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

ISBN:7-5004-2587-2

出版日期:1999-01

页数:600

字数:430.0千字

点击量:9651次

定价:32.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前夕,《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正式出版了。这是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向我们伟大祖国献上的一份生日礼物。祝愿祖国日益繁荣昌盛,中华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是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成、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和增强途径为研究对象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诞生,固然离不开许多学者、社会有识之士多年来的辛勤努力,但更重要以及最根本的,是社会实践的需要。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的诞生,是中华民族面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客观要求。这里,我们有必要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从课题的提出到学科的初步建立的过程作一简单的回顾,这对读者了解这门新兴学科,相信是有意义的。

广东为什么率先发起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呢?它的缘起以及背景是怎样的呢?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工作重点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各地出现了一片空前的大好形势,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政治上空前团结稳定;经济上日益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广大人民思想解放,意气风发,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信心日增。广东当时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大好形势更为凸现。除此以外,广东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许许多多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积极踊跃捐资支援祖国和家乡的建设,或建学校、医院,或架桥修路,或办水办电,捐款高达数十亿元,大大地改变了广东教育文化设施落后的局面;此外,不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华侨、华人还直接回来投资建厂,有力地推进了广东经济的发展。

这一切,引起了长期以来一直在广东从事政协和海外联谊工作的我的思考,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在因素使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如此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呢?我认为,这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我进而考虑:如何能更广泛地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使之在不同的条件下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精神,维护民族整体利益,齐心合力地为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多做贡献?这就有一个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问题。

1990年夏季,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华东水灾,数千万华东同胞遭到洪水的肆虐。在华东同胞十分危难的时刻,全国各地人民迅即伸出了援助之手。特别使人感动的是港澳台同胞以及许多海外华侨、华人,他们自发地慷慨解囊,捐资捐物,仅香港一地,金额就多达七亿多港元,许多香港同胞拿出了自己多年来的血汗积蓄,不少孩子拿出了积攒起来的“点心钱”,有的老人捐出了自己的“棺材本”,甚至不愿留下自己的姓名。真是动人心弦、感人肺腑,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不少报刊在评述华东赈灾中海内外同胞的义举时,指出这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血浓于水”,这是对的。然而这四个字是否就足以说清楚义举的内涵和本质呢?联系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去思考,我深深感到,中华民族凝聚力是贯穿于中华民族全部历史的客观存在,是中华民族饱经忧患,久历沧桑,但始终能独立不惧,自强不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推动力,完全有必要对其内涵、特征、生成的原因、发展规律做系统的研究,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们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自觉性,是为了祖国的现在和未来。

中华民族凝聚力可否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课题来开展研究,如何估量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我带着这一问题,先后请教过不少在中央和广东省从事党务工作、政府工作的同志和许多专家、学者,也专门和一些在香港和海外生活的朋友交换过意见,得到的回答都是充分的肯定。他们认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很重要、很有意义的课题”,“是一个大题目,也是一个好题目”,“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尽快实现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宏伟目标,是全国人民极为关切的历史课题,也是海内外热血中华儿女无不耿耿于心的美好意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当务之急”。一位香港朋友听了我的想法后说:“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概括了我们长期以来存在但未有概括的感受。”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还专门赋诗:“出题能令亿民思,九派群科念在兹,功德日增凝聚力,灵根长发万年枝。”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表示完全赞同。

不少专家、学者在充分认定中华民族凝聚力课题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也阐述了中华民族凝聚力课题的理论价值。他们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又是一个社会范畴。“一切现存的民族都有其凝聚力的一般,每一个民族又有其凝聚力的个别,只有深入探索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特质及其运动的规律,我们才能自觉地去增强这一凝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应是一个由多学科的研究者共同开发和探索的综合性课题。为什么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有着强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结构、特点、功能,中华民族凝聚力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都有待深入去研究。”“就当前来说,在改革开放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这当中就有许多问题值得认真探讨。”不少专家、学者都说:“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是永无止境的,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不应低估。”上海《社会科学报》在头版头条发了专讯,标题是:“广东提出一个可以一代接一代研讨下去的大题目”。有些学者还高瞻远瞩地提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应当发展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社会各方面的认同和大力支持,坚定了我和我的同事们开展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决心。90年代初,由广东省政协学委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统一战线研究会联合发起,成立了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

广东省开展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是从1990年开始的。九年来,由于这一课题理论底蕴深厚和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因而很快就团结了相当一批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他们大部分是广东省的,也有北京的、上海的、天津的、江苏省的……还有来自香港、台湾、澳门以及海外的。这一批学者和实际工作者,怀着“揭示与探索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历史力量是为了民族的现在和未来”的夙愿,默默耕耘,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九年来,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与有关单位合作,先后举行了八次较大型的学术讨论会(其中有的是国际学术讨论会)和许多小型座谈会。重点研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基础理论、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素质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医药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与现代企业等专题。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还结合庆祝香港回归开展了“一国两制”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专题研讨会。

九年来,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先后出版了五本论文集;已经出版或即将出版的专著有: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丛书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碧血烽火铸国魂》、《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秦汉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稿》和其他专著:《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新会侨乡凝聚力》、《中国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研究》、《统一战线与中华民族凝聚力》等共九本。此外,据初步统计,全国有十多家报刊先后发表了我们组织的论文达数十篇。

我们的理论研究,有两个最鲜明的特点,一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二是多学科综合研究。

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是我们坚持的学风,也是我们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实践的需要是我们研究工作的起点,推进实践是我们研究工作的归宿。每一次讨论会专题的确定都是从实际需要梳理出来的,每一项研究成果,都要求对推动实践能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能够坚持九年,并取得一定成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为了坚持从实际出发,为实践服务,我们注重社会调查,我们先后到了梅州市、中山市、新会市、佛山市以及广州市的一些学校、企业调查研究,总结他们(地区或单位)增强凝聚力的实践经验,并提出如何进一步增强凝聚力的建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是由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所决定的。正是由于这一特点,我们能够团结更多的研究者,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层面去开展研究,使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内容丰富多彩,质量不断提高。

建立中华民族凝聚力学这门新兴学科,应该是时候了。我们之所以这样考虑,是基于以下的认识和条件:

首先,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与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相邻的某些学科,例如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它们在研究中无疑会涉及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某些问题,但决不可能与以中华民族凝聚力生成、结构、特点、功能、发展规律、增强途径为研究对象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全面重叠,而只会存在一定的交叉关系。这一交叉关系的研究,不仅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深化研究有好处,对历史学等相邻学科的研究也将大有裨益。由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有着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忽略了这方面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上就出现一个空白,中华民族的事业就会因为缺少这一方面的理论指导而造成一定的损失。尤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当今世界各国正展开着激烈的竞争,这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强弱的基础条件。可见,建立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不仅是需要的,而且是迫切的。

其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这是从古至今大量事实证明了的,并越来越成为中华儿女的共识。江泽民总书记在1998年9月28日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说:“我们的群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光荣传统,中华民族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是任何困难、任何风险都压不垮的。”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振兴正是全国人民的强烈心愿。可见,建立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是中华儿女的愿望。

再次,九年来的研究成果,已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建立做出了资料准备。九年来,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果加上全国各地、港澳台、海外,成果肯定会多得多。可以这样说,建立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相信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的建立并从而确定了它的学科地位之后,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必将迈出更大的步子,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四,已经组织起一支不弱的研究队伍。仅就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来说,已经有了一支约400人的研究队伍,他们分别在社会科学研究机关、高等院校、学术团体以及机关单位从事研究工作,教学工作及实际工作,其中一半左右具有高级学术职称,有相当的研究能力。这是我们建立中华民族凝聚力学,继续攀登科学高峰有力的组织保证。

《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一书的正式出版,是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九年来在学术成果上的一个小结,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我们把它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的同时,也向学术界和全社会发出一个呼吁:让我们共同把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建立起来。

祝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繁荣富强!

祝我们伟大的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郑群

1999年1月于广州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张磊,孔庆榕,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中华民族凝聚力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张磊,孔庆榕,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张磊,孔庆榕和广东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会(1999).中华民族凝聚力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