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媒介·人·现代化

ISBN:7-5004-2201-6

出版日期:1997-01

页数:358

字数:280.0千字

点击量:9918次

定价:1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传播技术的发展相伴。语言、文字的发明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印刷机的发明刺激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从而普及了教育和知识,并最终导致了工业革命。目前,电子媒介发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引起全世界的密切注意。

我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社会变革,也同样伴随着传播媒介,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体系的巨大变化。近年来,作为社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大众传播媒介,其体制、技术、规模、结构和内容各个方面显示出了新的、可称之为革命性的变化。变化之巨使它成为社会变革中一个突出部,其社会功能的扩展和公众对其使用方式的变化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

传播学界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的关系问题,并就此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学派,至今在传播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上,学术界没有统一的意见。传播媒介对社会进步的功能和作用,几十年来出现了很多种不同的定义,大体上可以归纳为:(1)守望环境;(2)社会整合;(3)决策参与;(4)社会动员;(5)科学与教育;(6)娱乐与服务。6215419不管定义中有多少差异,研究一般是从两个方面进入的,一是媒介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包括媒介在一国社会结构中和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另一个是媒介对人的作用,包括短期态度与行为改变和长期的价值观念改变。本研究致力于后者,即媒介对人的作用的研究。

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刻。社会的剧烈变革引起了社会个体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等全面的变化。而社会变革又要求个体心理上的适应和态度、行为的支持。60—7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移植发达国家的管理方法、政府机构形式和教育制度等加速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但它们最终发现,尚未从传统观念中走出来的国民心理和精神构成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美国著名社会学教授哈伯逊在研究了75个国家的人力问题后说:“一个进步的国家首先要有进步的人民,除非他们发展他们的精神和人的潜力,就不能发展物质的、经济的、政治的或者文化的力量,所有未开发国家的基本问题,不是自然资源的贫乏,而是人力资源没有开发。”6215420另一美国社会学家勒奈也说:“个人心理的转变,是现代化的主原动力,在发展中国家,促进人民接受新的知识、新的技能、新的社会关系和新的思想观念,才是最重要的课题。”6215421现代化绝不是简单的经济发展问题,不是几个经济指标可以涵括和解释的,如果没有从心理、态度和行为上适应现代社会的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无法真正实现的。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初,党中央就提出了人的精神文明建设问题。1979年,叶剑英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他说:“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62154221984年,党的十二大正式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列入决议;此后,党中央多次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要求全党常抓不懈,一抓到底。邓小平同志很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两个文明一起抓。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也强调:“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是我们的基本方针。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6215423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其实质是国民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发展相适应,个人的心理、态度和行为具有现代化的特征,个人能够通过积极地参与社会国家事务和政治活动,顺应并有效地运用现代的技术、机构、组织原则、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推动社会现代化经济制度与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

个人素质的提高,个人对社会进步的适应过程是缓慢的。适应并能推动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人,是在多种社会条件和社会力量作用下形成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在有关人的现代化研究中被认为是影响个体现代化的重要因素。6215424丹尼尔·勒纳把个人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关系作为他划分传统、过渡和现代人之框架中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他认为,现代化的模式“展示了某些成分及后果的相关性,具有全球性。在任何地方,识字往往增加传播媒介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日益扩大又使更广泛的经济参与(每个人的收入)和政治参与(投票)携手并进,……这一同样的基本模式实际上在世界各洲所有搞现代化的社会中都在出现。”6215425梅尔文·德弗勒和雪伦·罗瑞认为:“现代化的过程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成长息息相关。它增加了人们使用传播媒介的机会,于是提高了识字率,进而影响了政治观念与参与。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依赖媒介的社会传播媒介提供有关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重要的信息,不仅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家庭、两性之间、生存价值等观念。”6215426

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对人的现代化的作用是有差异的。本研究的着眼点即在于,在我国的特定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其他因素不是这项研究的中心内容。

尽管海外学者早已开始研究传播对人的现代性的作用,但在我国大陆,一直到了80年代中期,才开始对传播同人的现代性的相关性加以关注。1985年,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学洪从事的《我国农村新闻传播现状研究》,着重研究了新闻传播对江苏农民思想现代性的影响。6215427继之,1987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广播电影电视部进行的《我国不发达地区农村广播电视调查》,发现了不发达地区农村和发达地区农村广播电视普及率的差距,造成了农民在思想观念上的差距,及在发展广播电视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的“三轻三重”(即重城市轻农村,重电视轻广播,重无线轻有线)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不发达地区广播电视建设的建议。6215428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同年开展的《新闻事业与中国现代化》的研究,也从整体上、宏观上考察和分析了新闻传播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作用和趋势。6215429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在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改革中,人的观念现代性显示出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90年代初,我们选择了大众传播媒介在实现人的现代性中的作用这一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我们希望解释,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刻,大众传播媒介是否对我国居民观念和态度的改变发生某种作用,如果发生作用,是对哪些人,在哪些方面,如何发生作用,发生什么样的作用,以及作用的程度。我们愿意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对媒介在近期改革中的作用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能够对我国传播学建设有所贡献。

在阐述我们的研究之前,首先对几个基本概念进行界定。

精神文明、现代化和现代性

如前所述,我们认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其本质即是,在心理、态度和行为上具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征,也就是说,观念和行为能够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发展相适应,能够通过积极地参与社会国家事务和政治活动,顺应并有效地运用现代的技术、机构、组织原则、经济制度和管理方式,推动社会现代化经济制度与政治管理的健全发展的人。一般认为,人的现代化是一个过程。阿列克斯·英格尔斯和戴维斯·H.史密斯对人的现代化的定义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思想的改变过程”6215430,我国学者叶楠客和唐仲勋的定义是:“所谓观念现代化是指现代人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重新认识社会和自我,选择新的行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迁,谋求社会变革和自我发展的心理进化过程。”6215431本书的研究前提是把人的现代化视为一个过程,承认过程的复杂性、长期性和阶段性,并试图解释这种复杂性和阶段性。

人的现代性是以很多种不同的形式和特征表现出来的。对现代化过程中个人所表现出的现代性特征有各种各样的描述。英格尔斯曾描述了现代人的12个特征:(1)准备和乐于接受他未曾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开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人和社会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6)计划;(7)知识;(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来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10)乐于让自己和后代选择非传统的职业,敢于对教育的内容和传统智慧挑战;(11)相互了解、尊重、自尊;(12)了解生产及过程。6215432显然,既然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既然影响现代化的社会环境因素是多元的,既然现代化本身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那么由于个体的环境因素差异和发展过程差异,个体的现代化程度一定是不同的,他们所表现出的现代化特征也不会是整齐划一的。本书所讨论的“现代性”,即是在个人观念现代化程度的意义上讨论其差异性。

受众

本项研究旨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在人的观念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传播学称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为受众,台湾省学者习惯于称“阅听人”。在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过程中,受众是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受信息的人。

受众作为个体,存在差异,作为社会人,又具有某些群体特征。梅尔文·德弗勒在《大众传播理论》(1975年)6215433一书中,认为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传统、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生活经历和宗教信仰,构成受众个体差异。个体差异表现为,(1)个人心理结构不同;(2)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不同;(3)认知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不同;(4)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或主张不同;(5)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素质不同。这些差异决定了受众接触信息的选择性心理(即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并造成对信息接受和理解上的个人差异。对受众的群体特征,德弗勒认为,作为社会群体的成员,个人的兴趣、态度、信仰、价值观等,都要受到基本群体的影响,因此,性别、年龄、职业、民族传统、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生活经历相近的人,会对媒介传播的信息做出大体相同的反响。社会群体影响成员与媒介关系的另一面是,个体还受到所参加的团体或组织的压力和合力。个体对媒介所传播的信息的兴趣、态度、信仰,受其所参加团体或组织的影响而产生差异。

在本研究中,受众按照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政治信仰等特征,分为不同的群体。

关于受众的其他概念还有:

稳定受众和非稳定受众 稳定受众是指同媒介建立了稳定关系的受众,一般将在一周内有三天及三天以上接触媒介的人,称为稳定受众,否则为非稳定受众。稳定受众能够定时、定向接收媒介所传播的信息。

积极受众和非积极受众 积极受众指不仅被动地从媒介传播中接收信息,而且主动积极地参与媒介传播的人。他们经常通过给媒介编辑部写信、写稿、打电话、登门拜访或参与活动等形式参与媒介的传播活动。非积极受众是指被动接受媒介的信息传播,从未意识到更未主动参加过大众传播活动的人。

受众参与 受众参与是指作为“受传者”的受众,又作为“传播者”参与大众传播活动。西方学者把受众参与视为受众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自由权利。美国学者J·A·巴伦最早提出这个问题,他在1967年发表《对报纸的参与权利》一文,6215434主张宪法第一修正案必须承认公民对传播媒介的参与权,此后这一问题得到了广泛的讨论。1980年,联合国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不要“把读者、听众和观众当作消息情报的被动接受者,负责管理交流工具的人应该鼓励他们的读者、听众和观众在信息传播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办法是拨出更多的报纸版面和更多的广播时间,供公众或有组织的社会集团的个别成员发表意见和看法。”6215435

受众参与是区分积极受众和非积极受众的指标。一般用受众个人在单位时间内给媒介编辑部写信、投稿、打电话、访问,以及参加媒介编辑部组织的各项活动的次数来衡量。

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是指用于传播信息的载体,是沟通传播者同受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本项研究中,主要指的是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如广播、电视、电影及音像制品等)。关于媒介研究有如下概念需要说明:

媒介拥有量 在本项研究中,媒介拥有量是指一个个体所拥有的媒介种类和数量,如订有多少份报纸,有多少电视机、收音机、录相机,有无组合音响等等。

媒介接触 媒介接触是指受众与媒介之间所建立的关系,用受众与印刷媒介或电子媒介接触的情况(即接触类型、接触种数、接触频度和接触时间)来衡量。

1.接触类型是指受众所接触的媒介所属的类型,是属于文字印刷媒介还是电子媒介。在文字印刷媒介中,受众所接触的媒介是报纸、杂志还是书籍;在电子媒介中受众所接触的媒介是广播、电视、电影还是音响制品。

2.接触种数是指受众在单位时间内阅读多少种报刊或图书。

3.频度是指受众在单位时间内读、听、看的次数。阅读书籍、期刊或看电影,一般以每月或每周为单位时间;阅读报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一般以每周或每天为单位时间。

4.接触时间是指每次接触媒介的时间,一般按一个单位时间内接触时间的总和或平均接触媒介的时间计算,如一周看电视的总小时数,或一周日均看电视时间。

5.接触内容是指受众对媒介所传播的内容的兴趣偏好,如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广告、科技知识、文化娱乐、天气预报等。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影响个体与媒介关系的社会环境因素,诸如城市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

媒介和人的现代性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社会科学领域。我们希望我们的工作成为一个开端,今后有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个问题,从而推动这一研究的发展。

一九九五年十月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陈崇山,孙五三.媒介·人·现代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陈崇山,孙五三.媒介·人·现代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陈崇山和孙五三(1997).媒介·人·现代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