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

ISBN:7-5004-1492-7

出版日期:1994-01

页数:385

字数:305.0千字

点击量:7804次

定价:12.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苏联演变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其对世界震撼之强烈,影响之深远,都非同寻常。苏联的演变,包含了彼此紧密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存在了69年之久的统一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解体;二是具有93年历史、拥有约1800万成员的苏联共产党不仅丧失了执政党的地位,而且被勒令解散;三是从原苏联独立出来的各共和国已经不再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苏联曾经是一个疆域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并且在历史上取得过辉煌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综合国力和其他很多方面都足以与资本主义超级大国美国相抗衡。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怎么会在短短的数年里就土崩瓦解?其原因何在?对人们有些什么启示?这些问题,强烈地吸引着世界上持各种不同政治立场、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的学者们。无论是历史学家或是政治学家,又无论是经济学家或是民族学家,都在进行思考和探索,试图对有关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

苏联演变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苏联演变发生于1985年以后,即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诚然,这位被西方舆论界称之为“自己人”的苏联领导人并非一上台就走上背离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他本人的思想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在他领导苏联之初,改革主要是在经济领域内进行。尽管当时在指导思想上已经出现错误的倾向,但是总的来说改革还是在社会主义范围内进行,其目标是“全面完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问题在于时隔不久,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同时改革的方向逐渐发生变化,直至形成了一条违背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改革路线,从而全面引发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关系和意识形态危机,最终导致了苏共的垮台和苏联的解体。由此可见,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演变的直接原因。

但是,仅仅从直接原因去考察苏联演变是不够的,远不能完满地回答有关这一演变的很多问题。在分析直接原因的同时,还应当深入研究历史上的因素。在7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苏联一方面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和成就,另一方面是出现过不少的错误和失误,其中有些还是相当严重的,而且长期得不到纠正。这些错误和失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问题,孕育了各方面的危机,为后来的演变埋下了种子。因此,只有把苏联演变的直接原因和历史原因结合起来考察,才能比较清楚地看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苏联在其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有些是主观原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领导人在制订和执行政策时违反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发展规律,而且没有从本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有些则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是由于受到时代和认识上的局限。换言之,历史上的各种问题,有的是可以避免的,有的则是难以避免的。还有些问题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而在当时未必是错误的。只有从这样的历史主义的观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才能既看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种种缺陷和弊端,又不致于陷入全盘否定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7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的迷误。

苏联演变是在国际上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斗争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毫无疑问,苏联的演变与西方资本主义敌对势力对它施加的种种渗透和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视外部因素对这一演变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是不实际的。尽管如此,演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内部。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苏联的演变确实使许多人感到困惑。但是,经过对演变的各种原因的分析,同时把这一演变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和历史命运结合起来考察便不难看到,演变并非是不可理解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们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但是,社会主义无论是作为一种理论,或是作为一种制度,都必须经过实践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应当承认,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及其体制在以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时代曾是适应或大体上适应社会发展的。但是,在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这种模式和体制便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不根据客观情势,及时进行改革,兴利除弊,社会主义便会失去活力,停滞不前,以至发生危机。

所以,苏联的演变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有问题,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过时,而是由于苏联领导人长期以来没有能够以一种发展的和历史的观点来正确对待社会主义。他们墨守陈规,把20~30年代形成的一套模式凝固化,对于日益暴露的理论上的僵化现象以及体制中的缺陷和弊端视而不见,从而一次又一次地贻误改革的时机,终于造成了积重难返的局面。到80年代中期,当形势发展到除了改革别无选择的时候,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领导集团又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对改革进行了错误的导向,直至最后葬送了社会主义。

苏联演变对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条:

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经济作为中心任务。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生命力。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特别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来,而是首先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赶不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只有大力提高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列宁在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就已经明确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6184848这一指导思想对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都是适用的。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坚持改革开放,并且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使社会主义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正如恩格斯所说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6184849当然,改革开放不是要改变或放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更好地发挥它的优越性和先进性。社会主义国家不改革开放不行;而改革开放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也不行。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尤其要强调正确的导向。一方面要把发扬无产阶级民主和搞资产阶级的“政治多元化”严格地区别开;另一方面要看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的发展必须和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来保证。

第三,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真正做到各大小民族一律平等和共同繁荣。要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历史上遗留的民族问题和现实存在的民族矛盾要认真、妥善地解决,不能因为在一个时期的民族工作中取得了成绩而掉以轻心。在制订政策时既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特别是民族分裂主义。高度的集权和过分的分权都会影响多民族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以阶级斗争的手段处理民族问题,也要十分注意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狭隘民族主义来达到破坏社会主义目的的种种企图。

第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在“世界革命”和“国际主义”旗号的掩护下搞大国霸权主义。这样做不仅会引起别国人民的激烈反抗,而且必然要损害本国人民的利益,使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变形。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也绝不能在“缓和紧张局势”和“和平共处”口号的掩护下搞投降主义。这样做同样会牺牲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使自己堕落为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并丧失对它们推行“和平演变”策略的警惕。社会主义国家在对外关系中要善于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正确地结合起来,使对外政策有效地为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服务,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服务。

第五,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力量,坚持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共产党要保持自己执政党的地位,关键在于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共产党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政治路线的理论基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坚持,但同时要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实践的检验不断发展和丰富马克思列宁主义,防止思想僵化和脱离实际。在各个不同的时期,要制订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适合本国国情的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在组织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不断扩大和发扬党内民主,同时健全党的监督机制,加强党的纪律。共产党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防止和惩治党和国家内部的官僚主义、以权谋私以及一切消极和腐败现象。

第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正确对待自己的历史。实事求是地评价本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包括主要领导人的是非功过,是社会主义国家制订正确的改革路线的重要前提。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各种历史现象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全面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如果把过去的历史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就必然会引起党内外的思想混乱,最终导致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否定,使改革开放出现方向性的错误。

苏联演变是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次重大挫折,但是绝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又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是由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是要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并根本改变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整个社会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社会主义本身来说,它的建立、完善和巩固以及理论上的成熟和发展,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而且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既有凯歌行进、蓬勃发展的时期,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反复的情况。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主义所要取代的现代资本主义,最近几十年来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巨大发展,在经济、社会、政治等各领域都相应地发生了许多变化。尽管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非因此而消除,但它的崩溃和灭亡并不像人们原来所设想的那样指日可待。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将是长期的。在这种较量中,可能在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兴旺发达,而资本主义危机重重;在另一段时期内社会主义暂时受挫,而资本主义相对发展。所以,如果把苏联的演变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进程中去考察,便会发现这是正常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它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最终必将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对于一切信奉社会主义并坚持为之而奋斗的人们来说,苏联演变所提供的历史启示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的规律,增强对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的一项成果。鉴于这个课题涉及的专业面较广,社科院利用了它多学科的优势,组织了院内世界历史研究所、东欧中亚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和民族研究所的学者进行合作研究。书中观点只是反映了作者们的一家之言,而不代表其所在的工作单位,更不代表官方观点。需要指出的是苏联演变刚发生不久,有些情况尚在发展之中,而研究者所掌握的资料又相当有限。因此,本书只能说是对有关问题的一种初步的探讨,研究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书中如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学术界同行及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江流,陈之骅.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江流,陈之骅.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江流和陈之骅(1994).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