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老子》与基督

ISBN:7-5004-2057-9

出版日期:1997-01

页数:236

字数:180.0千字

点击量:10729次

定价:12.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朋友,你知道老子的道么?你似乎知道,又不确知,对不对?

我来告诉你一个大奥秘:我仔细考察了《老子》一书,发现老子原来是一位领受了上帝启示的大先知;他所传达的,正是上帝之道!他笔下的“圣人”,正是耶稣!

虽说信不信由你,然而此事若属实,就非同小可,你我之辈绝不可等闲视之;此事若不实,你也得看个究竟,方能落个明白。

老子其人

老子这个人神秘莫测,扑溯迷离。有人说“老子”并非一个真名,只是“老者”的意思,甚至说此人生下来满头白发,故得了此称呼。又有人说他来无影,去无踪,无生无死。乡井传说不足为凭,但专门研究老子的学者们也承认:老子的姓名、世系、籍贯、仕旅、行踪、享年等等,没有一样不成问题的。“举凡先秦西汉关于老子之文献,几无一可据。”(杨家骆)

别说当代人,司马迁公元前二世纪写《史记》时也不清楚。他说老子也许就是西周守藏吏李聃,却又列出老莱子、太子儋二人,说世人“实在不知道怎么回事”(莫知其然否),最后只能肯定“老子,隐君子也”。

据司马迁记载,孔子曾经到西周王室向老子问“礼”。老子对孔子说:你所说的那人连骨头都腐烂了,只有其话语还在。时候到了,君子会驾临天下;时候未到,君子则如风飘逸。盛德若愚,骄气、多欲、态色、淫志均无益。做人子的,无我而立我;做臣属的,只当无我而已,等等。孔子离开后对弟子们说:“这位老子真是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啊!”

司马迁说,老子后来离周西行,经过幽谷关,守关人尹喜逼老子留下真言才肯放行。于是老子做了五千言,然后离去,后人却不知道老子去了哪里。有人猜测去了中东或印度(南怀瑾)。在这里我不敢多嘴。不过这使我想起《圣经》上有一位叫麦基洗德的人,也是“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此人曾在一个叫沙微谷的地方,为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祝福。看来各民族中都有这样的神秘人物;既是神秘的,追究其出处就没有意义了。

老子之道

庆幸的是,尽管老子其人隐遁不明,老子之言却真真切切地留给了世人。

不幸的是,书生们把《老子》“五千言”解释得要么浅陋不堪,要么云山雾罩,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似懂非懂。

有人说,老子是一个没落文人,反对社会进步;

又有人说,老子宣扬蒙昧主义,观念分散零碎。

有人说,老子之道并不是真的,只是一个虚幻的假设;

又有人说,老子之道是气功养生的妙诀,真实有用。

有人说,老子之道是自然主义无神论;

又有人说,老子宣扬神道有意志,能赏罚,为统治阶级服务。

……

老子当时似乎就料到了这一点,说:“我的话很容易明白,很容易实行,天下的人却不能明白,不能实行。(我的)话有根源, (我的)事有主人。正因为你们有知识,所以不明白我。明白我的人越是稀少,说明我的话越是珍贵。”(70章)老子这话真是应验在后人手中了!

老子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48章),做学问和求道本是完全相反的路子。“有知识”的人,使用这样那样的人间学问、主义、逻辑、范式去解释老子之道,这恰恰是背“道”而驰啊!

根据老子,道远远超越人,人绝不能靠智慧和学问得道;相反,要“弃绝智慧和学问”(19章),“无知、无为”(3、10、71章),“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认识的门户”(52章),“极度虚己、纯然静心”(16章),人才有可能得道。

老子这样三番五次地申明,智者们还在这里卖弄人间的智慧和学问,大错特错矣!学子们还要用“为学”的一套来“为道”,反道也!(见“解读资料之一:以学解道,失之千里”)

大道之言

大凡先知,所宣达的绝非出于自己。看起来是老子论道,其实是道借老子启示人。所以老子一再强调,人凭自己的智慧、仁德和生命绝不能认识道;所以老子暗示说,他的话有根源,他的事有主人;所以老子异常谦卑,在短短五千多字中,多次用“吾不知”、“孰知”、“不可名”、“勉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等字眼;所以老子常显露出领受和表达的困难,如“似”、“若”、“玄”、“妙”、“微妙”、“恍惚”、“绵绵”、“幽冥”、“恢恢”等;所以老子在行文中常常不免发出感叹:“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1章)“谁能知道其中的奥妙呢!”(58章)“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10章、51章)“这至高无上的恩德啊,多么深厚,多么久远!”(65章)

大道藉着老子说了些什么呢?这里先简要提示一下,后面再详谈。

一是告诉了“道本身”的一些事:道是真实存在的,道是自有永有的,道是人的造化者,道是超越于人者,道是赐人生命者,道是启示人者,道是主持公义者,道是世人的拯救者。

二是告诉了“道化圣人”的一些事:《老子》共81章,其中有26章29次描述了一位圣人:他是世人认识道的中介,是天下的牧者;他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他秉持大道之像,吸引天下前往,得享安息太平;他承袭大道的光明,总是善于拯救世人,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他知道荣耀所在,却甘守屈辱之境,知道光明所在,却甘守暗昧之地;他掌握着世人欠债的存根,却不强令偿还;他将自身置之度外,其身却永远长存;他受辱受难,却为主为王。

三是告诉了“人为道、修道”的一些事:基本的原则是反于世俗,平静安稳,归根复命,守母袭常;具体地说,有弃绝功,虚静功,柔卑功,无为功,和合功,等等。(见“解读资料之二:大道之言:原道、圣人、灵修”)

何独我知

有人说,《老子》问世已两千多年,钻研、注解、考证者何止千万,为什么独独你发现了里面有《圣经》之道,那圣人就是耶稣?

鄙人何德何能,只能说:天下万事万物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撒种有时,收割有时;沉默有时,宣告有时。对《老子》的真正了悟,自然要待他宣告的事物真正临到之时。当老子笔下的“圣人”还没有道成肉身驾临天下,将道显明、普化于人间的时候,严格地说,当这种“显明、普化”还没有大规模、深层次地进入中国的时候,老子之道及其化身圣人,必然像个谜一样,被人们猜来猜去却不得要领。不是吗?两千多年来,《老子》就像天空中的一片云,上面向着神,也有神的光;下面罩着人,也有人的智慧。人们站在下面,就只看见下面一些高妙、超然的人智,只看见《老子》的飘渺玄虚、暗淡阴灰。其实在这片云的上面,却有着通天的光明灿烂。今天,当我也认识了那通天的光,《老子》的神性就向我显明了。《老子》原本又像一颗珍珠,落在东方的黄土地上,尘埃封定,人们不认得她,只觉得她有些稀奇,有些神秘,等到神光照临,就显出她宝贵的本相来了。

再从人的角度来说,这件令人惊讶的事至今没人看透,恐怕是因为近现代以来研究老子的学者,并没有人全身心经验过圣人耶稣之道;一些热心中国文化的基督徒学者,则常常把主要精力放在儒家上。

其实不独我知,晚年信了耶稣的林语堂先生就曾说:“老子和耶稣在精神上是兄弟。”(《信仰之旅》243页)只是他没有深究下去。

若不是两年多在穷乡僻壤里专心体悟《圣经》,若不是“道成肉身”的耶稣形象鲜明地浮游在脑海里,老子之道和圣人也不会引起我特别注意,我至今仍会像当年读中国哲学时一样,只记得有一个模模糊糊的“道”,而忘掉了一带而过的“他”。如今我读《老子》,那道和圣人异常地熟悉和亲切,令我不能不欣喜地告诉你。

不言自明,道,必是普天下的道。两千六百多年前,当道透过以色列大先知以赛亚警诫犹太人,并预言圣者耶稣要“驾临天下”时,道在古老的中华神州也藉着老子,用另一种语言表达了上天的警诫与预言。如果说这表明了道的普世性,那么今天,当老子之道与道的化身耶稣相遇时,就发出神光来,对此我们更不要稀奇,这仍是表明了道的普世性。

中华古道

在破读老子的道以前,先交代一下老子那个时代。

那个时代,我们一直引为自豪,她的灵魂却充满了羞愧。

那群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传世之宝,他们却为失去的东西痛惜了一生。

,大约在公元前600年前后,那时出了孔子、老子和墨子,如今古老苍黄的中国文化,就在那时呱呱坠地。

然而,事实令人难堪。不是别人,正是孔子、老子和墨子告诉我们,那是一个中华古道大失落的可悲年代,他们无力回天、痛心疾首、遗恨终生。

孔子说“如今大道隐去了”(《礼记》),说“哪怕早上听到道,晚上就死去也好啊”(《论语》)!晚年更哀叹:“天下无道已很久了,我行道的希望也破灭了。”(《史记》)

老子说: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却偏行险路。这个背离大道的世代啊(53章)!

墨子论世态说:三代圣王之后,天下一片乱象。这是因为世人不相信神明了啊!哪里有君子当行之道啊(《墨子》)!(见“解读资料之三:大道之隐,孔子、老子、墨子的哀叹”)

对孔子、老子和墨子来说,当时中华古道的失丧显然是个不争的事实,他们的失望、惋惜和无奈之情也溢于言表。那么,那个失丧了的中华古道究竟如何?为什么如此牵动他们的心?

我怀着好奇的心察看了“五经”,即《尚书》、《诗经》、《易经》、《礼记》、《左传》,一下子看到了中华先祖的深厚道统:禅让之风是由于敬畏上帝(《尚书》、《史记》),祭祀之礼主要是敬拜上帝(《礼记》),政事之纲是“忠于民而信于神”(《左传》、《尚书》),人生之命系于上天(《诗经》、《易经》),而一系列象形文字之谜,更令我瞠目结舌(见“解读资料之四:大道之行,政事、人生、文字的见证)。我发现,从有汉字始,历经尧、舜、禹、夏、商、周,约两千多年间,举凡政事、礼仪、诗歌、文字,一脉相承,充满了信神、畏天、顺道、敬上帝的道统,有迹可寻,有证可查。直到春秋末年,人智兴起,人欲横流,人们以利益为天,以智巧为神。这是人智大勃兴的时代,也是神道大失丧的日子。中华古道就在那时瘁然断裂了。早些时候,还听得见先哲们仰天抚古、追念大道而暗然神伤的叹息;到秦嬴政始称“皇帝”,一代代地上君王,就俨然取代了上帝,一个个与天隔绝、全然人治的世俗王朝,就以人心的罪念为砖石、以仁爱的呼号为门面,相继堆积而成了。

同一个道

天、神、道、上帝,我们的祖先使用这些不同的称呼,指的是同一个信仰对象:“上帝,天也;以其形体谓之天,以其主宰谓之帝”(郑玄、韦昭生、程子等),“天则神,天则不言而信,神则不怒而威”(《礼记》)。至于道,如今含义已经玄虚纷乱,但老子本意却是分外清明的:就是上古国人所敬畏的天神上帝。

首先,老子在同孔子、墨子一样悲叹世人废弃了古道时,宣示其道,这就表明老子所宣之道就是古人所行之道,逻辑上顺理成章。

其次,孔子对古先王的描述,恰恰是老子之道的佐证。如老子之道讲“无为而治”(3章),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论语》)

最明显的是,老子多次直接谈到上古之道,如“秉执上古之道,来把握当今万有”(14章);“上古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15章);“不争不竞之美德,相配相和于天道,上古之时便如此啊”(68章)!“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道里,寻求就能得着,有罪得以赦免吗?道是天下最宝贵的啊”(62章)!等等。

好了,让我们来破读老子这个天根浑厚、古义深遂的“道”吧。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袁步佳.《老子》与基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袁步佳.《老子》与基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袁步佳(1997).《老子》与基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