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

ISBN:7-5004-1839-6

出版日期:1996-01

页数:775

字数:596.0千字

点击量:8377次

定价:3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展开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项历史性的基础研究,它离现代产业技术很远,也离商品市场很远,根本不可能带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或经济效益。但是,它会把您带到一个陌生的、奇异的,然而并非虚构而属真实的时代和世界。只要您对人类文化有兴趣、只要您对哲学和思维学有兴趣、只要您对任何一门人文科学有兴趣,那么,无论您赞成不赞成作者的观点,您都会从中有所收益。当然,这是一种思想上、理智上和精神上的收益。

中国人常说,树有根、水有源。人类思维和人类文化也有它的历史源头,这就是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人类的道德规范、宗教信仰、艺术创造这些文化现象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人类的科学知识和哲学思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人类怎样创造了语言符号系统,人类怎样成为自觉的主体,人类怎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所有这些问题,只有首先弄清了人类文化的源头,进而弄清了人类思维的源头,才可能有一个清晰的、确定的答案。但是,这个源头实在太长了。人类的文明史不过四千年、五千年、六千年。无论如何夸大,绝不会超过一万年。而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的历史竟然长达三百多万年。所以,本书特别题名为“漫长的历史源头”,我想大家不会见怪的。

西方学者研究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时,有人常把“原始的”当作一个相对概念。凡是在他们看来那些“低等的”、“落后的”、“野蛮的”民族,都是“原始的”。甚至凡是他们以外的一切民族,都被认为是“原始的”。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理论上的粗疏与混乱,更有一种固执的、狭隘的民族偏见在作怪。本书把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严格限定为原始人的思维与原始人的文化,或人类在原始时代的思维与在原始时代的文化。所谓人类的原始时代,就是由考古学所确定的人类制造和使用石器的时代,包括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也可以由社会学限定在私有制和国家产生之前的公社时代,包括没有婚姻规范的血缘家族公社时代,和具有婚姻规范的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时代。这两者是一致的。至于我们说的原始人,就是人类学所确定的包括早期猿人和晚期猿人的“直立人”、早期智人、以及使用石器而属于氏族社会的晚期智人。在人类学的概念中,晚期智人也包括文明人或现代人。由于本书经常要把原始人的思维与文化同文明人的思维与文化进行比较,所以我们对晚期智人做了上述的限定。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历史上都曾经历过以石器工具和氏族社会为特征的原始时代,现代西方那些发达国家并不例外。目前世界上还有极少量的人群部落尚停留在那个原始时代,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人类祖先都是从那种原始状态、而且实际还要落后得多的原始状态下走过来的。这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每个具有科学教养的文明人或现代人,都不必为此而感到羞愧。这正象每个成年人,都不必为他们开始是婴儿、幼儿而感到羞愧一样。

我们非常尊重西方学者先前在这一领域所做的大量工作,以及他们业已取得的许多成就。但是,本书不是介绍西方某个学者或学派的工作,也不是对他们的理论、观点做注解。而是站在一个中国人的立场上,用一个中国人的特殊眼光,来阐述一个中国人的特殊看法。不是个别问题上,而是一系列重大问题及整体上的特殊看法。我不敢说我能代表中国人,但我完全可以代表我自己。我觉得,一个中国人不仅可以和中国人进行对话,也可以和西方人进行对话。

本书共分四编,我想简略地谈谈我的意图和看法:

第一编是根据原始文化所提供的材料,考察原始思维的发生、发展和基本特征。读者将会发现,我们的重点始终放在原始思维上。究竟什么是思维或思维是什么,目前在哲学、心理学和其他有关学科中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各家各派的理解有时分歧很大。我们企图在反映论和实践论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系统科学的“内反馈”这一概念,从人类大脑的内反馈,来把握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和活动机制,并进而由此综合诸家学说中的合理因素。在我们看来,高等动物到底有没有思维的萌芽,不能抽象地讨论,而应该看它们的大脑活动有没有内反馈的萌芽。人类原始思维的发生,实际也就是人类大脑内反馈的发生及其稳定和经常化。在原始思维的发展中,同样可以看到内反馈的信息载体或思维符号的变化,以及内反馈和外反馈的关系的变化。我们认为,原始思维既然是一个经历三百多万年的历史过程,再也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笼统地去看待了。当然,具体地划分它的发展阶段和区分它的发展水平,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但这项工作迟早总得有人来开始。本书不自量力,已经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请读者看看,我们所坚持的原则、我们所运用的方法、我们所援引的材料以及我们所做出的概括,是否有根有据、是否言之成理。关于原始思维如何把握对象,通常只提到模拟、象征和借喻。本书认为它的基本形式是意象,尤其是类化意象,而具体方式则十分复杂和多样。对于意象本身,至今似乎还未见到有人做过认真的分类。请读者特别注意我们对实象、灵象和情象的划分。由于原始思维以意象作为基本要素和形式,其具体操作的一切方法都是意象性的。为了说明这一点,本书引用了大量的实证材料,读者对原始人的意象运作会进一步有具体的了解。说到原始思维有没有逻辑结构,我们认为,无论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是不恰当的。实事求是应该说,既没有清晰的、明确的逻辑结构,同时又有一种模糊的、潜在的逻辑结构。正是由于这种矛盾性的特征,原始思维最后才有可能走向逻辑化。原始人为什么常常“用人格化的方法同化自然力”,在原始人的精神中为什么存在着一种强烈的“人格化的欲望”,他们为什么相信“马那”、“灵魂”的普遍存在,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种“自我体验的模式”,在他们头脑中自发地、不自觉地、又非常突出地发挥着作用。

第二编是第一编的继续,旨在具体考察活动与动作、社会交往、语言系统、潜意识等因素在原始思维中的作用。皮亚杰曾强调活动与动作在儿童思维中的作用,我们认为这同样适用于原始思维,但要具体区分生产性活动与动作、象征性活动与动作、符号性活动与动作三者的历史变化和不同作用。社会交往不但会形成一种社会性的“思维场”,而且会产生一个社会性的“思想库”(具体表现为“意象库”)。至于原始人的思维符号,正是以交往手段为基础,并随着交往手段的变化而变化。符号学今天在西方已经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遗憾的是,它几乎完全脱离社会交往,并只关注符号的形式功能。根据我们对原始思维的研究,这里迫切需要注入一种社会的和历史的观念。语言系统从属于思维系统,反过来,它又通过词汇和语法而制约着思维活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些哲学家,再不能把语言仅仅限定为音节语言了。手势语言在原始思维中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的历史事实。手势语言和音节语言一样有词汇、有语法,因而同样是一种语言系统。这两种系统在历史上“同源”,然其行程却“不同步”。手势语言曾一度大大超过音节语言,而正是手势语言的“指物”、“指事”的功能,从外面给人类的音节信号注入了思想的意义。我们认为,长期纠缠不清的音节词汇的起源问题,在这里已经找到了一把钥匙。关于潜意识在原始思维中的特殊作用,人们现在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实际上,由于原始人的自觉意识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其潜意识的作用要比文明人突出得多、强烈得多。原始人极其特异的想象力,他们对神灵的虔诚信仰,以及他们的直感直觉,都与潜意识的活动机制和心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至于客体观念和主体观念,则又回到了原始思维的整体特征。原始人的客体观念和主体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化和发展,但两者仍然常常纠缠不清而表现出幼稚性。近年来,中国哲学界曾讨论过人的主体性和主体观念。在我们看来,人的主体性同样不是一种抽象的、不变的特征,而是一种具体的历史的特征。这里特别应该注意区分自在主体与自觉主体、集群主体与个人主体,及其历史演变的过程。

第三编则转换了一个视角,从原始思维的特征、机制及其历史变化,再回头来看原始时代和原始人的各种文化现象。关于原始道德、宗教、艺术的分类描述,现在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材料。但是,从现象上的“如何”进到思维上的“为何”,目前人们所做的工作还很少。在我们看来,如果不上升到“为何”,就不能真正理解“如何”。例如,在道德问题上,原始人不可能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规范意识,而规范意识就涉及到意象肯定、否定的能力,意象类化、整合的能力,以及意象推演的能力。原始人为什么总是通过善神、恶神或英雄、魔鬼的形象来表达他们的善恶观念?因为他们尚不能对善恶做出抽象的规定,而只能用具体的、多少类化了的意象来把握。在宗教问题上,如果说最初的神灵观念是“马那”之类的话,那么最初的神灵就应该是一种形象模糊的“混沌神”,而非所谓“瞬间神”。西方一些学者所谓“瞬间神”,其实质仍属于“个体神”,而所谓“专职神”则属于“类化神”。“个体神”由“混沌神”分化而来,“类化神”由“个体神”演变而来。还有不同类型的“组合神”,则由“个体神”的意象或“类化神”的意象拼接而成。关于图腾崇拜的原因,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要是我们从原始思维去考察,那么,一切图腾动物或植物,都不过是表示氏族血缘的一种灵象。图腾崇拜实质是血缘崇拜。当群体血缘尚不能用概念来把握时,原始思维便不能不“远取诸物”,用一种具体的物象来表示,由此图腾形象也就成了祖先的偶像。图腾的标识功能正来自图腾形象与氏族血缘的历史联系,以及图腾形象彼此之间的排他性。至于原始艺术中的反映与“投射”、具体与“抽象”,直接就是思维问题。对此不从思维角度去分析,将永远弄不清楚。说到“科学的萌芽”,当然首先以原始人从实践生活获得的“实象”及其经验性智能为基础。但我们认为,在原始神话和宗教巫术当中的有关“情象”和“灵象”,也以特殊的方式包含着若干“科学的萌芽”。我们对“哲学的萌芽”问题有些偏爱,这一章的分量特别大。因为现在的一些哲学史的著作,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实在太贫乏了。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们想把这部分独立出来,专门作为一个小册子。那样的话,就可以大量引用一些具体材料,并可以在理论上充分展开。

第四编是讨论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后的“余论”。我们想要强调的是,原始思维之走向逻辑化,有其内在的根据和历史的必然性;但从原始思维中所产生的,不限于逻辑思维,而是文明人的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原始思维作为一种历史形态已经不存在了,然仍能看到它的某些残余和影响,这就是文明时代所谓“野性的思维”。

本书既对原始思维做了纵向和横向的考察,又从原始思维分析了原始人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自然涉及的问题很多、学科很多,而且往往是一些学科中的难点和焦点。因此,尽管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仍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我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水平有很大的局限性,那些难点、焦点问题不是轻而易举地就可以解决的。但是,目标既然已经明确,任何严肃地、认真地尝试和探索,包括成功和失误在内,都是有价值的。我衷心希望本书能作为一个讨论的对象,我愿意诚恳地与各方面的专家和读者对话,我不会拒绝任何人的批评。如果它能有助于深化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的研究,我将会感到心慰。

还有几个具体问题需要说明。一是本书插图较多,可能给排印工作增加了困难。但这属内容所必要,可以为我们的讨论提供一些具体的、直观的材料。而原始人的有些绘画和图画符号还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我想读者和我一样会很喜欢的。这些插图大多是从有关著作中直接采选来的,有些则是由我制作或拼接而成的。拼接有时难免比例不统一、不协调,这种插图请只作为一种示意图来参考吧。二是本书引用的译文材料较多,译名不统一常使人很伤脑筋。同一人名、族名既然同见于一书之中,我不得不选择一种译法把它们统一起来,这样和某些译著的译名就可能有出入。为了慎重起见,我尽可能用括号加注原文,请读者注意。另外,书后只附了一个参考书目,按理还应再编一个人名索引和词语索引。由于全书篇幅已经够大和一些技术上的困难,目前只好暂缺,俟以后修订时再补充。

1995年4月于天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文英.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刘文英.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刘文英(1996).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