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美国式民主》(原名《民治政府》Government by the People)是一本系统阐释美国政治制度的著作,初版于1952年,后约每三年修订再版一次,及时吸收政治学研究的新方法,增补美国政治发展的新情况,被美国的许多大学采用为美国政治和政府课程的教科书。这个中译本根据的是该书1985年的再版本。
本书三位作者中,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James MacGregor Burns)是中国学术界和广大读者所熟悉的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家和传记作家,曾任美国政治学协会主席(1976年)、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主席(1981年)。伯恩斯生于1918年,在威廉斯学院本科学习时以政治学最高成绩毕业。他二战时参军,战争结束后进哈佛大学继续攻读政治学,于1947年获博士学位。后在威廉斯学院任教并在国会和行政部门任职,1958年竞选国会众议员失败后重回著名的威廉斯学院,直到1986年以伍德罗·威尔逊教授的身份退休。伯恩斯长期从教,著述颇丰,研究领域涉及国会、总统、司法、政党、美苏关系、领导问题等,他的《罗斯福:自由战士》(1970年)获普利策奖和全国图书奖,《罗斯福:狮子和狐狸》(1956年)获塔米门特奖和伍德罗·威尔逊基金会奖。伯恩斯的其他主要著作有:《约翰·肯尼迪:政治传略》(1960年)、《领导》(1978年)、《领导的权力》(1984年)、三卷本《美国的试验》(1982、1985、1989年)等。J·W·佩尔塔森(J.W.Peltason)也是美国有影响的学者,他生于1923年,194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曾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伊利诺大学,现任加利福尼亚(欧文)大学校长。1949年,佩尔塔森与美国宪法学的权威学者爱德华·S·科温合著《宪法的理解》,后成为科温著作的主要修订者之一。佩尔塔森的主要著作有:《政治过程中的联邦法院》(1955年)、《五十八个孤独的人:南部联邦法官与取消学校的种族隔离》(1961年)、《学生与他们的学校:改变着的关系》(1978年)、《现代高等教育问题》(1985年)等。另一位作者托马斯·E·克罗宁(Thomas E.Cronin)应为前二位的晚辈,生于1940年,1969年获博士学位,现为科罗拉多学院麦克休美国制度和领导学教授,曾任美国政治学协会总统研究分会主席和《总统研究季刊》副主编,现为美国政治学协会理事(1990~1992)。1975年《民治政府》出版第9版时,克罗宁成为作者之一。克罗宁的其他著作有:《总统职位的现状》(1975、1980年)、《美国对付街头犯罪》(1981年)、《直接民主:创制、复决和罢免的政治》(1989年)等。
从《民治政府》初版的1952年到现在的三、四十年间,正是美国政治学研究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传统上,美国政治学家研究政治和政治制度时强调原始的政治文件,借助于案例分析,致力于对制度、规则和机构的静态描述。从20年代开始酝酿,到二战后完成转变,美国政治学家引进了行为科学、系统科学等方法,转向对政治和政府的动态分析,注重各种政治角色的行为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强调使用可以计量的资料。这种方法在50年代成为时髦,即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但是,政治毕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的活动,并不像自然现象总可以通过某种实验手段获得数据,进行计量。因此,过头的行为主义引起美国一些政治学家的反思,他们又重新强调案例研究和价值判断,把计量研究与制度研究、历史研究结合起来,这便是70年代的后行为主义。
伯恩斯等人在本书一再修订的过程中,反映了美国政治学研究方法的演进。在1952年初版序言中,作者就指出,他们一直意识到关于政府和政治的许多著作中所使用的新方法,认为政府应被描绘成人的活动和有机的组织,而不仅仅是机械的、法律条文的堆积。后来在修订时,作者尤其注意政治与非政治的关系。他们认为,政府是“政治关系和人民构成的系统”,而“任何一种政治系统都是一个更大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许多外部因素如经济体制、阶级结构、生活方式等等“比政治系统本身的结构更为重要”。因此,作者在阐述美国政治制度时,是把美国政府当作一个全向的政治权力系统加以研究的,充分注意到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但本书作为一本教科书,并没有忽视勾勒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追溯制度演变的历史沿革,既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又分析了许多生动的案例,甚至有作者本人参加政治实践活动的体验和总结。因此,本书成为一部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学术著作。
从本书结构来看,作者显然采用了结构—功能分析的方法,把美国的政治过程和决策程序整体地介绍给读者。全书共六编,第一编阐述美国宪政制度的基本原则,论述体现在宪法、政府和政治行为中的重要原理,着重分析了美国政府的分权制衡和联邦主义原则及其渊源、形成和发展。第二编阐释美国公民的宪法权利和这些权利的运用,其中引用了大量判例和法官的不同解释。第三编分析美国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手段,具体讨论了选民、候选人、利益集团、政党和舆论工具的相互关系和他们在政治尤其是竞选政治中的作用。第四编将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作为参加政策制定过程的三个权力部门进行考察,阐述了三者的制衡关系及其演变,分别讨论了三者的内部组织和影响决策的社会因素。第五编则分析美国国家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价的程序和模式,即政治系统的输出和反馈,分别讨论了外交、防务、经济调节和促进及财政政策的制定过程和影响这些政策的诸种因素。第六编阐述州和地方政府的政治结构和各种模式,分析州、地方和基层的管理和政治参与,讨论联邦政府与州和地方政府的关系。
伯恩斯等人声言,他们是以美国这样一个“民主国家”的公民为读者的,着眼于教育学生怎样认识政治、参与政治、投身政治。他们认为,要在政治中发挥作用不只是靠良好的愿望和对公共事务的兴趣,而是要求具有关于政治的丰富知识。作者深信美国式的民主乃是“民治政府的范例”,指出,民主是美国的梦想,美国人相信美国的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同时又承认,很多美国人感到美国的梦想已遇到了麻烦,美国的政治制度远非尽善尽美,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对喜欢把美国牌号的政治理论和实践“强加于其他每一个国家”的“优越感和救世主精神”持一种冷静的态度,指出“过分的自命不凡的使命感也可以是产生问题的根源”。因此,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无论阐述美国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还是介绍制度的具体环节,都摆出各派不同的观点、意见和评论,包括赞成的和批评的,保守的、温和的和激进的,让读者自己去讨论和判断。这种治学方法有其可取之处。尽管如此,也存在某些局限性,读者在阅读时自会善加鉴别。
1988年11月,伯恩斯和克罗宁两位教授与我和孙心强、王胜明在天津举行的中美学者美国总统制讨论会上相见,对我们翻译此书很支持,并赠送了新版样书。为了促成本书的出版,克罗宁教授给予了积极的帮助。
参加本书翻译工作的有:谭君久(前言、第1、8、10、12、21、25、32、33章),楼仁煊(第11、26、27、29、30、31章),孙心强(第3、14、15、16章),王胜明(第2、6、17、18章),尹宣(第4、13章),胡金平(第19、22章),袁喜庆(第20、24章),张安德(第5、28章),宗锦福(第9、34章),黄建鑫(第23章)和叶永东(第7章);另外,陈金兰对第33章的翻译提供了帮助;审校译稿的有朱鸿恩(前言、第1~18、34章)、陈佩荃(第19~24章)、楼仁煊(第25、28章)、谭君久(第26、27、29~33章),最后由谭君久审定各种术语、书名及其他各类专名、统校定稿全书;书中的插图由刘西绘制;译校的全部组织工作由谭君久负责。本书在译校过程中得到刘绪贻、曹绍镰两位教授的支持和鼓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尤其是该社的刘颖、范道丰两位编审为编辑书稿和促成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本书的翻译从1985年春节开始酝酿,1986年动手,历时五年。尽管我们竭力做到严谨、认真,力求准确、顺达地表现原书的风貌,但由于该书涉及到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历史,而我们水平有限,因此难免仍有不少差错和疏漏。但我们愿意把这本书介绍给中国读者,我们相信,它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美国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形成及弊端,都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书。
书中正文涉及美国宪法处,参考了国内一些已出版的译本,附录《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基本上是采用李道揆先生的译本,蒙李先生同意,在此特致谢意。
谭君久
1990年秋
武汉珞珈山—纽黑文耶鲁
在本书付梓过程中,中美签订了知识产权协议。为履行该协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经与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处多次联系;该处为帮助解决此书中文翻译版权做了不懈的努力,才使本书得以与读者见面,在此谨致诚挚的谢意!
译者谨识
1993年3月
武汉—北京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论美国民主
作者:[法]托克维尔 朱尾声
图书 论美国民主
-
2
图书 民主:美国最致命的输出:美国外交政策及其他真相
作者:(美)布鲁姆 王利铭 徐秀军
图书 民主:美国最致命的输出:美国外交政策及其他真相
-
3
图书 参与式民主理论研究
作者:原宗丽
图书 参与式民主理论研究
-
4
图书 中国式民主的类型学意义:一种宪法学视角的阐释
作者:王宏英
图书 中国式民主的类型学意义:一种宪法学视角的阐释
-
5
图书 美国处在十字路口:民主、权力与新保守主义的遗产
作者:周琪 [美]弗朗西斯·福山
图书 美国处在十字路口:民主、权力与新保守主义的遗产
-
6
图书 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之争:“普杜之辩”研究
作者:路宝利
图书 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职业主义与民主主义之争:“普杜之辩”研究
-
7
图书 鸡窝里的狐狸
作者:(美)卡恩 (美)明尼克 肖聿
图书 鸡窝里的狐狸
-
8
图书 美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政治转型
作者:仇朝兵
图书 美国与印度尼西亚的政治转型
-
9
图书 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二战后美国另种戏剧研究
作者:范煜辉
图书 意识形态幻象的批判与超越:二战后美国另种戏剧研究
-
10
图书 翱翔的信天翁:唐·伊德技术现象学研究
作者:杨庆峰
图书 翱翔的信天翁:唐·伊德技术现象学研究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