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

ISBN:7-5004-2594-5

出版日期:1999-01

页数:441

字数:350.0千字

丛书名:《中国观察系列》

点击量:8523次

定价:2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林京耀

趁《道德中国》出版的机会,写几句开头的话。

中华民族有讲道德的传统,对人和事往往要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判断是非、得失。“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把道德价值抬到首位的典型说法。历史上,儒家为中国人规定了一整套伦理道德规范,自成体系,即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历史上的一些暴君、昏君以及厚颜无耻的政客,尽管他们干尽祸国殃民的勾当,在百姓心目中完全是“男盗女娼”之徒,但却满口仁义道德,道貌岸然,在百姓面前俨然是个道学家,伦理道德大师。用今天的语言来说,这是他们存在的“合法性”的一张画皮,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太看重道德了,撕掉这张画皮,他们就什么也不是了。

前面说的这个传统,包括儒家为人们规范的一些道德标准,至今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对这种影响,不能一概否定。但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方法,以道德价值来衡量、评判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的成败、得失就并不妥当。事实上,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在伦理道德层面的碰撞也是很明显的。传统的道德观念包括计划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已经和正在受到挑战。挑战传统道德,这是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科学的任务是研究和科学说明这种现象。《道德中国》这本书所收进的论著,描述和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各社会阶层、群体的道德面貌以及存在的问题,从一个领域记载了20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这是很有意义的。

《道德中国》的作者们,以及没有收进本书的论述当前中国道德问题的论著,对改革开放以来道德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对发展市场经济在道德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对当前中国人的道德面貌,以及道德建设所面临的任务和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这是很正常的。这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期道德碰撞的一种表现。这种不同观点的讨论还将持续一段相当的时间,这也算社会转型期“道德中国”的一种特色吧!

对于我国当前的道德状况,有一种观点把它概括为:道德滑坡、世风日下。这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道德水平却下滑了,现在是道德沦丧,世风日下,这是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所付出的惨重的代价。这个观点在公众中得到不少的共鸣和认同。这是可以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或听到的丑恶现象,如金钱至上、钱权交易以及种种腐败现象等等,实在太多了,人们自然想到这是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一种效应。笔者认为,我国的道德现状是严峻的,一些不道德的、丑恶的现象不仅没有减少,而且愈演愈烈,从而引起公众的不满。但不能认为现在是道德整体大滑坡、世风日下。因为这个结论意味着今不如昔,具体地说不如“文化大革命”前,特别是像有些论者所说的不如50年代,因此唯一的出路是回归传统。这就把五六十年代的道德状况理想化了,把传统计划经济下的道德水准理想化了,现在是从昔日的水准往下滑了。从道德层面来说,五六十年代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不少好的值得我们吸取的东西。但是,昔日的道德状况也不是那么美妙的。只要我们回顾一下历次政治运动中人们的种种道德表现,就不难得出结论。整人,说假话,打小报告,六亲不认,落井下石,没有同情心等等道德荡然的现象,都是我们这些“过来人”亲身体验过的。至于计划经济条件下,打着“集体主义”的旗号抹杀、不尊重个人利益的现象更是司空见惯;由于不是花自己的钱而胡乱决策使国家、人民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决策者并未受到良心的责备,这也是人们常见的现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告别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也告别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滋生的道德。今天,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冲击着一切与它不适应的理想、道德观念和规范,引起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成熟,与此相适应的道德如守法、诚实、守信、勤奋、节俭、负责、尊重别人的利益和人格尊严等等,也在树立起来,并被包括企业家、公司经营管理人员在内的许多人看作是一种重要资源。

正如不少论者所说的,当今中国的道德状况确有许多令人忧虑的地方,因此人们都有一种危机感。从内容来说,《道德中国》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和探讨了中国所面临的道德危机。但是,当前道德领域的丑恶现象只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病态,而不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相反,这种病态同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也就是说,这些不道德的、丑恶的现象不是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结果,恰恰相反,它是改革不彻底、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成熟造成的。因此,解决当前道德危机的途径不是向后看,不是回归传统,而是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逐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道德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建构的道德,应该是由不同层次组成的。我们以往讲道德,使人们有一种感觉,就是高不可攀,大多数人做不到,甚至宣讲这种道德的人也做不到。这样讲道德不能引起公众的共鸣,甚至激起公众的逆反心理。实际上,中国最需要的是公德,即人人都必须遵守的道德,把这个基础抽掉了,去讲一些普通百姓做不到的东西,其效果可想而知。如诚实、说真话,这是从官员到平头百姓都必须具备的道德。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不管有什么理由,都是最不道德的,也是精神最不文明的,有了这一条,再漂亮的道德说教也无人听了。又如有些人随地吐痰、扔垃圾,但满嘴好听的名词,谁信?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公德是个大问题,值得认真探讨。否则,与国际接轨就有一定困难。

像别的学科一样,伦理学也是一门发展的科学,它的学科领域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现在,人们都在谈论“21世纪议程”,谈论可持续发展,这里也有伦理道德层面的问题。近两三年,我国学者开始谈环境伦理学问题,这大概是现代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学科或领域,人们期待有新的成果问世。这一定有助于构建与现代化、全球化进程相适应的道德观。

这个开头已经写得太长,就此打住。

1999年元月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刘智峰.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刘智峰.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刘智峰(1999).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深重忧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