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佛典精选:十一经

ISBN:7-5004-2257-1

出版日期:1998-01

页数:733

字数:500.0千字

点击量:7771次

定价:3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一)

两千五百年前,位于今尼泊尔国境的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乔达摩(约公元前565—前486年)为探索宇宙真谛,解救世间诸苦,毅然别离妻子,舍弃王位,于二十九岁离家修行。他以全部生命为代价,历经六年艰辛,最终于一棵菩提树下静思入定而获大彻大悟,创立了佛教。他成了释迦族的圣人,由此获“释迦牟尼”的尊号;他又叫“佛陀”,意为“觉悟者”;他还被尊为“如来”,意为“从如实之道而来,开创并揭示真理的人”。佛陀从三十五岁证悟佛道至八十岁“涅槃”的四十五年间,为传播真理四处奔走,足迹遍布恒河两岸各国。成千上万的人,上至国王、贵族、富商,下至农夫、工匠以至乞丐、妓女、奴隶,都为佛陀的言行和神妙的佛理所感化,纷纷皈依,当时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都膺服地接受了佛陀的“正法”。佛陀的精辟义理均是口述,全靠其弟子心计,笔录保存下来。

佛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原始佛教阶段。在佛陀“涅槃”后,其弟子们赶紧在王舍城举行了第一次“结集”,共同忆诵,纪录佛陀的说教。为便于记忆,有的还采用偈颂的形式,整理编辑出第一批佛教经典。这批佛教经典经不断补充修改,又加进了一些戒律条文,构成原始佛教的第一部佛经汇集《阿含经》。其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核心内容是讲述善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和现实世界的苦恼以及解脱苦恼的方法。第二个阶段为部派佛教阶段。佛陀“涅槃”一百年后,随着佛教传播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不同地域因政治、经济和传统习惯各异,佛教自然而然出现了地域差异,也由于佛教内部对教义和戒律的不同看法,统一的佛教开始分裂,形成许多部派。最初分裂为较正统的“上座部”和较自由的“大众部”,史称“根本分裂”;这两部后来又分裂为“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藏部”、“一说部”、“多闻部”、“化地部”、“经量部”等大约二十部,史称“枝末分裂”。与原始佛教阶段相比,部派佛教阶段的特点主要是:举行大规模结集,编纂了《大毗婆娑论》、《发智论》和《六足论》等论书;形成了《摩诃僧祗律》、《四分律》、《五分律》等经典,完善了戒律,使佛教典籍正式分为“经藏”(即“经”的总和,内容是佛陀言行的纪录)和“律藏”(即“律”的总和,内容是僧侣的行为及道德规范);编纂《佛生本经》,神化了佛陀;提出“灵魂”的概念,补充了佛陀在宇宙观方面的的学说。第三阶段为大乘佛教阶段。自公元一世纪起,在印度南部从大众部系统中产生出大乘佛教。他们宣称自己的义理来自于佛陀对具备大悟性者讲述的真谛,像巨大无比的车船一样能度无数众生脱离苦海,而把以往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大乘佛教的主要特点是:提出了完整的“天堂”与“地狱”观念;把成佛和转生极乐世界作为修行目标,改变了原来以成阿罗汉、身心具灭、超出轮回的修行目标;认为菩萨是众生修行成佛的中间环节,是大慈大悲的圣者;大造佛像和菩萨像,进一步神化佛陀;强化了世间空幻不实的观点。

大乘佛教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公元一世纪至四世纪为初期阶段,其基本经典有《法华经》、《华严经》、《般若经》、《维摩经》、《无量寿经》等。这一阶段的论师主要有龙树及其弟子提婆等。他们的著作有《百论》、《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公元四世纪至六世纪为中期阶段,其基本经典有《涅磐一经》、《胜曼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这一阶段的论师主要有无著、世亲兄弟。他们的著作有《大乘庄严经论》、《俞珈师地论》、《辨中边论》、《摄大乘论》、《唯识十三论》、《十地经论》等。后唐玄奘编译的《成唯识论》有较大影响。公元七世纪至十三世纪为后期阶段。这一时期密教兴起,并逐渐成为印度佛教中的主流。密教徒宣称自己的教义来源于化身佛大日如来,传教的范围限于自己的眷属和最亲近者,故称密教;而其他部派佛教的义理来源于应身佛释迦牟尼对一般大众的公开说教,因而称显教。密教在中国的正式经典,直到唐朝玄宗开元年间才出现。当时有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三藏三位印度密教大师来中国传下密教法门。善无畏翻译了《大日经》,金刚智翻译了《金刚顶经》等。密教的显著特点是以设法场、举行秘密宗教仪式为修行的主要方式;注重繁杂的咒术仪式和为民间百姓降鬼捉妖、驱灾祛邪等法事。密教中的一些派别自称“金刚乘”以区别大乘和小乘。小乘不认为众生可以成佛,大乘认为众生经过累世修行可以成佛,,密教则认为透过身、口、意三密的修练,众生现世可以成佛,宣扬“即身成佛”。身密修练的主要内容是结手印、身印和修练气、脉、明点。口密修练的主要内容是念诵真言(又称咒语、特音)。意密修练的主要内容是观想。密教至今仍有发展。当今派系主要有藏密、东密和台密。藏密即西藏的密宗,分布范围很广,旁及尼泊尔、印度东北部、青康藏高原、蒙古和旗人居住的东北地区。藏密本身又分为五大支流,分别是宁马派(俗称红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噶举派(俗称白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和蚌教派(俗称黑教)。东密和台密是日本密宗的派别。东密源自真言宗是“东寺密教”的简称;台密源自天台宗,是“天台密教”的简称。

(二)

佛经在印度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等发展阶段后,到了十三世纪初便在本土逐渐衰落。佛教在本土的兴衰过程中,是以南北两个方向向海外传播的。南传佛教以小乘上座部为主,传播的方向是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再传入泰国、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及我国云南地区。北传佛教以大乘和金刚乘为主。其传播方向有两条路线:一条从印度西北部的键陀罗地区开始,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另一条是由现今尼泊尔越过喜马拉雅山进入中国的西藏地区,再由西藏传入蒙古、西伯利亚及中国内地。

佛教创立后约五百年传入中国,形成了中国佛教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上部座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和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东汉到南北朝结束,这是中国佛教产生和发展初期,历时约五百年。东汉明帝在永平年间(公元58至75年)下令建造了中国内地第一个寺院——白马寺,并遣使西域请来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于寺中译出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承汉之后,外域法师先后有昙柯迦罗、昙谛、康僧铠来魏都洛阳,支谦、康僧会来吴都建业译经宏法。他们先后译出《僧柢戒心》、《昙无德羯磨》、《无量寿经》、《六度集经》等经。当时孙权还拜支谦为博士,并为康僧会建立寺塔。在这一阶段,各代帝王大都崇信和扶持佛教。梁武帝笃信佛教,四次舍身入寺不愿回朝。他建立了大批寺院,亲自讲经说法,举行盛大斋会。梁朝有寺2846座,僧尼82700余人。北魏文成帝开凿了大同云岗石窟,孝文帝营造龙门石窟。北魏末,有寺院3万余座,僧尼200余万人,流通佛经415部,1919卷。北齐时有寺院4万余座,僧尼400余万人。这一阶段,来中国宏法外国高僧主要有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真谛、菩提支流和鸠摩罗什等。秦王苻坚为了请鸠摩罗什到中国来,竞派出20万大军接护,消灭了两个国家。鸠摩罗什在中国译出了《法华经》、《维摩经》等大批大乘经典,为佛经汉译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一时期,中国僧人法显、惠生等也西去取经。中国佛教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成长起来一批佛学大师如道安、慧远等。

第二阶段是隋唐五代,这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约五百年时间。历史上有“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故唐太宗李世民很推崇佛经。由于国家政权的扶持,佛经译经事业盛况空前,玄奘到印度求法回国后主持译经,译文质量显著提高。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经典注疏,中国僧人的佛经论著、僧传、教史和地志等。还出现了颇具价值的“经录”(统计佛教篇卷总数的著作),如隋代的《历代三宝记》和唐代的《开元释教录》等。这一时期名僧辈出,形成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即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和密宗。佛教事业一片繁荣,还流传海外。后来唐武宗掀起灭法运动,杀僧毁寺,加上战乱,除了不尚经典的禅宗和专昌念佛的净土宗外,所有佛教宗派几乎全军覆没。禅宗安然度过这一劫难后,反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仅几十年就遍布全国,取得了中国佛教的主导地位。第三阶段是从宋代到清末,这是中国佛教停滞和衰落时期,历时千余年。北宋时,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稍有复苏,南宋时偏安、江南佛教仍保持一定盛况。元代时禅宗、律宗有一定发展。明代出了株宏、真可、德清和智旭四大佛学大师。清代崇奉藏传佛教,主张儒佛道异用而同体,提倡佛教各派融合。这一时期总的特点是中国佛教各宗派之间差异趋于消失,儒佛道相互融合。第四阶段是清末至今。世俗佛学渐兴,佛教基本上成为佛教徒自办自存的事业。近些年来,我国的佛教事业由于受到国家保护,又有新的发展。八十年代初,在《开宝藏》、《赵城藏》、《万历藏》、《高丽藏》、《大正藏》等著名大藏经的基础上,我国开始编辑《中华大藏经》(汉语部分)。《中华大藏经》集汉译佛经和汉地佛教著作之大成,收集典籍约六千部,二万三千卷,分装成二百二十册,总字数约二亿(目前尚未出齐),其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三)

佛教是在整个亚洲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作为三大世界性宗教之一,它在二千五百年曲折发展的过程中,对人类文明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近二千年来,逐渐与儒教、道教成鼎足和融合之势。佛教对我国的影响,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艺术和风俗习惯等各个领域。佛教经典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不了解佛经,就难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约过十亿计的人信奉佛教。而且在能源日竭,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信仰危机,道德滑坡,人欲横流的今天,信教的人越来越多。面对工业化非理性发展的负面作用给人类所带来的巨大威协,迫使不少人不得不重新回到宗教中去寻求答案。人们不禁要问,佛陀当年为何要创立佛教?佛教的宗旨是什么?佛教为何对人类产生如此持久巨大的震撼作用?佛陀有感于人生的苦难和世间愚迷,怀着极其深广的悲愿情怀,倡导真实、善良和宏忍;提出众生平等,爱惜生命;宣说“人生难得,中国难得,佛法难闻,信心难起”。当然,我们要批判佛教的悲观和消沉,摈弃其糟粕,但又有谁能否认佛陀的善良愿望和为拯救世间诸苦而做的努力呢,又有谁能完全割断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呢。佛经主要是佛陀言行和说教的记载,其中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

我国的佛教经典都是古文译本,白话翻译本很少,加上有的经文深奥晦涩,给现代人读诵和研习佛经带来了诸多困难。针对这一难题,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尽可能挑选了佛教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深入人心的十一部经作为原本,进行白话翻译,编辑成册奉献出来,供读者借鉴参考,把握佛经要意,并使读者对佛经的全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尚能如愿,作者将喜不自胜了(庆幸至极)。

选入本书的有仅260字,但赅含八万四千法门的《心经》,有宣扬般若智慧与法空不二的《金刚经》,有仅念佛陀和菩萨名号就能消灾避难,往生极乐世界的《阿弥陀经》和《观音经》,有行大愿以成就佛果的《普贤经》,有谆谆告诫人们去痴除愚,止恶扬善的《百喻经》,有凭观想而能证悟佛道的《观无量寿经》,有能平息虚妄之念的狂涛巨浪的《圆觉经》,有直指身心性命和宇宙万象之本的《楞伽经》,有阐明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地藏经》,有批判权威,轻蔑言教,主张“众生平等,无有高下”,气势恢弘的《坛经》。这些精选佛经一卷在手,对领悟生命,洞悉宇宙真谛,修练心性,以至长功开慧,了脱生死之惑均大有裨益。

本书力求选材精当,述意准确,文句流畅,但因水平有限,翻译和编辑中错漏之处难免,祈望各位专家、读者不吝赐教。本书参阅和吸收了国内外佛经的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编者

1997.11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宝平.佛典精选:十一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宝平.佛典精选:十一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宝平(1998).佛典精选:十一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