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

ISBN:7-5004-2015-3

出版日期:1996-01

页数:195

字数:130.0千字

丛书名:《科学观念丛书》

点击量:8578次

定价: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在现时代,技术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决定性的力量,或者如海德格尔所说,已成为现代人的历史命运。今天,我们需要借助于复杂的技术系统来满足我们的各种需求:食物、住所、服饰、安全、通信、交通、健康娱乐和学习。我们的社会与政治实践可以通过电子媒介(电视、广播)来进行。我们甚至有了控制机器的机器——计算机,而人工智能的开发也正处在紧锣密鼓之中。与此同时,随着生命工程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学会创造生命本身,因而有可能超越那些长久以来强加在人类身上的进化过程与心智限制。

然而,也就是在这种技术一路高歌凯进,诱导人类构筑起一个完全属人世界——人类理想的乌托邦的时候,对技术的批判也一直不曾停止过。甚至技术越发展,对技术的批判与责难也愈强烈,这就像一株长在技术大树上的藤蔓,大树长得越大,藤蔓就爬得越高。从亚里士多德对工匠技艺的蔑视,到卢梭视新生的机器文明为恶魔,到60、70年代的反文化、反技术运动,再到今天的原子恐惧和生态主义、自然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对技术的指责与批判已蔚为大观。在以拥载科学技术为时髦的今天,也许会有很多人视这种指责与批判为一派胡言。诚然,在这种对技术的大规模批判中的确存在着很多激情的、义愤的、甚至是非理性的成分,但对技术的真正的、学理的批判一直作为主流而存在。——这种真正的、学理的批判关心的是技术与人的关系、人类前途与命运;技术本身固然是有意义的,如波兰哲学家柯塔宾斯基所指出的,它代表了人类行动效率的追求,但人的意义却并不能由技术来决定。而在这种作为主流的学理批判中,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军就是人文主义。

所谓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的、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希腊哲学非常重视人的尊严与地位。普拉泰哥那曾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曾呼吁:“人啊,认识你自己吧!”。亚里士多德曾把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所有这些都构成了西方人文主义的思想源泉。至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当时人文学科的滥觞,人文主义正式出现在西方历史的舞台之上。当时的人文主义者(教师、学者、艺术家)尽情歌颂人性、贬低神性、抬高人的地位。他们在反对愚昧、迷信与宗教的过程中发现了人,用人对抗神,宣称一切都是为了人,一切都是为了人的幸福。“我既为人,人所具有的一切我莫不具有。”这句曾被广为引用的一位罗马诗人名言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生动写照。

人文主义自14世纪起迄的文艺复兴时期兴起之后,一直经久不衰。在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有卢梭等人的浪漫主义的人文主义运动。而后,又有19世纪的非理性主义的的人文主义的兴起。进入本世纪,则有世纪之交兴起的释义学与存在主义思潮,还有30、40年代出现的法兰克福学派。尽管这些人文主义思潮的流派不同、观点各异,但却表达了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与理想,即肯定世俗人生的意义,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推崇人的价值与个性的解放;留意人的精神潜能;重视人的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主张运用人的知识来造福人生;建造一个人类幸福的理性王国——乌托邦。

然而,自近代以降,这种人文主义理想愈来愈受到技术发展的冲击。在文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面对人与自然这一永恒的主题时,不仅重视知识与理性,而且还通过提出个性解放的口号,反对宗教愚昧和封建等级制度等种种主张,解放了被压抑的人,激发了人空前的创造热情,使在中世纪被窒息的实验科学与自然科学从神学的教义中解放出来,为近代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尊定了重要的文化条件。不仅如此,当时人文主义所诱发的经济与政治变革也从社会需要与物质基础等社会条件上推动了技术的进步。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与人类对自然力的征服,人终于在自然界的面前站了起来,发现了自身的潜力,强化了人文主义以人为本、为万物之灵的观念,使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传播。

然而,文艺复兴时期技术发展与人文主义的这种早期的紧密关系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被打破了。虽然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对物质欲望和现世幸福的需要,但人类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技术社会中,大规模生产产生的是标准化产品,大众媒介产生的是一种单一的文化。个体性失去了,甚至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也被机械化与客观化了。不仅如此,技术导致合理和有效的科层制组织,效率需要分工、专业化、速度和输出的最大化。当它本身成为目的的时候,其所产生的一切负作用——人类的代价就被漠视了。人文主义者所构想的理性王国在实践上表现为技术王国。在这个王国里,技术以理性的名义支配着一切,所有的东西都是按照成本和利润原则、效率原则等运作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在技术的威权之下,人的自主性消失殆尽。而这一切,都有悖于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

此外,就技术与人文主义的具体关系而言,由于技术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分工与专业化等种种原因,使得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出现了严重的对立与分裂。两种文化的对立与分裂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损失。首先它使得人文学科相对萎缩了,甚至出现了人文学科以科学方法为圭臬的局面。其次,如斯诺所说,由于大多数人只归属于一种文化,因此很难就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作出公正的讨论并取得基本的共识。同时,由于大多数知识分子只了解一种文化,成了半个文盲,因而难免会对现代社会作出错误的解释,对未来作出错误的估计。

然而,尽管面对技术所带来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面对技术的无限制的扩张与虚无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仍然有很多人视技术为解放的力量、为人类的福祉和建立真正平等社会的凭藉,认为技术所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更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为技术的发展而辨护;但另一方面,则有不少人文主义学者挺身而出,依然留意人性的尊严和人的精神潜能,对技术所造的社会问题、文化断裂与人性戕害,对技术持一种激烈的批评态度。的确,生而为人,我们便不能仅仅从技术本身来看问题,而必须从自身出发,以一种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来审视技术。技术不仅是一种解放的力量,而且也是问题之源。只有从社会、文化和哲学等方面来探讨技术,层清技术与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并进而用人文来提升技术,才能使技术得到妥善的运用,为人类带来一个真正幸福的光明前途。因此,研究人文主义与技术的关系,并从人文主义的视界来观照和反思技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就是对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图景所做的一个初步研究。全书共分七章。第一章论述技术的伦理与政治问题的意含,——这正是人文主义所以热切地关注技术,并对技术多有指责的深层原因。第二章考察现代技术在其兴起与发展过程中与人文主义所具有的紧密关系。第三、四、五、六、七章考察当代一些著名的人文主义哲学家的技术批判理论。第八章试图在前几章的基础上,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出发,提供一些富有创见性的研究成果。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高亮华.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高亮华(1996).人文主义视野中的技术.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