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潜意识的诠释——从弗洛伊德主义到后弗洛伊德主义

ISBN:7-5004-2222-9

出版日期:1998-01

页数:259

字数:180.0千字

丛书名:《后现代思潮丛书》

点击量:9541次

定价:1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在《精神分析的困难之一》一文中,弗洛伊德曾说,有三次革命给了人类对其自身所具有的那喀索斯主义(即自恋)观念以沉重的打击:第一次革命来自哥白尼,他论证了地球并非像当时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比太阳小并围绕太阳转动;第二次革命来自达尔文,他论证人类不是“造物主”的创造,而是由所谓“低等动物”不断进化而来;而第三次革命则来自弗洛伊德本人,作为关于潜意识(通常有译为无意识)的科学的精神分析理论(又译为心理分析)的奠基者,弗洛伊德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由本能、情欲等潜意识机制所驱使,而不是像表面所呈现的那样由理性所决定,人并不像人们一直所认为的那样是完全理性的动物。6259720不难发现,宇宙学的、生物学的、心理学的这三次革命的每一次都使人的形象受到损害,使这个形象越来越带有相对性、越来越失去自主性。弗洛伊德的这一论断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有他自己的“自恋”成分在——他没有提宗教革命,没有提给他的思想以深刻影响的叔本华、尼采,更没有提其他给人类的思想和生活带来过巨大影响的思想家——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谁也无法否认由弗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理论在20世纪思想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心理学中,它是最重要的三大势力(即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之一,它的理论和方法既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于人类心理世界的看法,也导致了我们观察自身的方法的深刻革命;当然,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更要远远超出心理学的领域,可以说,举凡20世纪的文学、哲学、史学、宗教等等,以及其他许多具体的社会实践领域无不打下了精神分析理论的烙印。在谈到精神分析理论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影响时,有学者曾这样概括:“精神分析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了美国社会:(1)提供了一种人的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潜意识动机的存在使人们在没有快乐和满足的情况下可以获得成功和健康;(2)为小说家、戏剧家、艺术家和历史学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有趣的人性观;(3)至少为教育界灌输了一种抚养儿童、特别是婴幼儿的更深刻的观点;(4)创造了一种导致新的性开放的气氛;(5)提出了一种强调性驱力的人类动机观点,这一观点刺激了消费者研究,影响了广告业;(6)从理论上支持了对罪犯、少年犯、嗜酒者和吸毒者应进行治疗而不应惩罚的观点。”6259721也许,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具体地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概括,但是,由此我们至少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精神分析理论,至少西方20世纪的思想文化史将不会是现在所呈现的样子。

在精神分析理论给20世纪的人类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的同时,另一方面,它自己也在随着社会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学说通常被人们称为古典的或经典的弗洛伊德主义,但是事实上,他的著作可以说从来没有被他的后继者真的当作绝对权威、不可怀疑的“圣经”来看待。还在弗洛伊德在世的时候,先是阿德勒(A·Adler)、荣格(C·G·Jung)这两个弗洛伊德最初选定的弟子,后是奥托·兰克(Otto Rank)、威尔海姆·赖希(Wilhelm Reich)这两个弗洛伊德晚年的得意门人便已先后开始从各自的临床经验和思想立场出发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学说进行修补改造,从而形成所谓修正的弗洛伊德主义。此后,一批年轻的精神分析学家因受法西斯主义迫害而移居美国,从而也使精神分析的大本营从欧洲移到了北美;目睹了大萧条、二次大战等社会历史事件对人们心灵的巨大冲击,体验着美国不同的社会文化氛围,这些学者和美国本土的学者一道,继承修正的弗洛伊德主义者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批判改造的精神,注意从其他的社会哲学思想中吸取营养,进一步对弗洛伊德的学说进行改造,从而实现了精神分析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变,为弗洛伊德主义的发展展示了各种新的方向和可能;包含了艾里克森(E·H·Erikson)、哈特曼(H·Hartmann)的自我心理学、霍尼(K·Horney)、沙利文(H·S·Sullivan)、弗洛姆(E·Fromm)的心理文化学派、罗洛·梅(Rollo May)的存在心理学等等在内的所有这些思想学说通常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而自6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崛起,最新科学技术成果的冲击,加上医学、心理学、犯罪学、伦理学、遗传学、哲学人类学、社会生物学等等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则又推动了以美国的弥尔顿·H·艾里克松(Milton H·Erickson)、瑞士的方迪(Silvio Fanti)、法国的拉康(J·Laccan)等为代表的各种“后弗洛伊德主义”的产生,6259722特别是拉康对于精神分析的改造,更是使得人们又一次来重新认识精神分析学以及它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

从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到修正的弗洛伊德主义,再到新弗洛伊德主义以至后弗洛伊德主义,从上个世纪末直至今天,由弗洛伊德所奠基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可以说始终在随社会时代的变迁而变迁。而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考察这一转换变迁的历程,努力为读者勾勒提供一个从弗洛伊德主义到后弗洛伊德主义整个流传衍变过程的虽不一定面面俱到、却基本清晰的轮廓,并进一步揭示精神分析学在当代和今后发展的各种可能。

也许有人会问,在精神分析学从上个世纪末初创直到今天不断衍变分化的历程中,是否其中也有某些基本不变的东西或精神在呢?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否则也就不叫精神分析学了。事实上,如果说,了解它随社会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一特点是把握精神分析学史所必需的一个方面的话,那么,认识它始终不变不离的那些内涵精神则是同样必需的另一方面。而在笔者看来,虽然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精神分析学有过上述这样那样的衍变分化,但是在下面这几个方面却基本上始终保持着它的一贯性、统一性:

第一,作为一种关于潜意识的学说,精神分析学始终肯定潜意识的存在,所不同的只是不同的流派和学者对于潜意识的来源、机能等等的解释各不相同。而由“解释”,则又引申出精神分析学在总体上的一个共同的方法论特征,那就是它所采用的阐释学的方法。在现代西方心理学中,一直存在着两大对立的方法论基础:一为实证主义,它影响了构造主义学派和新老行为主义;一为现象学,它影响了格式塔学派和人本主义心理学。而精神分析学一方面固然与实证主义不合辙,另一方面亦不完全同现象学合拍,在本质上它是一门介于艺术和实证科学之间的解释科学。6259723从弗洛伊德的“释梦”到拉康试图以语言学的严密来阐明意识和潜意识的结构,阐释学的方法论贯穿着整个精神分析运动的历史。正如有人说的那样:“在广义的精神分析运动中,问题仅仅在于:不同的学派试图以什么样的理解,去赋予种种精神现象以什么样的意义。”6259724

第二,作为最初根源于精神病的临床治疗实践的科学,精神分析学虽然后来逐步发展衍变为包罗万象的社会哲学理论,但是从总体上看,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它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原理都来源于临床实践,并且,其知识理论的合法性也主要建基在临床实践的效果之上,而不像其他实证主义心理学家那样依赖于实验室实验的所谓证实(当然,精神分析也非完全排斥或敌视实验)。在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威格曾做了一系列实验支持精神分析的压抑论,但当他把研究成果寄给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却在回信中说:“我怀着兴趣检查了你的证明精神分析观点的实验研究,我不能对你的实验给予很高的评价,因为精神分析观点所依赖的可靠观察材料独立于实验的证实”。6259725弗洛伊德所谓的可靠的观察材料就是大多数实验心理学家弃而不用的临床治疗实践。换言之,精神分析异常重视实践对于研究的意义,强调理论和知识的实践功能。

第三,阐释学的方法论、对理论和知识的实践功能的强调,使得精神分析学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不像实证主义心理学那样把对象仅仅看作被动的客体,而是看作须与其进行沟通合作的另一方。研究的过程是一个研究者和对象双方对话、互动的过程。维特根斯坦曾经这样说过:弗洛伊德的方法和美学研究极为相似,其正确性有赖于接受分析的人的同意,不能由实验验证,也不能证伪。6259726虽然这里说的是弗洛伊德,但事实上从总体上对于整个精神分析学而言也基本适用。可以说精神分析学对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的主动特征给予了充分的认识和强调。

最后,贯穿整个精神分析运动史而基本保持不变的第四个方面是它的批判精神,特别是对于由已经僵化的工具理性所统制的西方现代社会和文明的批判。虽然,在弗洛伊德那里,对现代文明的批判采取了对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加以批判怀疑的形式,但是,只要稍稍了解一下整个精神分析运动的基本倾向以及它的一些主要著作,就不难发现,从弗洛伊德到弗洛姆,再到罗洛·梅和拉康,其批判怀疑的矛头主要还是指向对人的主体性自由构成极大的拘制压抑的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

阐释学的的方法论、对知识和理论的实践意义的强调、在研究过程中对对象的主动特征的认识和重视、以及在理论立场上对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反省姿态,如此四个方面,我们认为,是精神分析学自弗洛伊德开创以来在流布衍变分化过程中大体上始终保持一贯的内涵和精神,是我们再把握精神分析学史时应该了解的又一个方面。

同时,由于上述这四个方面的存在,我们还认为,在和时下的后现代思潮的关系上,精神分析学不像实证主义心理学那样完全处在后现代的敌对面,完全是后现代思潮所批判和攻击的对象;事实上,我们倾向于认为,不仅仅像拉康这样本身直接孕育于后现代学术气氛中的后弗洛伊德主义者,而且从总体上看,精神分析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呼应时下的后现代话语和精神,这并不是牵强附会。对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反省就不消说了,其余三个方面的特征也同样合辙于后现代学术话语的精神。在为《心理学和后现代主义》论文集所写的序言中,丹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丹纳·苛弗尔(Steinar Kvale)曾经概括了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的诸多特征。他认为,在后现代话语的影响冲击下,心理学在对专业知识、专业实践、研究方法、学科性质等的认识上将发生一系列的改变: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将越来越重视具体的、实、用的知识,重视知识的实践功能;心理学家的专业实践(如临床治疗、儿童教育等等)将越来越被看作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源泉;在后现代学术话语下从事研究的心理学家拒绝将所谓客观的实证方法视为惟一合法的方法,倡导多方法的(如叙事学的、阐释学的、解构学的等等)研究取向,强调互动的、投入参与的研究,研究过程不再被看成是对某种客观被动的对象的不偏不倚的摹写,而是个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与对象的对话、互动而共同构建对象的过程;后现代心理学还将超越人们所熟知的关于心理学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的分歧对立,超越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对立;如此等等。6259727在一本荣格的评传中,有人曾论述了荣格的后现代意义。6259728事实上,从上述苛弗尔对于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的诸多特征的描绘,我们不难看出,说从总体上精神分析学在一定意义上和后现代学术话语和精神有着内在的亲和性并不完全是虚妄之辞;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站在后现代的立场上,透过后现代的学术话语来反顾精神分析学,或许可以凸显出精神分析学在当代的一些新的意义。

而这,也是我们把本书放入本套丛书的一个原因。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小章,郭本禹.潜意识的诠释——从弗洛伊德主义到后弗洛伊德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王小章,郭本禹.潜意识的诠释——从弗洛伊德主义到后弗洛伊德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王小章和郭本禹(1998).潜意识的诠释——从弗洛伊德主义到后弗洛伊德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