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冀中的地洞和堡垒户

ISBN:7-5004-1984-8

出版日期:1997-01

页数:423

字数:300.0千字

点击量:8574次

定价:2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文化大革命”当中,外地来了两个青年,是进行“外调”的。他们问我,在抗日战争中,冀中环境最残酷的时候,某人被敌人逮捕了,成了叛徒,当了特务,你知道不知道?我说那人根本没有被捕过,当然更谈不到成为叛徒、特务了。后来他们又“审问”我,当时你们活动的那一带,几乎村村有敌人的据点,如果你和敌人没有关系,为什么敌人没把你抓走?

当时觉得他们问得莫名其妙。后来冷静地想一想,对于不了解当时当地情况的人来说,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奇怪。直到最近,还有在别的地区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问我们当时是怎样坚持过来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想把那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编成这一本《冀中的地洞和堡垒户》。

挖地洞,建立“堡垒户”,又发展到挖地道,进行地道战,这是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是战胜敌人的一项法宝。现在如果不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将会成为无可挽回的损失。

书中的文章,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生动感人的具体事例。为了使不了解当时情况的读者有个总的概念,这里先把冀中的形势简单介绍几句。

抗战时期的冀中区,即河北省的中部,处在敌人控制的四条铁路(平汉路、津浦路、北宁路、石德路)包围之中。所有县城、市镇和交通要冲,都先后被敌人侵占。即使如此,冀中军民的抗日活动仍然十分活跃,把冀中区建设成了一块坚强的抗日根据地。日寇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下决心要把冀中抗日根据地摧毁,调集了日军5万余人,加上大量伪军,从1942年5月1日到7月1日,对冀中进行“十面出击”、“铁壁合围”、“梳篦”、“拉网”等极端残酷的大“扫荡”,后来被称为“五一大扫荡”。然后,敌人又在冀中遍布据点、炮楼。在据点之间都修上公路。在铁路和主要公路两边,以及据点周围都挖了很深很宽的封锁沟。据统计,冀中区共有8000多个自然村,敌人建立的据点和碉堡(也叫炮楼、岗楼)达1753座,修公路1516华里,挖封锁沟8373华里。沟路如网,碉堡如林,把冀中平原分割成2670个小块,中间的空隙平均5华里左右,还有公路穿过。七分区,平均每两个半村有一个敌人的炮楼。我住过的一个村,四面相据只有3、4华里,最近仅有半华里的村庄,都有敌人的炮楼。还曾住过有敌人炮楼的村庄。当时在冀中坚持斗争的所有干部,都是处于这种情况。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固然牺牲了不少干部(群众牺牲的更多),但绝大多数人为什么能够生存下来,并坚持对敌斗争,直到取得最后胜利呢?就是依靠地洞,依靠堡垒户,依靠群众。地洞必须挖在如果被敌人发现而不怕敌人烧房、杀头的群众或干部家里。这样的地洞,就成为我们藉以隐蔽的地下“堡垒”。更为重要的是,挖有地洞的户,是冒着身家性命的危险掩护干部的,这是最坚强的群众“堡垒”,即毛主席所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所以,“堡垒户”是有这样的双重含义的。那个年代,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群众,那是真正的鱼水关系。在本书中有一首诗写道:“……群众是水我是鱼。我若疏忽脱离水,立即遭擒成死鱼。”这是事实,而不是艺术的夸张。

地洞,由简单到复杂,在敌人破坏、我们反破坏的过程中逐步发展,逐步完善,越来越隐蔽,越来越实用。但是,地洞再好,如果没有堡垒户的英勇机智,不怕流血牺牲,舍命掩护,干部仍难以生存,坚持斗争。这在很多文章中都有很详细生动的介绍。后来又由地洞发展为地道,进行地道战,仍然坚持以武装斗争为主,这在电影里大家都看到了。因此,本书着重介绍地洞和堡垒户,对地道和地道战介绍得很少。

用地图把冀中当时的复杂形势描绘出来,比较困难。这里只采用了七分区和之光、清苑两县敌人点碉沟路的形势图。

在本书的一些文章中还提到,当时除了依靠地洞、地道和堡垒户外,我们党还实行了革命的两面政策,在很多村子里建立了革命的两面政权,同敌人进行“合法”斗争。同时,又有一整套深入的敌伪军工作。这都是战胜敌人、取得胜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这些,本书中也没有专作详细介绍。

为了编这本书,我打印了很简短的约稿信,分别寄给几十位老同志。他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有的还身体不大好,仍以极大的热情赶写文章,很快陆续寄来。有些老同志,还写信或打电话找其他老战友,帮我组织文章。对这些积极支持我完成这项工作的老同志、老战友,有的还是老领导,我在这里表示深深的谢意,祝你们健康长寿。

本想以此书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但由于自己因病住院,耽误了一些时间。对于一些年老体弱,甚至带病写文章的老同志,也不宜催得太紧。所以此书的出版没能赶上那个伟大的节日。不过我想,不会因此降低近百位老革命集体创作的这本书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书的目录怎样编排,颇费斟酌。想把内容相近的文章编在一起,但很多文章难以分类。至于文章的前后排列,就更难了。后来我想,多数读者不会从第一篇开始,依次读下去。也不会认为前边的文章就比后边的重要。因此就只是大体安排了一下。不妥之处,请老朋友们原谅。

杜敬

1995年9月26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推荐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杜敬.冀中的地洞和堡垒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杜敬.冀中的地洞和堡垒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杜敬(1997).冀中的地洞和堡垒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