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按劳分配问题,是社会主义经济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它涉及每个人的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是经济发展内在的、根本的动力。劳动者要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要发展社会主义生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为了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也就在于能保证劳动者获得最大限度的物质利益,能保证劳动者过美好幸福的生活。而保证劳动者获得最大限度的物质利益,主要是通过按劳分配的途径实现的。劳动者获得消费品的多少,物质和文化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直接取决于他给社会提供的劳动量。因此,按劳分配,直接关系到劳动者的消费状况和劳动积极性,从而,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
然而,分配,对于生产来说,只不过是现象形态。只有揭示了生产的本质,才能揭示分配的本质。而要揭示生产的本质,则是长期的、大量的、艰苦的、无私无畏的科学研究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按劳分配问题又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正因为按劳分配是个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与学术界不同流派进行论战的同时,一些阶级敌人也妄图利用这样一个人人关心而一时又难于说清楚的问题把水搅浑,以达到他们反对社会主义的卑鄙目的。江青反革命集团就是一例。他们抓住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式的权利大做文章,把按劳分配说成是“资本主义原则”、“产生新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从而,全盘否定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
现在,江青反革命集团已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他们的谬论也被批臭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实行按劳分配,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定律。但是,按劳分配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按劳分配问题,不仅包括该不该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问题,而且包括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问题。关于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目前还只限于提出问题,还谈不上根本解决问题。我国现行的工资制度,早就不能很好地贯彻按劳分配了。1957年,周恩来同志就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1958年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再加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工资问题更突出、更严重了。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中央重新提出了工资改革的问题。目前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已转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工资改革就更是迫在眉睫。但是,究竟应该怎样改呢?还有待于经济工作者研究解决。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要解决实践中如何贯彻按劳分配、如何进行工资改革的问题,就得研究按劳分配的基本理论,就得从理论上阐明按劳分配的根源、本质、范围、作用、历史,劳动报酬的形式,劳动量的测定,等等。
本书想就按劳分配的理论作一些探讨,以便为工资改革尽点力量。
作为学术探讨的著作,理应对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并应注明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来源和代表者。本书初稿也是这样写的。但经过再三考虑,觉得还是不这样写为好。因为:第一,展开论战会把篇幅拉得很长。第二,要进行论战,就必须找出某一见解的发明者。而这是十分困难的。按照惯例,首先在书、报、杂志上发表某种观点的作者应该算作某种观点的发明者。但是,这个惯例,在我国并不适用。过去几十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科学家,往往只讲不写。他们的新观点,往往只在讨论会上、课堂上讲一讲,并没有写成文章。即使写成了文章,也不一定在书、报、杂志上公开发表或及时公开发表。这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的是本人不愿意公开发表或及时公开发表,有的是出版社、报社、杂志社不给发表或不给及时发表,在书、报、杂志上第一次见到的观点,在学术界也许是相当陈旧的观点了。如果按照惯例把第一次见之于书、报、杂志的某种观点的作者算作某种观点的发明者,那是很不公平的。第三,许多作者的观点属于“文化大革命”以前的观点,“文化大革命”后可能有变化。揪住人家过去的观点作文章,是很不妥当的。除上述三个原因以外,还有一些原因,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本书酝酿的时间较长,从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我就想写一本关于按劳分配的书。书中的许多观点甚至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就已经形成了,并在过去写的文章、讨论会的发言和讲课中发表过。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的观点应该说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但是,本书的写作时间很短,而且在写作过程中还要拿出主要精力干别的工作,不可能做到深思熟虑,字斟句酌。再加上自己的理论修养不够,对实际情况的了解不多,书中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对这些缺点、错误,欢迎同志们批评、指正。
作者
1981年2月15日写于北京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