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ISBN:7-5004-1881-7

出版日期:1996-01

页数:428

字数:320.0千字

点击量:9556次

定价:22.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张芝联

1993年9月中旬,我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戴逸教授联合发起并主持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整整200年前,即1793年9月中旬,清朝乾隆皇帝在承德接见了英国首遣使节马戛尔尼勋爵,从此翻开了中英关系新的一页。

召开这次会议并非偶然。1987—1988年间戴逸教授邀我参加他的博士研究生朱雍同志的毕业论文答辩会,论文的题目是18世纪中英关系。我虽不研究清史,但对中英关系一直感兴趣,因此欣然接受,从中学到了不少知识和理论。与此同时,法兰西研究院院士阿兰·佩雷菲特先生从80年代起也在研究马戛尔尼使华这段历史,并搜集了不少外文史料。他与我相识多年,要求我提供有关这段历史档案资料,并介绍一位中国同行和他切磋琢磨。我就把朱雍博士介绍给他。恰好这时第一历史档案馆对外开放,他便获得了关于马戛尔尼访华的第一手资料的复制件。1989年,同时出版了朱雍的《不愿打开的大门》和佩雷菲特的《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都是研究中英关系的。在这之前一年,台湾学者刘家驹也发表了两篇关于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的礼仪问题的论文。

从这时起,我便开始考虑组织一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以交流对这个有争议的历史问题的研究成果。这个建议得到了人民大学校长李文海教授、特别是戴逸教授和承德市的支持。1992年初在访问香港时,我同全国政协委员、港事顾问董建华先生谈及此事,他欣然同意资助这次会议的召开。

这样,在多方支持下,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终于在200年前英使觐见乾隆的同月、同日、同一地点——承德揭幕了。有中、英、法、德、美等国6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在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大厅里进行,气氛融洽,与会者畅所欲言,热烈争鸣。会议议题广泛,在这部论文集中基本上得到了反映。除论文外,会内的交锋和会外的交流更是丰富多彩,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会议还安排了参观承德外八庙、东陵、避暑山庄等名胜古迹,这要归功于承德市、承德文物园林局的负责同志和清史研究所所长成崇德教授及其他同志的精心组织。

这部论文集之得以出版,首先要感谢香港董建华、梁敏行和英国鹰星保险公司顾问尼古拉·麦克伦(吴福司)先生的支持,也要感谢英国FCO、B.A.T China和Eagle Star Holdings PLC等机构的资助。清史研究所高翔博士和世界历史研究所张顺洪博士担任了繁重的统稿工作。论文提要由人民大学白洁、李海鸿同志负责部分编译,由张顺洪博士审定。最后还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王浩同志,他大力协助本书的编排和出版工作。疏漏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北京大学朗润园1996年5月10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芝联.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张芝联.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张芝联(1996).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