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俗神叙事:传承、流变与展演

ISBN:978-7-5161-2696-7

出版日期:2013-05

页数:239

字数:233.0千字

点击量:8928次

定价:4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本书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俗神叙事的演化逻辑:以陈靖姑传说等为例”(课题编号:12YJC751056)的最终成果。 展开

图书简介

文化记录和文化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它能使一个地方的独特文化被其他区域的民众所了解,甚至接受,进而获得传播。其中,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就非常直接和巨大。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文化讨论和文化研究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知,并开始了文化研究,尤其是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当年,我们之所以讨论或研究文化,是因为开放的中国需要通过文化的重新认识来确立中国与世界的距离,确立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是否还能适应现代化的需要。为此,我们主要从中国典籍文化中寻找答案,但也有一部分人从民间传统中去寻找答案。以钟敬文为首的学者,则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一道,开展了所谓三套集成,即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和民间谚语的普查与编撰工作。人们试图通过这一工作,找到另一个存在于民间的传统世界,其中通过叙事方式完成的民间故事与传说的世界,就是非常重要的对象。虽然这一工作并不完美,甚至还存在许多批评的声音,然而,我们通过三套集成看到了民间对于传统、对于民俗生活、对于信仰、对于传统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对于理想、对于追求、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另一种标准。于是我们发现,中国文化是多元的,典籍文化与民间的传统文化存在着相同性的同时,差异则更为巨大。而生存于各地的传统民间叙述,不仅在内容,在形态和表达方式,还是主体的参与方式和民众对于具体叙述或文化的认同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从当下的视角,我们发现当年的记录虽然带有当时的时代烙印,但更多的是体现了对于民间存在的具体记忆,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文化记录。然而,也是从当下的视角,我们又发现,当我们的叙事或文化研究向前发展之后,当年的记录对于今天的研究者来说,有着大量的不严谨和不规范,必须进行重新记录和重新研究。以往,我们只是怀疑我们的文化不具有现代化社会的适应性,因而进行文化的记录和研究,以便找到能适应中国社会继续向前发展的文化形态或模式;而今天,我们记录并研究文化,是为了证明我们的文化不仅独特,而且可以继续为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所利用,甚至可以为建立中国式的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社会所利用。这是当下重新开展文化记录并进行文化研究的最主要的动因。不过,今天的记录与研究,尤其是记录,与从前的差异就在于,当下是以文化的全方位存在,或者是以文化空间、文化多元性、文化多样性、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等为前提的立体的和整体的记录与研究。它除了重视文献资料及其考据之外,更重视口述的民间表演,甚至是与信仰相关的文化记录与研究。因此,当下的记录和研究就显得更加全面和科学。兴起于21世纪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政府层面到民间都激发出了对于传统或民间文化的重新审视需要。政府从民间文化中找到了中国特色文化的理论依据,并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制度建设统一到一个社会发展的高度,因此,文化大省建设一类的工作,成为中国文化向内生性的传统回归的一项期待很快实现的指标。中共十八大之后,又将五位一体的概念推向社会,除了上述的文化建设等内容之外,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并提出文化强国建设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目标。民间层面则从政府的重视及温和对待民间与传统文化的眼光之中,读出了民间文化自由发展的内涵,大量传统中曾经存在的民间文化形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得到了恢复,甚至是重新发明,或民间想象的再造。最近这些年的民间文化繁荣和丰富,是1949年以来少有的。而民间文化的繁荣和丰富,也激发了对于这种文化重新兴旺的记录与研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一种政府与民间及其学术领域都能接受并以文化自省和褒扬的方式,在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不同形态或形式间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与20世纪80年代后不同的是,原来我们只注重民间文化的叙事方式或形态的研究,现在则开始运用不同的理论,对于因叙事而环绕的所有事象,都展开全方位的调查记录和研究。像刘秀峰所做的陈十四的记录与研究,原本我们可能只注重它的叙事文本,而忽略文本之外的内容,现在则不仅重视文本,还重视文本之外的表演、习俗、信仰和传承人等内容,将它纳入所谓综合研究的过程。这是一种学术发展,也是一种学术的进步,更是一种社会的真实性的再现。记得在80年代后期,上海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王文华先生对陈十四的有关故事、歌谣进行过记录与整理,出过一个内部资料本。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在丽水做调查时,发现丽水存在陈十四的大量故事、歌谣和信仰的祠宇等载体,而且我还通过调查发现,它是沿瓯江流域传播与扩散的。瓯江流域以及浙南的温州等地,与福建一样存在非常丰富而多样的陈十四的传说、歌谣、说唱等艺术形式以及民间信仰。但由于语言方面的原因,我没有进行更多的调查和研究。前两天,刘秀峰同学说她已经完成了《俗神叙事:传承、流变与展演》一书,这是她的一个教育部课题的成果,并将她的成果发给我,让我给她的这一著作写个序。我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了这本著作,对我来说,非常强烈的感觉是,这是一本具有丰富资料和较高学术价值的著作。说它具有丰富的资料价值,是因为大量的研究材料和调查,都是著者从田野中第一手获得的资料,非常宝贵;说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因为它的研究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和具体的案例基础之上,它所得出的每一个结论或论断,都有着理论和案例的支撑。至少在下述方面,是非常具有特色的:第一,选题的在地性特色。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的所谓家乡民俗的研究,到今天的家乡文化研究,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地性,或者换句话说就是地方性特色非常鲜明。刘秀峰所选择的陈十四,就是当地文化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影响巨大的一种,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叙事文学、说唱和表演艺术,影响着人们的信仰和生活,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影响着人们的真善美。这种在地性的特色,帮助研究者更快地获得资料,更容易与被调查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和深入的沟通,并且可以通过他者的审视,发现更深层的隐含于叙事背后的文化。这种深层的文化对于一个非本土文化生长起来的人,是很难深切地体会的。第二,结构的完整性特色。学术研究就在于全面地讨论问题,并全面地把握和审视研究对象,充分展现研究者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俗神叙事:传承、流变与展演》通过八章内容,即神圣的叙事,信仰建构中的传说,传说的演进与信仰的流变,陈靖姑口头叙事的多元化,陈靖姑俗信的多样性,陈靖姑叙事的展演形态,传说、庙会与民俗社会的构造以及民间叙事的优秀传人等内容,应该说这本书第一次在学术层面全方位地叙述并研究了陈十四在浙南,尤其是浙江丽水地区的存在。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这一存在是通过从叙事切入,并在传说、传说的演进、叙事的多元化,以及叙事与俗信、叙事与展演形态、叙事与民俗社会的构造、叙事与传人等不同的内容之间展开的,从问题讨论的完整性来看,这样的结构,应该说是非常有特色而且全面的。第三,内容的丰富性特色。陈十四的研究和资料收集,文人、爱好者和研究专家,实际上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因此,有关文献资料其实并不缺乏。但从近些年的研究情况来看,大都是个案或从某个角度切入的问题讨论式的研究,形成一个完整内容并以著作的形式呈现的却没有。因此,《俗神叙事:传承、流变与展演》不仅在结构上是非常完整的,而且从内容上来看也是非常丰富的,它不仅对传说进行研究,而且还透过传说,讨论与传说叙事相关的说唱等艺术,并在俗信、庙会、与民俗社会的构造中寻求学术研究上的突破,甚至还将有关陈十四展演的传人作为重要的内容,单列一章进行讨论,传达著者对于研究对象的全方位观照。丰富的内容和多视角的讨论,使我们更深切地感受到陈十四传说及与之相关的信仰,在民间扎根之深、影响之大、范围之广,是许多文化形态所无法比拟、也是无法替代的。另外,丰富性还表现在图文并茂,那些第一手的资料与图片,通过相得益彰的形式,传达给每一位读者。第四,调查的细致性特色。《俗神叙事:传承、流变与展演》是一个案例研究,更是一种实证研究,它通过著者深入民间的调查,在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个人视角的研究。因此,调查资料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决定了研究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如果你阅读这一著作,你就会深深地感受到著者对许多地方文化的存在和表现方式的独特性,都是通过具体细致的调查资料来展现的。不管是张山寨“七七”会案例还是传人的几个案例,我们都可以体味到著者对调查对象的调查之细致和具体,感受到对这种调查的用心和精细的问题设计。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细致而全面的调查,这一研究和文化的记录所具有的价值,将大打折扣。上述特色的概括已经足以说明,《俗神叙事:传承、流变与展演》是一本具有学术价值的著作,这是最根本的。另外,由于女性的特点,这一著作还有一个特色也是非常鲜明的,那就是文字叙述的流畅性和细腻性特色,它不宏伟,但精致,叙述的清新和通畅,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和亲切。最后还要谈一点。对于刘秀峰,研究生虽然毕业于我任教的学校,但当年她没有上过我的课,后来,经由我的朋友、学生等的推荐,因为学术上的事,而有了一些接触。有时她也会向我请教并和我讨论一些问题,对于她的聪颖和刻苦用功,我是深有体会的。关键问题只要一点拨,马上就能明白,而且立刻做到几乎与我的期待一样,所以,我非常喜欢她。这两年来,她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与我的专业越来越接近,所以,我非常荣幸时常会读到她的一些研究论文,在清秀之外,还感觉到了她的深刻和用功。她本人做这一课题研究过程,四处奔波调查,有一次我还在缙云张山寨“七七”民俗活动现场碰到她。她的认真投入和执著,令我深深地敬佩。学术研究需要这样的人,也需要这样的精神。所以,我特别推荐这种深深扎根于田野调查基础上记录文化,并运用最前沿的理论进行研究的著作,相信如果你阅读了这一著作,一定会受益匪浅,也一定不会后悔。是为序。陈华文2013年4月于浙江师大陈华文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院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秀峰.俗神叙事:传承、流变与展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刘秀峰.俗神叙事:传承、流变与展演.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刘秀峰(2013).俗神叙事:传承、流变与展演.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