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1994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兼析1995年发展趋势

ISBN:7-5004-1667-9

出版日期:1995-01

页数:254

字数:200.0千字

丛书名:《经济绿皮书》

点击量:11747次

定价:12.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1.1994年中国农村经济仍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一些深层问题也日见突出起来。本报告的目的就是要从各个主要方面对此作出尽可能客观的描述;其重点是对已经发生的重要事情进行清理、分析和比较,并从中引出经验和借鉴,以资识往察来;只是在极其必要的场合下,本报告才对未来作出很有限制的预测。

2.本提要节录了报告各章中所描述的1994年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变化,以及由分析而得出的主要结论(报告第1章前面的“众家评说:1994—1995年农村经济形势”和“专题扫描:2000年中国农村居民实现小康目标的难点与建议”,这两部分内容未收入本提要中)。众所周知,对刚刚发生过的事件立即着手进行分析和判断,要冒很大的风险;因为很多变化的后果和影响只有在很长时间后才会充分显现出来。然而,一种意见和看法的时效性往往也很重要;当时效性和正确性难以兼得时,本年度报告只能更侧重于前者。

农业

3.1994年全国耕地面积减少600千公顷,其中基建占地100千公顷,当年新垦荒地570千公顷;耕地净减少量为30千公顷。同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8亿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09亿公顷,比上年减少114万公顷,下降1%;棉花播种面积57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0万公顷,增长14%;油料播种面积1200万公顷,比上年增加87万公顷,增长7.8%;糖料播种面积17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9万公顷;麻类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4.7万公顷,烟叶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56万公顷,蔬菜面积比上年增加45万公顷;林业用地面积继续增加,覆盖率有所上升;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700千公顷,比上年扩大230千公顷。

4.1994年农业劳动力约3.4亿人,与上年大体持平;其中种植业2900万人,林业390万人,牧业2200万人,渔业410万人,全年转移到非农产业的劳动力约有700多万人。年末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33685万千瓦,增长5.9%,大中型拖拉机69万台,减少4.3%,小型和手扶拖拉机821万台,增长4.1%。同年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总支出约17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2%。

5.1994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约4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现价),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加不多;其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约160亿元,实际增长约8%,但其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比重继续下降,仅为2.5%。当年农行和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和农副产品收购贷款(年末余额或结转数)分别为2500亿元和3225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8.4%和30%。

6.1994年农业总产值13700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5%以上(可比价,下同);其中:种植业增长2.8%,林业增长6.2%,牧业增长9.7%,渔业增长12.5%。在主要农畜产品中,粮食因灾较上年减产1200万吨,减少2.5%,当年总产量为44450万吨;棉花产量扭转连续两年减产的局面,总产425万吨,比上年增50万吨,增长14%;油料总产量1984万吨,增180万吨,增长10.0%;肉类总产量突破4000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其中猪肉产量3000多万吨,增长10%以上,牛羊禽肉产量1000多万吨,增长18%;糖料产量7339万吨,减少286万吨,下降3.8%,跌至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红黄麻、烤烟分别比上年减产10%和30%以上。

7.总的来说,1994年农业产出结构的调整幅度仍较大,全年生产总水平属于增长较快的年份。其主要特征如下:(1)粮食播种面积继续大幅度减少,粮食生产地区间的差异拉大;(2)棉、油增长较快,供需矛盾有所缓解;下年油料供给将由紧转松,但棉花产需仍有一定缺口;(3)畜牧业超常增长,草畜生产发展尤为迅速;(4)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调整,种植业比重继续下降,畜牧业比重持续上升。

8.通观1994年农业经济运行的全局,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长期性生产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脆弱,致使自然灾害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2)国家宏观调控乏力,一部分地区的农产品收购、调拨困难突出;(3)不同地区间的农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对本世纪末农村小康目标的实现构成一定威胁;(4)流通渠道明显阻滞,加剧了粮食供给的紧张程度;(5)农民负担有反弹迹象,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猛,使农民难以承受。

农村非农产业

9.1994年农村非农产业从业人数达到12780万人,比上年新增720万人,增长6%左右。其中:农村工业从业人数达到7540万人,比上年增加280万人,增长3.9%;农村建、运、商三业从业人数达到5240万人,增加440万人,增长9.2%,明显高于农村工业。

10.1994年农行、信用社对乡镇企业(含村以下,下同)的贷款年底余额3200亿元,比上年增加800亿元,增长33%;其中:乡镇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年末余额2700亿元,比上年增加600亿元。同年,农村非农产业固定资产原值约为750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1000亿元,增长15%,增速低于上年,处于近年来的较低水平(以上均以现价计算)。

11.1994年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达到39000亿元,比上年增长35%(若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约为13%)。其中:农村工业总产值达30900亿元,比上年增长40%;农村建、运、商三业总产值81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明显低于农村工业。农村非农产业经营销售收入达到35000亿元,比上年增长33%,与产值增长速度大体相当。(本段中所有的绝对数均以现价计算,增长率若未做特别说明,也以现价计算。)

12.1994年农村非农产业净产值约为10600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工资支出3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30%;企业纯利润2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上交国家税收1377亿元,比上年增长30%;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3300亿元,比上年增长40%。

13.1994年农村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在48%左右,比上年提高了约6个百分点。

14.1994年农村非农产业的增长速度比上年有所回落;从总体上看,其有如下几个特征:(1)农村非农企业积极发展新技术和中高档产品,技术进步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45%提高到本年的50%;(2)农村非农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当年产值超亿元的农村非农企业已有500多家,销售额超亿元的企业达400余家;(3)农村非农产业出口倾向明显加强,现已取得进出口经营权的农村非农企业已超过200家,仅1994年就新增60多家,到境外办企业的有400多家;(4)东、西合作受到重视,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

15.在1994年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以下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1)农村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村工业吸收就业的能力仍在下降,比上年明显降低;(2)农村非农产业发展资金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流动资金严重不足;(3)增本减利因素增加,由于税负增加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农村非农产业的企业纯利润增速比上年明显下降,估计降幅在30个百分点左右;(4)农村非农产业的经济效益不够理想,全年亏损面为17.4%,比上年增加6至7个百分点;(5)从产品结构看,农村非农企业的产品合格率和优质品率相对较低,初级加工产品和中间产品比重较大,最终产品和中高档产品比重较低。

农村的产业结构与区域结构

16.1994年农村产业结构的状况如下(以总产值为口径):农业所占比重约为20%,(以现价计算,下同)比上年降低近7个百分点,农村工业所占比重约为62%,比上年提高5个多百分点;农村建、运、商饮三业所占比重约18%,比上年提高1个多百分点。

17.1994年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约为73%,比上年降低2.6个百分点;农村工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约为16.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农村建、运、商饮三业劳动力所占比重约为10.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18.1994年农村各产业的产值比重与就业比重之间的偏差(绝对值)总和为107.2,比上年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扣去正常偏差43.6个百分点后,同年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非正常偏离度为62.4,比上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

19.1994年中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问题是:(1)农产品品种结构不能适应市场上的需要,粮、肉在总量上能满足需求,但其品种结构不适应市场变化,棉、油、糖的供给在总量则显不足;(2)整个农村产业结构的畸变程度仍在加大,整体的结构素质继续下降。

20.在1994年农业结构的调整中,东部地区粮食面积减少较多,但其棉花、油料面积增幅较大;中、西部地区粮食面积减幅较少,油料、棉花面积的增幅亦较少。就农业整体状况看,当年各区域均有一定增长,但东部地区增长幅度较大(7.2%),西部地区增幅较少(约2.1%)。

21.1994年各区域非农产业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中、西部地区增长加速,其增速快于东部地区;从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增速方面看,中、西部地区高出东部地区10个百分点以上,在当年新增的乡镇企业总产值中,中、西部所占比重上升。

22.1994年不同地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差距继续拉大;从农副产品涨价的角度看,东部地区得益多于中、西部地区,因为其农业增幅大于后者;从非农收入的角度看,东部地区得益也高于中、西部地区;从物价上涨水平看,中、西部地区普遍高于东部地区;因此,1994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中、西部地区的差幅将进一步扩大。

收入、市场、投资与政策

23.199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约1220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与上年的3.2%相比,有一定幅度提高;与同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的实际增长7%相比,增幅差距有所缩小。

24.1994年城乡居民的收入之比为2.63(以农村为1),成为1978年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消费水平的差距高达3.4(以农村为1),成为1952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比1959年的3.17还要高出7.3%,这是一个危险的征兆,应引起高度的关注。它说明农民的相对生活水平已跌入历史性的低谷。

25.1994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7000亿元,实际增长5%左右;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额达1700亿元,实际增长2%左右。全年城乡消费品市场增幅分别为33%和28%,增幅差距由上年的11.7个百分点缩小为5个百分点。

26.1994年农村市场变化的主要特点是:(1)农村消费品市场扩容较快,销售逐季加速;(2)城乡市场不平衡的状况有所改观;(3)农民生产投入增加,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稳步回升;(4)农村集市贸易持续兴旺,农民的市场销售增势甚盛,份额扩大;(5)农村市场价格水平上涨过快,增幅已超过城市;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甚猛,增幅为建国以来之最;(6)在不同地区之间,农村市场销售增长的不平衡状况加剧,东部地区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

27.1994年农村经济的资金投入总量约为5142亿元,其中用于农业的资金约1340亿元。在这5142亿元中,国家财政和银行的投入约1642亿元(其中用于农业的约为870亿元),农村集体投入的资金约为2100亿元(其中用于农业的约为250亿元),农民个人投入的资金约为1400亿元(其中用于农业的约为220亿元)。在农村投资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农村投资总量增长缓慢,短缺程度增强;(2)投资结构严重失衡,农业长期投资明显不足。

28.1994年国家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这对于增加农民的名义收入起到了较大的作用;就一般的估计而言,在同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全部增加额中,约有50%以上来自于收购价格的提高。然而,由于市场管理混乱,致使国家限价政策难以执行,购销差价大得离谱,以及主渠道的作用未能很好发挥,一些基层粮店不仅不去平抑物价,反而推波助澜;再加上贯彻粮食调价政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都在客观上助长粮价上涨。

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

29.1994年农村资金通过财政、金融渠道净流出的数额超过千亿元;其中:通过财政渠道净流出975亿元,通过金融渠道净流出368亿元。

30.在1994年,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务工经商的人数约为4140万人,其全年货币总收入为1511亿元,在城镇及路途上的各项开支为679亿元,带回或寄回农村的货币收入约为832亿元。

31.1994年农村商品(不包含劳务)流入城市的总额约为31700亿元(总产值口径,下同);城市商品流入农村(不包含农民工在城镇的消费)的总额约为31170亿元。

32.从城乡贸易(商品与劳务)的角度看,1994年农村部门的净盈余约为1362亿元;同年城乡贸易总额为65060亿元,其中农村向城市的“出口”总额为33211亿元,农村从城市“进口”的总额为31849亿元。1994年城乡贸易总额占当年全国社会总产值的比重为61%,与上年基本持平。

33.在1994年全国GDP总值(以现价计算,下同)中,农村GDP所占比重为53.1 %(上年为50.5%),其中:第一产业(全部归入农村部门)所占比重为18.1%,农村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22.9%,农村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12.1%;城市GDP所占比重为46.9%,其中:城市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26.9%,城市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0%。(在1978年的全国GDP总额中,农村占34.2%,城市占65.8%。)

34.在1994年全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农村经济部门的增长快于城市部门。该年全国GDP的实际增长率为11.8%,在这11.8个百分点中,来自于农村部门增长所做的贡献约有8.86个百分点(份额为75.1%),来自于城市经济部门的约有2.94个百分点(份额为24.9%)。

35.1994年中国经济的结构素质处于近几年的最低水平,其产业结构的非正常偏离度仍比上年略有增加;同年中国城市化过程的滞后程度继续上升。从城乡两部门的比较看,使1994年全国产业结构的非正常偏离度加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和农村工业的产值比重及其就业比重之间的扭曲加剧;而这与城市化过程长期滞后密切相关。

1995年农村经济的预测

36.1995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有两种基本的可能格局:其一,GDP增长率在10.5%(以可比价为据,下同)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不超过13%,则进出口贸易大体平衡,零售物价增长率在14%左右(格局一);其二,GDP增长率在9.5%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不超过10%,则全年进出贸易大体平衡或略有盈余,零售物价上涨率在10%左右(格局二)。

37.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在平年时为4.5%,欠年时为3%,丰年时为6.5%(均为可比价);种植业总产值增长率为3—4.5%(以可比价计算);粮食总产量在平年时可比上年增加80—100亿公斤;在欠年时将与上年基本持平,在丰年时将比上年增加150亿公斤左右。

38.乡镇企业总产值增长率在上述宏观格局一时,可达30%左右(以可比价计算,下同),在宏观格局二时,约在20—25%;农村社会总产值增长率在格局一时可达20%左右,在格局二时约在15—20%之间。

39.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长率约在3—4%左右。

40.1995年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1)粮、棉的年成状况仍然欠佳,尤以棉花为甚,这对实现1995年年初的既定目标有不利影响;(2)由于1995年宏观经济环境趋紧,对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较为明显,从而使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困难;(3)199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长仍在5%以下,与小康目标所要求的年均实际增长5.2%以上的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41.1995年应采取的一些措施为:(1)加强粮、棉等主要作物的田间管理,减弱不良气候和病虫害的不利影响;(2)整顿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的市场秩序;(3)提高紧缺农用物资的供给能力,加强其技术改造和资金投入;(4)对产品适销对路、效益良好的乡镇企业,应在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实行倾斜,力戒“一刀切”的作法;(5)切实抓好增加农业投入的落实工作,确保适时、足额、重点突出,并使之真正到生产者手中。

42.从长期看,由于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比较利益不足的格局很难在短期内加以根本改变,致使仅靠扩大农产品供给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努力难有显效,这反过来又影响到扩大农产品供给的努力;另一方面,通过农村非农产业扩大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来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又受到该产业吸收就业能力明显下降的制约,并导致了成千上万的农民跨区域、跨城乡的大规模流动就业。

43.要解决以上问题,除了要采取加快城市化步伐、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等长期措施外,还应着手开展以下工作:在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的过程中,为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和农民农业收入增加的长期协调发展,应以国家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农田水利和大型水利工程、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投入)的方式,提高农业产出的单产水平,降低农户所承担的生产成本份额;并引导和鼓励农民合作组织进入农产品流通、加工领域,降低其流通成本。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司,农村经济年度分析课题组.1994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兼析1995年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司,农村经济年度分析课题组.1994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兼析1995年发展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司和农村经济年度分析课题组(1995).1994年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兼析1995年发展趋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