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当初龙树菩萨在龙宫见到这个本子时,觉得整个阎浮提仍然无人有智慧受用它,所以也没有携出龙宫。3)下本的《华严经》,十万偈,三十八品。龙树菩萨认为这足以为世间上智者受持,便携回流通。

汉地传译该经主要有三本:一为晋译本,东晋时代的佛陀跋陀罗(359—429)译出过三万六千颂,称六十卷《华严》,三十六品,又称旧译华严。此本内容略简,但是文字典雅,优美可读,也称《晋译华严》或《六十华严》,译出时间在419—420年之间;二为唐代实叉难陀译本,该本偈有四万五千,凡八十卷,三十九品,又称新译《华严》,译出时间在695—699之间。该本内容较为赅备,文义亦更精确,略有硬译遗痕,又称《唐译华严》或《八十华严》;三为中唐般若译本,时间在八十《华严》之后,约为795—798年间。有一万六千七偈,凡四十卷,实际只是《入法界品》一品,又称《四十华严》或《普贤行愿品》。虽有上译三本,可是因梵本号称十万偈言,汉本仍然只是一个 ‘略本’而已,然而梵本今只存有《四十华严》残本,故汉文本《六十华严》、《八十华严》、《四十华严》皆是研读《华严经》的不可或缺的主要资料。

《华严》大经,根本意义在智慧与实践之双运相涉,以普贤行愿为无上法门。在《四十华严》最末一卷有宣说普贤十大愿王,余本俱无,因已有白话译文,本辑就没有选入,读者可参读本白话佛经系列中的《净土诸经今译》。本《华严经今译》挑选了《华藏世界品》、《入法界品》和《十地品》三部分。《华藏世界品》揭示了层层无尽的华严世界结构;《入法界品》叙述了发心菩萨求学问道的艰难历程。《十地品》描述了菩萨修行的十个阶次。《入法界品》文字浩繁,本辑着重选择其中宣说法门境界和所发愿行部分,以各位善知识所说法门为文字自然段落。中间删节未用者,均未用符号一一标出;为省篇幅,译文中各品的偈颂视重要或承上启下的功用而有采用或者省略。读者自当识之。

下面介绍一下《华严经》和华严宗的一般情况:

我们今天所说的《华严经》最初来自西域的于阗,它在今天新疆的和田附近。据唐代创立华严宗的法藏大师说,早在晋代,有位叫支法领的僧人前往于阗取得此《华严经》的梵本。在印度,只有以单品形式流行的《华严》某一品。所谓《华严》大经是在于阗国编纂而成的。

华严宗开山祖师为杜顺,二祖为智俨,法藏实为该宗之集大成者。杜顺著《法界观门》如果是确定无疑的事,则其中关于普贤行的华严实践大概可以证明其对华严宗的贡献。二祖智俨曾师事杜顺。但他也在法常门下学习过《摄论》;又在地论师智正(559—639)那里学习《华严经讲义》;以后他又因“六相圆融义”困惑,向一位梵僧请教,经一月才解悟。并依据新的立场而著《华严经疏》,即六十卷的《搜玄记》。当时智俨才二十七岁。晚年便在云华寺开讲《华严经》。他殁于总章元年(668)十月二十九日。

三祖法藏,俗姓康,祖上为西域唐居国人,他生于贞观十七年(643),出生地不详。幼年时代他居住在雍州。十七岁在法华寺听智俨讲《华严》。二十六岁受菩萨戒。二十八岁在太原寺讲《华严》,并作为实叉难陀助手入译场。长安四年(704)奉武则天诏在长生殿开讲《华严金师子章》。说六相十玄的教义。先天元年(712)殁于大荐福寺。法藏著有作为华严纲要的《华严五教章》、作为《华严经》注疏的《探玄记》。法藏著作是华严宗的基本著作。

法藏之后,华严宗因四祖澄观而隆盛于八世纪。五祖宗密则依据《圆觉经》来阐释华严学说。八世纪时,华严宗已经面临了其他宗派的挑战。当时宫庭中盛行的是密教;而在民间则是禅宗炙手可热。入宋以后,华严给新儒家,即程朱理学以深刻的影响。例如我们知道华严五祖宗密的《原人论》中,有一节文字就被宋学祖师周敦颐(1017—1073)完全采用在他的《太极图说》中间。宋学的另一大师程伊川(程颐,1033—1107)也深受华严世界观的影响,宋学中凡主张“宇宙即是吾心”开后来阳明心学先河的论点,显然并未逃脱华严唯心说的樊篱。入宋以后,华严中因子璿、净源而中兴。

唐代的长安不仅是中国的政治与文化中心,也是整个东方世界的文明核心。百济时代,华严学说随佛教也传到了朝鲜半岛,全罗南道的求礼地方智异山此时便已经建起了华严寺;该寺保留了新罗末期所雕刻的华严石经。元晓、义湘均在此讲《华严》。这里的华严寺成为了朝鲜的弘传中心。《华严》几乎成为新罗建国的精神支柱。朝鲜华严宗的始祖义湘建海印寺十刹。他大大发挥了以华严护佑国土的思想。今天韩国寺庙中毗卢殿中格局也同义湘时代一样,处于中心地位的是华严教主——毗卢遮那佛。朝鲜的华严宗具有鲜明的特色而又与中国相关。义湘曾创“华严一乘法界图”,他将份量庞大的《华严经》概括为二百一十字,便《华严》可以为僧人们行道时所唱赞。《华严》在朝鲜更为世俗地与宗教实践结合起来。此外,中国的文殊信仰也影响到朝鲜华严宗,五台山既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同样,在江原道也有一五台山月精寺。

《华严经》传入日本在八世纪初,由道璿在736年(天平八年)携入。随后才有义理传习,在日本最先开讲《华严经》的是新罗僧人审祥(?一742)。他是中国华严初祖法藏的弟子。审祥曾奉圣武天皇命开金钟道场宣讲《华严》。据称,开讲的当日,京城奈良的天空紫霭缭绕,祥云笼罩,彩霞一直垂到附近的青草山上。这里所说的金钟寺,便是东大寺的法华堂前身。后来在东大寺传《华严》的便是审祥的弟子良弁。著名的东大寺大佛便铸造于此。约680年,圣武天皇听审祥演说《华严》后,发愿铸造毗卢遮那大佛。由僧良弁仿龙门石窟奉先寺大佛形象铸成,高17米。同一时代,在日本讲《华严》的还有远从印度东来的菩提仙那(704—760)。天历元年(947),日僧光智在东大寺建尊胜院作华严道场。华严学一时兴盛。其门下有镰仓时代的东大寺凝然,高山寺高辨;以后江户时代的凤潭、普寂等华严名僧均属此系。华严宗在日本从来属于南都六宗之一。明治初年被划归净土宗。明治十九年恢复独立地位,以东大寺为本山。其下有子寺50余。

(二)《华严经》的结构

先说《六十华严》。《六十华严》由八会—说法的八个会座一组成。

第一寂灭道场会与第二普光法会为地上的会;第三仞利天会、第四夜摩天宫会、第五兜率天宫会、第六他化自在天会属于天宫的会座;说法地点的变化,表明修行者所达阶次的上升。第七会普光法堂会和第八重阁讲堂会与第一会一样,重新回到了地上。以下将《六十华严》和《八十华严》的各品作一对比:

《六十华严》八会 《八十华严》九会

寂灭道场会:

第一品 世间净眼品

第二品 卢舍那佛品

普光法堂会:

第三品 如来名号品

第四品 四谛品

第五品 如来光明觉品

第六品 菩萨妙离品

第七品 净行品

第八品 贤首菩萨品

仞利天会:

第九品 佛异须弥顶品

第十品 菩萨云集妙胜殿

菩提场会:

第一品 世主妙严品

第二品 如来现相品

第三品 普贤三昧品

第四品 世界成就品

第五品 华藏世界品

第六品 毗卢遮那品

普光法堂会:

第七品 如来名号品

第八品 四圣谛品

第九品 光明觉品

第十品 菩萨问明品

第十一品 净光品

上说偈品

第十一品 菩萨十住品

第十二品 梵行品

第十三品 初发心菩萨功

功德品

第十四品 明法品

夜摩天宫会:

第十五品 佛升夜摩天宫

自在品

第十六品 夜摩天宫菩萨

说偈品

第十七品 功德华聚菩萨

十行品

第十八品 菩萨十无尽藏品

兜率天宫会:

第十九品 如来升兜率天宫

一切宝藏品

第二十品 兜率天宫菩萨

云集赞佛品

第二十一品 金刚幢菩萨

回向品

他化自在天会:

第二十二品 十地品

第二十三品 十明品

第二十四品 十忍品

第二十五品 心王菩萨问

第十二品 贤首品

仞利天会:

第十三品 升须弥山顶品

第十四品 须弥顶上

偈赞品

第十五品 十住品

第十六品 梵行品

第十七品 初发心功德品

夜摩天会:

第十八品 明法品

第十九品 升夜摩天宫品

第二十品 夜摩宫中

偈赞品

第二十一品 十行品

兜率天宫会:

第二十二品 十无尽藏品

第二十三品 升兜率天宫品

第二十四品 兜率宫中

偈赞品

第二十五品 十回向品

阿僧覇品

第二十六品 寿命品

第二十七品 菩萨住品

第二十八品 佛不思议法品

第二十九品 如来相海品

第三十品 佛小相光明

功德品

第三十一品 普贤菩萨行品

第三十二品 宝生如来性起品

普光法堂会:

第三十三品 离世间品

重阁讲堂会

第三十四品 入法界品

他化自在天宫会:

第二十六品 十地品

普光法堂重会:

第二十七品 十定品

第二十八品 十通品

第二十九品 十忍品

第三十品 阿僧覇品

第三十一品 如来寿量品

第三十二品 诸菩萨住处品

第三十三品 佛不思议法品

第三十四品 如来十身相海品

第三十五品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

第三十六品 普现行品

第三十七品 如来出现品

重普光法堂会:

第三十八品 离世间品

多园林会:

第三十九品 入法界品

《八十华严》较之《六十华严》多了一会共五品。以下简介《八十华严》各品内容:

1)本经之序言。佛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示本经所说之根据。

2)描绘说法的主人公。如来放无边光明,照亮无边国土,示现无量诸佛。

3)普贤菩萨入于三昧。显示说法用意。

4)显示如来的国土,诸佛之刹。

5)说华藏世界教主毗卢遮那佛的无尽法界。

6)说毗卢遮那佛以往所修因行,即作为威光太子的往事。

7)既是本会的序说,又正说十方世界诸佛的名号。从佛身种种业用显示妙相及应化自在。

8)据众生种种乐欲,显示不同的教法。列举尽十方诸佛世界的一切四谛名称,说佛之语业的不可思议。

9)佛足下放光明照事物差别;文殊智光普现平等之理。以身智二光合一喻理事圆融。

10)开示十种甚深之理,以求生正信根据。

11)为求正解正行,显示日常生活中举手投足之间皆可发大愿心。

12)由解与行俱圆满而揭示普贤菩萨的广大胜德。

13)帝释天对佛的赞颂。

14)十方诸佛也来集共同赞叹其德。

15)法慧菩萨得诸佛加被而入无量方便三昧,出定而说十住法门。

16)明初发心时便得成正觉。

17)强调住初地时发心的功德。此发心功德即可称广大无边。即摄普贤万德,具足因果,与法界等。

18)说十种清净法。

19)佛离菩提树上,离须弥山顶而向夜摩天宫,诸天迎佛。

20)夜摩天宫中十方诸菩萨来集赞叹佛。

21)功德林菩萨蒙诸佛神力加被而入定,说十行。

22)明十藏无尽之行相。

23)和24)升兜率天并以偈颂作此会序说。

25)金刚幢菩萨从智光三昧起而说十种回向。

26)显示与十种波罗蜜相匹配之十地修行。

27)显示可获十种根本智的定法,穷究十种大三昧。

28)说定的不可思议作用及十种神通。

29)说十通而明智体。

30)说佛算法无穷,数量不可思议。

31)说作为如来佛德的寿命念劫融即,长短自在。

32)诸菩萨住处品显示菩萨力用非固定方所可以限定,其应机大用遍于一切法界,随缘所住了无边际。

33)佛不思议法品从总体上说佛之果德的体用不可思议。

34)如来十身相品辨佛这身相遍于一切。

35)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在说如来胜德利益,一一相好俱放光明,一一光明照遍法界,除地狱苦而得生天上,次明十地阶次并说如来无尽功德。

36)普贤行愿品总结普贤十行,一一门又各开出百门;辨无尽圆因;开示一障一切障,一断一切断的一乘圆教之旨。

37)性起品即如来出现品,其中说佛性十门起出现,此十门又分为百门;其中以种种巧妙譬喻来显明十身如来的性起圆融的大用。

38)离世间品先有普慧菩萨发问,然后是普贤菩萨答复,其中开出各十法门,总有二千行法。

39)入法界品约占本经的四分之一。可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经典。以善财童子来说明菩萨实修实证的过程。善财得文殊菩萨教导而一念发起,遍参五十三善知识。

(三)《华严经》的思想

《六十华严经》也好,《八十华严经》也好,所欲说明的只有一个中心。以往讲解《华严经》大致有两条路子。一是从杜顺,智俨,法藏,实为法藏所开创的教内一派;另外便是李通玄,世称方山长者的一路。李通玄,又号枣柏大士,开元时人,在贤首之后,清凉之前。其人为学博通,深谙老庄,尤精易理。他之读解《华严经》具有道家气象。法藏一系的思想严格地说起来是由以后五祖宗密阐述才明朗而条理化的。李通玄讲《华严经》实在往往独具只眼,道出他人之所未言。

不过,我们在这里并不准备转述这两家的见解与争论所在——这一工作留待有兴趣的读者去阅读原著和后面开列的参考书目。我们准备从另一视角来看待《华严经》的思想内容。当然本经中每一品都很重要,都可以说出一番道理来。但我们认为,从佛教之追求解脱的总目标言,《华严经》最具代表性的品目大约不外三或四品。它们是《华藏世界品》、《十地品》、《性起品》和《入法界品》。本书因为篇幅所限,没有选入《性起品》。我们所选的这几品,代表的华严哲学思想中的世界观、宗教实践观和解脱观;或者我们可以大致地用佛教常说的境行果三者来加以概括。境,指《华严经》中的世界构成,指毗卢遮那所居世界的重重无尽;行,以善财童子作为譬喻和事例,揭示修华严者所应追求的理想人格。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为获菩提而努力修证;果,则指随菩萨修行者的努力程度而可能达到的阶次。这就是《十地品》中的菩萨修行十地。至于本书未收入的《性起品》,则揭示了一切众生所以能成佛的根本依据。它属于《华严经》中的佛性论部份。

《华藏世界品》以及它之前的《普贤三昧品》后一部份借普贤菩萨入三昧定得佛神力而对大众显示和宣说了“一切世界海,一切众生海,一切诸佛海,一切法界海……”;提出一切世界海的本据和基础——所谓“一切世界海所依住”,“普贤菩萨复告大众言:诸佛子!一一世界海有世界海微尘数所依住。所谓或依一切庄严住,或依虚空住,或依一切宝光明住……”。此世界海又有种种体,或以种种宝庄严为体,或以不可坏金刚为体……或以一念心普现境界为体……概而言之,此世界海与一切净业、一切功德、一切示现、一切劫住、一切时间、一切方处完全同一,因而相依相入,相摄相融。在《华藏世界品》中普贤菩萨再描绘了毗卢遮那佛所住的华藏庄严世界海,海上的须弥山,往下一层层支持世界的风轮;此世界中十个方位上的无穷无尽华藏庄严世界海;每一世界海周围上下又都有无量佛刹微尘数的世界。这些世界海又都是无边香水大海,上布重重无尽的因陀罗网。交相映辉,彼此相摄不尽……。整个世界被看成毗卢遮那佛的显现,一微尘中反映全世界,一刹那中包含着永远。从抽象思维的角度着眼,这里已经包含了后来华严宗说中的一切法无不相即相入,圆融自在的思想。构成华严宗学说核心的十玄门、四法界、六相圆融、法界缘起的概念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命题无不与这一世界模式相应。

所谓《十地品》,是说菩萨修行的十种阶次。大乘佛教中的菩萨为的达到终极的觉悟,必须经历十个阶段,一一入于十位。这十位是:

第一欢喜地 第二离垢地 第三发光地 第四焰慧地

第五难胜地 第六现前地 第七远行地 第八不动地

第九善慧地 第十法云地

此十地中关键性的有三地,即第一欢喜地、第六现前地、第十法云地。菩萨发心而入欢喜地者,循序渐进修习大乘佛教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四十阶次,于是初证圣果,悟我法两空,能益自他,生大欢喜。这一阶段中,因为已入见道的途中,所以会生出喜悦,这是精神性的,宗教性的喜悦。

这之后则继续努力,进入第二地、第三地……在进入第六现前地地时,由缘起之智引生无分别智,令最胜般若现前。有此智慧才能克服自利之心,生出利他之想,朝着最终的入佛地目标努力。至第六地之后仍需精进,才能不再倒退。于远行地住无相行,悟空寂无相之理;于不动地充分运用无分别智;于善慧地具足十力,成四无碍解脱,最终入于法云地。至此,成就大法智,具足无边功德,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华严十地说是大乘菩萨修行普遍遵循的原则。顺便说,《华严经·十地品》中还有一个关于“三界唯心”的偈子,这是相当重要的大乘命题。

《华严经》中第三个最重要成分便是《入法界品》。这中间善财童子的问学和修学也是按着十地修行的路子来的,依然以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为纲领,最后是普贤菩萨对他进行总结性的教诲。善财童子所参学的五十三位善知识列在下面(译名与文中稍异),以便于读者查阅:

一、文殊师利菩萨;二、功德云比丘;三、海云比丘;四、善住比丘;五、良医弥加;六、解脱长者;七、海幢比丘;八、休舍优婆夷;九、毗目多罗仙人;十、胜热婆罗门;十一、弥多罗女童女;十二、善现比丘;十三、释天主童子;十四、自在优婆夷;十五、甘露顶长者;十六、法宝髻长者;十七、普眼妙香长者;十八、无厌足王;十九、大光王;二十、不动优婆夷;二十一、遍行外道;二十二、青莲花香长者;二十三、自在海师;二十四、无上胜长者;二十五、师子奋迅比丘尼;二十六、婆须蜜多女;二十七、安住长者;二十八、观世音菩萨;二十九、正趣菩萨;三十、大王天;三十一、安住道场地神;三十二、婆沙婆陀夜神三十三、甚深妙德离垢光德夜神;三十四、喜目观察众生夜神;三十五、妙德救护众生夜神三十六、寂静音夜神;三十七、妙德守护诸城夜神;三十八、开敷树华夜神;三十九、愿勇光明守护众生夜神;四十、妙德圆满神;四十一、瞿夷女;四十二、摩耶夫人;四十三、天主光童女;四十四、遍友童子师;四十五、善知识众艺童子;四十六、贤胜优婆夷;四十七、坚固解脱长者;四十八、妙月长者;四十九、无胜军长者;五十、尸毗最胜婆罗门;五十一、德生童子;五十二、有德童女;五十三、弥勒菩萨;五十四、文殊师利菩萨;五十五、普贤菩萨。

五十五位善知识中,除遍友童子师未说法,文殊师利两度说法,故只有五十三人为善财童子所参问。此《入法界品》是极富文学意味的。先是善财童子从庄严幢沙罗林出发。那林子的象征意味是明确的,因为三世诸佛曾经在那里修行。在一一寻访而未得要领之后,善财在大塔前悲叹落泪,忽然林中大放光明,文殊菩萨乘狮子从天而至,对善财说他要为善财说普照一切法界修多罗……简而言之,《入法界品》所要强调的是修菩萨道者依持善知识的不可动摇信心,只要有益于进道,无论是什么人都可以为师。善财所参学的人中,有二十人是女子,还有夜神、外道等;另外,菩萨修行的使命是上求下化,除了追求知识与智慧,更重要的还有广行悲愿的决心,这就需要取法普贤菩萨。如果以文殊菩萨赞叹善财的话来表达,便是:首先,“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欲亲近诸善知识行菩萨行,行诸菩萨所行之道。善男子,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集一切智最初因缘,由乐亲近善知识故,令一切智疾得圆满,是故于此勿生疲厌。”亦即孜孜不倦求增长智慧。其次,要行普贤行愿,“善哉善哉!男子!若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为难事,能发心已,复欲勤求行菩萨行,倍为难行。”如同世界的重重相摄,层层无尽;菩萨修学也是永无止境。就善财参学来看,也有此暗喻。善财于文殊处参得根本智后,并未止于此而复往他处问学;当来到弥勒菩萨处参问后,弥勒又劝其复返本师文殊处再学。此中含这样的意思:大乘菩萨修学,虽得根本智,犹待后得智。后得智不仅仅是参问领悟可得,而要依赖实践,依赖因行愿而获得的境界的提升。这已经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道德实践的问题。

应该承认,本书的《入法界品》的选材是有一些“不同寻常”。由于篇幅限制,此品中的原文并非完整地挑选摘录,而是照顾到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活动的顺序性,只要故事情节基本不受影响,我们就没有逐字逐句采用《入法界品》。读者如发现此品当中的文字与原经并非完全一致,就是说,发现文句有所省略时,不用觉得惊异。我们所着眼的是“五十三参”中所修法门的各各不同特征,而省去了我们以为不太重要,也不至影响此品基本精神的字句。

关于《华严经》核心内容,还可以补充一句。《性起品》中的佛性论述,可以参考对照《涅粃经》和《法华经》来读。《华严经》是主张一切众生本有佛性的,即一切众生本来具有成佛的可能性。人性之中先验地包含着觉悟和自我净化的必然性。实际情况当然不纯是这样,现实往往有阴暗的一面,人性中确实存在着恶魔性。《华严经》认为这是人性为恶所包裹所遮盖,但恶是从假有一面来看的。真正的存在是非有非非有。要洞彻这一点,只有进入海印三昧——如同在大海中间一切无不彻现,在最高的意识同一化中间,也就是三昧境界中,存在的真实性无不坦现在眼前,纤毫不遗。

(四)《华严经》疏释本

《华严经》为法相宗根本经典之一,又是华严宗赖以立宗的经典,古来便多有疏释。按佛教学者周叔迦的意见,治华严学有如下书目:

一、要了解《华严经》纲要,可以阅读《大方广佛华严经玄义》,一卷,唐静居撰;《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一卷,唐澄观撰;《华严经文义纲目》,唐法藏撰;《华严经决疑论》,四卷,李通玄撰;《华严纶贯》,一卷,宋复庵撰;《华严要解》,一卷,宋戒环撰。

二、欲细读全经最为重要之单品则应参考:《普贤行愿品别行疏抄》,五卷,唐澄观疏,宗密钞;《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四十卷,唐澄观撰;《十地经论义记》,八卷,隋慧远撰;《十住毗婆沙论》,十五卷,龙树菩萨造,后秦鸠摩罗什译。

三、《华严经》全经之注疏其有四大部,可依如下次第阅读:《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二百二十卷,唐澄观著;《大方广佛华严经探玄记》,八十卷,唐法藏著;《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六十卷,唐智俨著;《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八十卷,唐李通玄撰。

此外尚可参考者有:隋吉藏的《华严经游意》,一卷;唐澄观的《华严略策》,一卷;澄观撰,明德清提要的《华严纲要》,八十卷;唐慧苑的《续华严经疏刊定记》十四卷等;元时南诏普瑞的《华严悬谈会玄记》四十卷。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华严经今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华严经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1994).华严经今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