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方志新论选

ISBN:7-5004-1858-2

出版日期:1995-01

页数:449

字数:359.0千字

点击量:7427次

定价:2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常州市市长 市地方志编委会主任

(1993年9月21日)

《常州市志》评审会在省地方志编委会的组织和指导下,今天正式开幕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共常州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和市地方志编委会,向到会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兄弟市的修志同行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大家在百忙中挤出时间认真审阅志稿,为提高《常州市志》的质量而不辞辛劳!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常州从南宋淳熙年间编纂《毗陵志》起,到清光绪五年编成《武进·阳湖县志》止,已问世的志书达29种之多;加上未成志出版的手稿、专志及乡村志,不下30种;常州还涌现一批在全国颇负盛名的方志学家,如洪亮吉、李兆洛、孙星衍、谢应芳等,故被誉为“方志之乡”。清光绪五年以后到本世纪80年代初,由于种种原因,已有100余年未编过地方志了,而且常州历史上只编过郡志、府志和县志,从未编过市志。为了继承和发扬修志传统,按照新的观点、新的材料、新的方法和体例,编修社会主义的新方志,以发挥“资治、存史、教化”的功能,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1981年10月,市委、市政府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决定编修《常州市志》,并明确“层层发动,三级修志,由下而上,逐级完成”的修志路子。在编纂过程中,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并逐步形成市委领导、政府主持的领导格局。最早由市委副书记颜诚同志担任市志编委会主任。1989年之后,由于市政府领导成员不断变动,先后由曹锦成、杨晓堂同志担任主任委员,去年起由我接任,主持此项工作。先后具体分管的有吴文英、蒋溢涛、陈三林同志,他们都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颜诚同志尽管年事已高,但仍担任编委会顾问,实实在在地关心着市志的编纂。市委书记陈玉英、原市长陈鸿昌都很重视关心这项工作,多次在全市修志工作会议上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以及许多长期在常州担任市、局级领导工作的老同志也都给予热情的支持和关心。由于市委、市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修志工作给予保证,并且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使地方志工作得以顺利开展。12年来,所有参编《常州市志》的专兼职工作人员,尤其是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全体同志,为了编修好常州市第一部社会主义新市志,以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受“艰苦、辛苦、清苦”所扰,默默无闻,长期笔耕。他们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奉献精神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

借此机会,我还要感谢和怀念修志界老前辈对我市修志事业的关怀和指导:中国地方史志协会理事、天津南开大学来新夏教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中国地方史志协会副会长董一博先生都曾亲自前来我市检查指导工作,并作学术报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孔令士同志也很关心我市修志工作,多次来信指导鼓励。省志编委会及其办公室的诸位领导更是不厌其烦,热情地给我们以具体指导和帮助。还有不少专家、教授、学者和省内外兄弟市的修志同行也给了我们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现在我们提请大家评审的这部500余万字的《常州市志》(送审稿),就是历届市地方志编委会组织发动的“三级修志”、“众手成志”的成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常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又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在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在全省以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也有过不少教训。我们编修的《常州市志》一定要努力提高质量,以求无愧于常州在全国的地位,无愧于“方志之乡”的美称。为此,我们曾在各个层次、各个系统组织过一系列志稿评审会,严把质量关。上月下旬,经市委、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和市地方志编委会全体委员集体讨论审查,原则通过,正式提交省级评审会评审。我们感到《常州市志》虽已完成总纂送审稿,但由于我们的水平不高,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对照上级的“千秋大业,质量第一”的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这次,省内外这么多的专家、学者聚会常州,对《常州市志》进行评审,给我们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我们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一定虚心求教,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努力消化吸收,并进行综合性的、深层次的研究,以更高更严的要求制定修改方案,然后集中力量,争取化半年左右时间把它修改好,为今后验收、批准出版打下扎实的基础。

同志们:现在我市人民正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南巡谈话精神的鼓舞下,结合常州实际,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团结实干,开拓争先,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为完成和超额完成今年的各项任务而奋斗。我们地方志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地方志事业搞好,更好地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次评审会,对我市地方志事业中的主体工程《常州市志》的最终定稿出版,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推动和促进。希望我市地方志工作者,借这次会议的东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早日拿出一部能充分发挥“存史、资治、育人”功能,成为传世佳作的社会主义新市志来。趁此机会,我还想顺便说一下,地方志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一部分,永远也不会完结,还有许多事情正等待方志工作者去做,如编纂年鉴,整理旧志,编撰专题史料,开展宣传利用,进行理论研究等。实践已证明,从1991年起逐年编纂出版的《常州年鉴》,已经受到社会各方人士的欢迎。总之,在方志事业方面需要我们探索和耕耘的课题很多,在这方面,省内兄弟市的修志同行已有许多成功经验,我们要好好向他们学习。我们希望在今后的地方志工作中,能继续得到上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兄弟城市修志同行的关心、指导和帮助。

由于常州接待条件较差,安排上如有不周之处,希望大家及时提出,我们尽力改进。同时也欢迎大家在常州开会期间顺便走一走,看一看,对我市各方面工作多提宝贵意见。

最后,预祝评审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常州市地方志协会.方志新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常州市地方志协会.方志新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常州市地方志协会(1995).方志新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