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日本现代主义的比较文学研究

ISBN:7-5004-2160-5

出版日期:1997-01

页数:348

字数:267.0千字

点击量:12708次

定价:21.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日中文学研究交流的诗和真实

千叶宣一

40年来,为了客观地了解作为世界文学一环的日本文学究竟有没有其民族特质和国际的普遍性,我一直很重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所谓比较文学,简单地说它是一门运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分析国际间的文学关系的史的动态,并探讨其意义和价值的科学。从广义上说,它还包含文学现象的对比研究。例如,为了客观地了解日本文学传统和民族特质,有必要分析在日本文学史的形成过程中,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这种借鉴关系。

事实上,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新客观主义、行动主义等文艺思潮,使日本近、现代文学史呈现出缤纷的五彩,其发起国都是欧洲国家。因此,作为国际的潮流在日本的展开,如果不严密分析彼此的影响关系,那么就无法考证日本文学传统和民族性格的本来的形态,结果,日本文学势必将以伪造而告终。

1997年初夏,我在日本比较文学会全国大会上,作了题为《关于30年代上海现代主义的国际性——日、中、欧洲的文学环流》的演讲。《现代》这部文艺杂志,作为中国、欧美、日本的文学环流的舞台,引人注目,并且生动地证明了现代主义超越国界成立了文学共和国这个事实。在欧美的现代主义研究中,对作为现代主义的国际性潮流的一环而展开活动的中国和日本的现代主义缺乏考察。这样的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可以说是现代主义文学史的伪造,是学问上的犯罪(?)的行为。

本书是对以欧美为中心的现代主义研究的挑战书,它旨在恢复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的完整性和日本现代主义的历史面貌。它已经引起了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唐纳德·金博士在内的欧美和韩国的研究者的反响。

我的研究题目,大致上有:①现代主义的比较文学研究;②日本文学在史的形成过程中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江户时代以前是中国文学,明治时代以后是欧洲文学);③日本文学在外国的命运(称为文学性日本主义)。但是,近年来我为什么又着手研究日中文学交流史呢?

1987年秋,我接受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课程的塞尔科西普利斯君到我的研究室来进修,指导他撰写博士论文《日本作家论侵华战争》。然而,我虽然研究了《改造》、《中央公论》和《朝日新闻》等战前和战争期间的刊物,分析了逐渐向军国主义倾斜的昭和时代的社会情况,却从未走访过当年的战场杭州湾、徐州、南京和上海,只凭文献资料来研究考察中国大陆的气候风土和社会结构,我总被一种不安和空虚感袭击。1989年,我作为客座教授赴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在北京图书馆出乎意外地看到了拙著《现代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现代主义的史的动态》,我祝福了自己的处女论文集在异国的命运。载于《日本百科全书》(小学馆)的《海外的日本文学》,由于资料不足,没能介绍中国的日本文学的翻译与研究情况,我在北京逗留期间着手准备,首先造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受到欢迎并举行了研讨会,讨论有关日本文学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接着又在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的学术报告会上,作了题为《海外日本文学研究现状》的讲演。我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自由地就日中的战争文学、国防文学进行共同研究。经友人的介绍,我有机会在解放军艺术学院作了题为《日本的先锋文学与战争文学》的讲演。听众提出了许多问题,诸如:为什么川端康成的《雪国》、《古都》、《千只鹤》会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文学奖的遴选标准是不是奖给“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作品”?三岛由纪夫自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欧美是如何评价三岛文学的呢?等等。这些提问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回国后,我又受到邀请,参加了在杭州大学举办的日本俳句和歌研究会成立大会,并发表《日本的短诗形文学的国际评价》。在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的纪念七七事变53周年学术报告会上,我作了《中日战争与昭和文学》的讲演,其内容作为卷头论文发表在《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刊》1990年第3期上。此后,我每年都访问中国,在“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上发表了《进化论对日本现代的影响》(收于《东方文化与现代化》,1992年,时事出版社版)。平成天皇访华之前,在北京举办了关于《中日友好使者》的研讨会,会上我发表了《论茅盾》的论文。在该论考的基础上,我又加深构思,发表了《茅盾在日本的评价——为纪念茅盾诞辰100周年而作》(收于《中日关系史研究》1996年第4期)。另外《日本战后名诗百家集》(海峡出版社版)也译载了拙稿《战后诗与战后诗研究》。《世界文学》和《译林》杂志也分别刊载过我的诗歌作品,这也是令人感到高兴的。

获国际交流基金的赞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渭渠、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唐纳德·金和我共同主编的《三岛由纪夫研究》(开明出版社1996年版),作为最初的、真正的中、日、美共同研究日本文学的纪念碑,引人注目。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许先生,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的特别研究员来进修,在我的研究室里研究有关“战后文学之美、思想与方法”的课题,我们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共同讨论,这也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现在,在日本文化空间里,小说所占据的中心位置逐渐崩溃,其社会机能日渐衰退。结构主义、俄罗斯形式主义、都市论、符号论、身体论、受容理论、解构论、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批评、原文生成论和小说理论,犹如夏夜的焰火是多彩的。但是,从小说的生命力的本质解析来看,是遥远的周边思考,只不过是同义反复的理论游戏而已,很多是空虚而没有结果的理论。受“纯文学”和“先锋小说”等观念的鬼魂所束缚的小说作品,整个掉进独我论的哲学、文学批评、干枯了的应用社会学和实验心理学的报告中。阅读小说没有给人以自律性的快乐,不能满足读者灵魂的如饥似渴的小说当然被读者抛弃,存在于社会的理由也不充分了,从而陷入了危机。

在这样世纪末的文学状况下,我与《日本现代文学思潮史》的作者叶渭渠、唐月梅等先生一起,以实证主义为基调,分析日本、中国和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的三极环流的史的动态,照射出20世纪文学共和国的荣光以及悲剧的诸相,并燃烧起新的决心。

本书由叶渭渠先生策划并主编,组织了敬爱的中国的学术盟友,倾注心血翻译出来,我对他们的这份深厚情谊,谨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日)千叶宣一.日本现代主义的比较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日)千叶宣一.日本现代主义的比较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日)千叶宣一(1997).日本现代主义的比较文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