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道德信仰与国民素质

ISBN:978-7-5203-5710-4

出版日期:2019-11

页数:367

字数:372.0千字

点击量:8772次

定价:12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强国的崛起和发展过程,既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军事力量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国民素质提升的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不例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升。可以说,国民素质的提升既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源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目标之一。国民素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范畴,既包括国民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精神面貌、文化素质、科技素质、法律素质、审美素质,也包括国民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礼仪素养、价值追求、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等方面。本书所聚焦的问题是国民素质提升中的道德信仰问题。在认真研究道德信仰与道德素质的关系、道德素质与其他素质的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国民素质普遍提升的路径和方法。

一 提升国民素质是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和自由的学说。解放的目的是自由,自由是真正的人的幸福的根基,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诉求和展开。人为什么不自由?因为有束缚。束缚人的因素有哪些呢?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大自然的束缚,二是社会的束缚,三是自我的束缚。大自然的束缚越古越显,普遍存在。人并不是想飞就能飞起来的,后来人们知道了万有引力定律;庄稼不是想丰收就能丰收的,多少年来人们靠天吃饭;人们并不是想不死就能万寿无疆的,多少拥有无限权力、渴望长生不老的皇帝也得无奈的死去,人有人的自然生死规律,等等,大自然以其隐在的自然规律束缚着人的自由。人们怎样才能从大自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获得自由呢?首先提高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要靠科学技术,把握和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自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因此,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6293772 自然规律是自然界万事万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与必然性是同等层次的概念,必然性就是客观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要想把握规律,就得去认识自然界,并在此基础上去改造自然界,逐渐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

社会对人的束缚特别是不正当的束缚(或者说对人们正当权利的束缚)在阶级社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如经济剥削、政治压迫、宗法等级、异化劳动,等等。在奴隶社会,奴隶成了会说话的工具,被卖来卖去,完全丧失了人身自由。在封建社会,雇农为了还租子被迫卖儿卖女,被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牢牢束缚住,特别是妇女,遭遇“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女子无才便是德”“三寸金莲”缠足裹脚等,被剥夺人身权利、政治权利和选择权利。如,在我国西周时期,就规定有“妇有七去”,即在七种情况下丈夫可以把妻子休掉。据《大戴礼记·本命篇》所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6293773 按照周礼的这一规定,不仅不孝顺父母、淫邪、偷盗可能被休掉,而且“无子”“多言”、有重病、嫉妒,也可能被休掉。在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在政治上没有权利和地位,经济上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用,文化上缺乏言论自由和话语权。奴隶为什么没有人身自由?雇农为什么要向地主交租子?雇佣工人为什么比资本家贫穷?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既不是神定,也不是命定,而是因为存在私有制,存在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人的主观动机背后隐含着必然性,隐藏着历史规律。“历史事件似乎总的说来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着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6293774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些现象的背后隐藏着历史的规律,最基本或者最根本的历史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以及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的规律。怎么样才能从束缚人的社会关系和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认为要通过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良,推翻阶级社会,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自由人联合体)。

接下来的问题是,人们靠科学技术从自然界中获得了自由,靠社会革命和改良从社会中获得了自由,人们是不是就真正完全自由了,就没有束缚了?看看那些有吃有喝、有权有势、有名有利的人仍然感觉人生很空虚,甚至抑郁自杀的现象,就可以明白以下道理:再丰富的外在物质财富也填补不了心灵的空虚,再丰盈的物质生活也滋润不了心灵的荒漠,再庞大的物质家园也阻止不了心灵的漂泊,且心灵的漂泊也许比身体的漂泊更难受。这就是为什么富而不福、富而不乐、富而不贵等现象普遍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某贪官在被抓后的忏悔书中说到,小时候想着一顿能吃30个包子该有多幸福,后来包子随便吃也没感觉到多快乐,再后来,票子、房子、车子、妻子、儿子都有了,反而感觉到心里越来越空虚,于是就不停地寻找刺激,贪婪、腐化堕落。世界再美好,如果没有美丽的心灵,就缺乏审美的眼睛,很难把握真正的美,很难过上美好的生活,很难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一个人如果只贪婪于对外在事物的占有,而不懂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存在的价值所在,尽管他占有了很多物质财富,但他活得照样很空虚、很孤独、很焦虑,不可能从贪欲中解放出来,获得不了真正的幸福。美国著名思想家罗洛·梅在《人寻找自己》一书中认为,现代社会里,尽管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但人们并没有获得普遍的幸福,反而普遍感到孤独、空虚和焦虑,其根源是价值核心的丧失,自我感的丧失,用于个人交流的语言丧失,“自然中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的。那些失去了他们的自我感的人,自然而然地也就失去了他们和自然的关联感”6293775。“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空虚时(正像许多现代人的情形一样),他对周围的自然的体验也是空虚、干瘪、死气沉沉的。”6293776 这种空虚而焦虑的状态不仅给自己带来痛苦、疾病和折磨,而且给别人、给社会带来威胁、对抗和混乱。“当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连续地陷入焦虑,他便将自己的机体置于心理生理疾病的威胁之下;而当一个群体连续不断地陷入焦虑,不能采取一致的建设性步骤,这个群体的成员便或迟或早会陷入相互的对抗。”6293777 人要获得自由和幸福,就要从“笼中人”中解放出来,重新发现和整合自我,找回爱和意志。人想获得爱、意志和道德,就要成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和人格完整的人。一个人如果人格分裂,就会“冷淡、冷漠、自视甚高、疏离他人。这种特性可以突然爆发为狂暴的攻击行为”6293778。罗洛·梅认为,当务之急是寻找人自我解放的内在基础,寻找爱、意志和道德,并宣称他自己的信念是寻找内在的真实。终极的标准是在这特定的一刻里诚实、正直、勇敢和富于爱心。罗洛·梅认为他所进行的探索“乃是一种道德上的追求,因为我们现在所寻找的,正是新时代的道德赖以建立的基础。”6293779

人们要真正得到解放,不仅要从自然界和社会中解放出来,还得从狭隘的自我中解放出来。人的解放、自由和幸福,不仅需要外在的客观条件,而且需要内在的自身素质。不仅需要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更需要人文素养、道德素质和道德信仰。贪婪的人永远无法满足,自私的人往往心胸狭隘,无德之人是社会的隐患。无论物质生活条件多么丰富,如果人生境界、道德水平、综合素质跟不上,社会就难以和谐,心灵就无法平和,各种内外困扰使人无法心平气和、心安理得,无法获得真正的解放。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不仅要消灭私有制,而且要消灭私有观念,消灭私有观念比消灭私有制更难。如果私有观念普遍存在,自私心泛滥,人欲横流,人生境界低下,道德沦丧,外在的物质财富的发展速度永远赶不上人的欲望所求,“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就不会到来,人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所以,人的自我解放是人类解放必需的条件。这种自我解放,要靠人的人生境界的觉解、道德觉悟的提升和道德信仰的确立。冯友兰先生曾提出人生四境界说,人生有四种境界,从低往高分别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道德境界的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察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最高的是天地境界,这种人觉察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与宇宙同一,谓之圣人,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冯友兰先生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他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6293780 人一旦达到了道德境界特别是天地境界,就不再以一己私利、个人幸福为价值选择和行动的核心。

狭隘的自我靠什么去打破?靠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和大彻大悟的人生智慧,靠崇高的道德信仰。人生境界真善美,真善美的统一就是至善,至善是柏拉图伦理学的最高范畴,至善乃是完美的理想人格,一切美德的实践源泉。“智育和德育在柏拉图看来是同一个教育目标下不可分割的两面,因为至善既是知识的本原又是伦理价值的本原。”6293781 康德把道德作为理性之人的内在规定性,道德是理性之人的自我立法。德与福的统一就是至善。有道德的人才配享受幸福,道德是人生的坐标,是人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生价值的重要尺度。人无德,与禽兽的区别就不大了。道德素质渗透、作用于人的其他素质,通过道德素质的提高,带动人的综合素质提高。

马克思曾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6293782。学术界一般把第一阶段看作前资本主义阶段,把第二阶段看作资本主义阶段,把第三阶段看作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第一阶段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都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第二阶段是以大工业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阶段;第三阶段是以生产力高度发展和个人与社会利益相一致为基础的个人的全面发展时期。在这三个阶段中,人的解放和自由的途径及其重点是不一样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权威的和不可驯服的力量与人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6293783 在第一阶段中,人们主要是对付自然界的束缚和威胁,尽管对社会解放也随着农民起义有所展现,但改朝换代的结果并没有真正改变社会的政治结构。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把人们推入商品、货币、交易、竞争、拜物教、拜金主义相互交织的滚滚洪流中,在对物质的依赖中,自由、民主、博爱、人道主义、法治、独立等价值呼声此起彼伏,然而,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中,要想获得政治解放、政治自由是不可能的。真正的以经济高度发展、政治解放、思想解放为基础的人类解放和自由,只有到第三阶段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才能实现。到第三阶段,不仅生产力高度发达,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政治文明程度大大提高,而且人们的道德素质、人生境界空前进步。人们不仅从自然界解放出来,从社会政治统治中解放出来,而且从人的狭隘的自我中解放出来。

二 提升国民素质是中国现代化的载体、目标和动力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灿烂的文明之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著名的礼仪之邦,非常重视人的素质特别是道德素质。中华民族积淀了深厚的道德价值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根源和动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普遍提升,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文化的根基。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国民素质既是中国现代化的载体,是中国现代化的目标,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动力。

(一)提升国民素质是加速中国现代化进程、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主体保障和内在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作为劳动者的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中具有能动性、创造性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在构成生产力的三大要素中,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均属于“物”(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属于“不变资本”)的因素,而人则是具有主体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的因素(雇佣工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属于“可变资本”)。因此,人的素质如何,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水平和可持续程度,进而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没有现代化的国民,就很难有现代化的国家。国民素质普遍低下的民族,不可能成为世界上令人尊敬的强大的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化的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的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6293784 很难想象一个国民素质低下的民族会是一个长盛不衰的民族,也很难想象一个国民素质低下的国家会是一个强大兴盛的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国民素质的提升,大国小民、强国弱民的历史现象是不可能长久的,小民国难强,民弱国必衰。国民素质的提升既是民族复兴的牢固的主体保障,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表征之一。

(二)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尺度和标准

从判断社会进步的尺度来看,判断社会进步有生产力尺度和价值尺度两个方面,二者之间是相互统一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从而成为判断社会进步与否的客观标准。但是,社会进步不仅是一个事实判断,也是一个价值判断,仅仅从生产力标准不能全面判断社会进步的质和量,还需要从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之关系中进行价值判断,因此,还有价值尺度。所谓价值尺度,是指从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从人的需要、利益和价值追求出发对社会客体及其发展进行选择和判断的标准。人的发展是评价社会进步的尺度和标准,甚至可以说,至少从价值观的意义上可以说,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及其自由和幸福,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和标准。而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就是人的潜能的发挥、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历史基本的评价标准,也是任何先进的政党和社会制度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和艰巨任务,并指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6293785

(三)国民素质现代化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载体和动力

现代化的主体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必然以人为载体,并最终体现为人的现代化。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这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人民群众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在外延上比“国民”窄,国民是指取得一国国籍的人,即该国公民。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一切社会成员。在我国,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依据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有一定的权利,承担一定义务的人,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公民不仅包括人民,还包括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敌人;不仅包括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也包括阻碍历史进步的人。一个国民或者公民对历史进步起推动作用还是阻碍作用,对历史的作用有多大,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其素质之高低,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等。比如,政治素质高的人,就具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为最大多数人谋福求解放的政治信仰,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方向,有先进政治价值观,并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知识、政治能力、政治心理等,这样的人一旦走进政治舞台,有的成为政治活动的领导人,就能对社会政治生活乃至社会变革、社会进步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就一般公民来说,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国家国民素质越高,就越关心国家大事,有一定的全局意识,能够突破狭隘的自我利益的局限而着眼于社会的整体利益,热衷社会公益事业,关注社会公正、公道、公益和公共秩序,具有较高的政治热情,也会积极参与政治生活,“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它是政治关系中政治权力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反映着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体现着政治关系的本质”6293786。这样的公民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作用远远高于那些只关心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对社会政治和公共利益漠不关心的人。再比如说科技素质,一般情况下,只要具有一定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责任感,科技素质高的人要比科技素质低的人对社会贡献大。科学家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远远高出一般公民或国民。蒸汽机的发明、电的发明、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发明,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在改变社会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交易方式、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管理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科技革命具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科学进步与技术开发紧密结合;二是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在生产中得以产业化,从而对生产力进行改造,使生产力发生根本变革。在这样一个高科技时代,国民的科技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不具有一定的科技素质,自己的生活就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更不用说对人类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了。

三 国民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国民道德信仰的提高

历史和现实证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劳动者素质低下;而且,资金、技术、经验都可以从国外引进,唯有国民素质不能引进。因此,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6293787 国民素质日益成为各国在国际竞争中拉开距离的重要原因,成为各国综合国力中的一个核心因素,提升国民素质是我国当前的迫切需求。同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是,国民素质的提升离不开道德信仰的提高,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崇高的道德来引领。无论国民的政治素质、人文素质、法律素质、审美素质,还是国民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科技素质、职业素质,都与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信仰有关。道德属于人们的实践理性,不仅审视和代表着人们的价值追求标准,而且指引着人们实现价值追求的方式、路径、方法,规制着人们的科技理性,内含于国民素质的其他要素之中,并对其起引导和制约作用。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与巩固离不开国民的道德信仰。道德信仰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一是对某种道德价值体系的认同和信服;二是信服这种道德价值体系的依据或价值基础。道德信仰是道德意识的整合,国民道德意识是站在公共领域的社会生活角度对自身行为的自律与认同。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表现是国民道德意识淡薄或错位。古希腊著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由于实践是多种多样的,技术和科学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医术的目的是健康,造船术的目的是船舶,战术的目的是取胜,理财的目的是发财。”6293788 不同的科学技术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人们实践活动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小目的服从于大目的,相对于大目的,小目的只是手段或者工具,那么最后的目的本身就是目的,“这一为自身而被期求目的也就是善自身,是最高的善”。6293789 人们的一切知识、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追求某种善,善也是有高低之分的。那么,科学技术和人们的行为所能达到的全部善的顶点是什么呢?绝大多数人认为是幸福,尽管人们对什么是幸福的看法不尽相同。亚里士多德认为伦理学是关于幸福的学问,主要关注人们具备什么样的德性才能获得和配享幸福的问题。德性和幸福问题是最高的善,是一切科学技术和人的活动的目的和价值引导。人的善就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而且一切都要合乎德性。“如果德性有多种,则须合于那最美好、最完美的德性。而且在一生中都须合于德性,正如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一个白昼的、一天的和短时间的德性,也不能给人带来幸福和至福。”6293790 可见,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人们的德性和对德性的坚持和信仰,就是人们达到幸福和至善的途径,科学技术和其他素质都受到德性的影响和制约。没有德性和对德性的信仰与坚持,人们就很难达到幸福的目的,科学技术与其他素质就不能真正成为人民幸福社会的要素和手段。

道德信仰是人类的基本信仰形式之一,与人关于世界的信仰、关于社会的信仰、关于人生的信仰等紧密统一,共同构成人们的信仰系统,共同决定着人们的价值选择、生活方式和做人模式。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存在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形式之一,“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信仰是全部价值追求的指向机制、定向机制、导向机制”6293791。信仰的产生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人类历史、生命意义、宇宙未来的领悟、反思和预置,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人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道德信仰更侧重于对世界、社会、人生的价值评估和价值理想的设置与向往。

(一)身体素质与道德信仰

从政府的层面看,国民身体素质如何,与治国理政的价值理念有关,政府能否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身体健康、生活幸福作为制定各项制度、法规、政策的价值依据,国民身体素质的状况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政府缺乏道德信仰,一味追求 GDP,追求经济发展,而置环境污染于不顾,导致水源污染、空气污染、雾霾肆虐,就会阻碍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从社会层面看,如果社会成员不能坚守道德信仰,为了自我利益而置别人的生命和健康于不顾,在食品、药品、医疗器材、健身器材等领域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生产环境恶劣,随意延迟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就会阻碍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就国民个体看,如果一个人缺乏道德意志和道德信仰,对自己放荡不羁,对别人毫无责任心,胸无大志,玩世不恭,醉生梦死,缺乏锻炼身体的意志和毅力,不仅会影响阻碍事业的成功,也会阻碍自己的身体素质的提升。毛泽东从青少年时期就树立了远大理想和道德信仰,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坚持冷水浴、爬山、游泳、雨中行,在体育锻炼中提升自己的意志,通过顽强的意志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说:“黄帝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6293792 文中的核心意思是,要想健康而长寿,就要和“道”保持一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保持身心和谐)。如果违背“道”的要求,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就必然影响身体健康而短命。健康与否,长寿与否,与人心中的“道”密切相关。

(二)心理素质与道德信仰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越是斤斤计较,就越充满焦虑和不安。社会虽然通信高度发达,但人们的心灵却渐渐疏远了。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们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人生境界越高,承压能力就越高;越是斤斤计较,心理压力就越大。感恩之心是宽容之心,感恩之心是宁静之心;知福之心是快乐之心,知福之心是进取之心。现实社会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前,公务员要分出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应对我国特有的官场关系和社会关系,这些缺乏道德信仰而充斥着投机钻营的政治生态环境,无形中对公务员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著名健康专家洪绍光教授指出:一个好的心态,世界上一切都变得很美好。比如我们今天很高兴,全身心都很轻松,走到马路上,阳光明媚,气象更新,看啥啥称心,瞅谁谁顺眼;如果心情不好,一切都灰暗,湖光山色欣赏不了,山珍海味也没有什么味道,即使躺在一万元一张的床上,也会翻来覆去睡不好、做噩梦。而好的心态来自于开阔的胸怀和中和的性情,才能保障心理健康和身心和谐,才能提升国民的心理素质。

(三)政治素质与道德信仰

良好的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信仰一定包含着良好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信仰;良好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公共政策也一定包含着人道、公正、平等、正义等道德价值诉求;良好的政府官员也一定是有良心的、有良知、有道德底线的人,是有道德感、道义感、正义感、责任感的人,是富有人文关怀和善良人性的人。很难想象一个道德堕落、自私自利、贪得无厌、丧尽天良的人能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6293793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普通公民来说,要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也离不开较高的道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政治道德问题,孔子就十分重视政治道德规范对为政者行为的制约和引导作用。“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道德学说的基本原则和鲜明标志。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6293794(《论语·为政》)“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6293795(《论语·颜渊》)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6293796,“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6293797(《论语·子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首先要具有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公民政治伦理、政治觉悟、政治素质的认识论前提,包括公民的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协商意识、参与意识、公德意识,等等,这些现代公民意识都离不开公民的道德素质特别是社会公德意识。

(四)法律素质与道德信仰

法律和道德、法治和德治、法治信仰与道德信仰密切相关,法律素质的提升与道德素质的提高和道德信仰的树立密不可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全过程,融入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各环节,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道德是基石,是法治社会的基石,是依法治国的基石,是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的基石。基石就是基础,就是保障。对于全面依法治国而言,“道德是基石”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道德是制定良法的价值基础;道德是良好执法的价值基础;道德是司法公正的价值保障;道德是全民守法的主体保障。道德是制定良法的价值基础。真正良好的法律一定要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要求,要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在内容上往往相互一致、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在功能上相互支撑、相互促进。二者有着共同的目的,就是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人们的利益,增进人们的幸福。要把实践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道德要求及时上升为法律规范。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要得到良好的贯彻和执行,离不开执法人员良好的法律素质和道德素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野蛮执法、钓鱼执法、执法不公等现象,一方面和执法者的法律素质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执法者的道德素质有关。因此,要推进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就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政府人员、执法人员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是底线的道德,道德是法律的价值基础。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法律要发挥作用,首先全社会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须提高全体人民道德素质。

(五)科技素质与道德信仰

一方面,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道德信仰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内在动力。古往今来,正是那些充满责任心和道德信仰的科学家们自甘寂寞、不求功名、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工作,才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他们意识到自己从事的科技工作对社会、人类的责任,为真理、为人类的进步、为社会正义而奋斗,积极参加维护人类和平、人道、保护生态环境等社会活动之中,充满献身精神,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另一方面,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和坚定的道德信仰也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价值保障。道德信仰对科学技术的价值规制、评价和引导,使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而不是把人类引向歧途和自我毁灭。核能的发展是个典型例子,它能够造福人类,也能够毁灭人类,关键是使用的目的和方向,而正确的目的和方向必须经过道德信仰的审视和评判。再比如信息技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信息传播的密度和速度空前提高,人们的信息量、知识量迅猛增长,而暴力、色情传播的影响力和影响面也在扩大,这就呼唤传播者的道德信仰。“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强有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应该能够创造一个合乎人类理想的幸福社会。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迄今为止,科学技术最为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虽然达到了高度物质文明,却为此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不仅没有创造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反而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6293798 这充分说明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和道德信仰的制约和引导,国民科技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六)审美素质与道德信仰

一方面,审美素质与道德信仰具有共同的人生价值根基。只有建立在真正的生命体验与生命目的之上,审美自身才拥有真正的思想价值根基。审美目的就在于通过艺术创造过程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目标,这彰显了审美与道德之间内在契合,说明审美目的与人生道德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另一方面,道德信仰影响国民的审美素质,主要表现在:国民的道德信仰影响国民的审美精神和审美价值观;道德信仰影响国民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道德信仰影响国民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评判能力;道德信仰影响审美对象的文化意蕴;道德信仰敦化和提升国民的审美境界。

总之,国民素质提升中的道德信仰问题研究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一个国家是否现代化,不仅表现在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是否现代化,而且表现在公民在整体上是否具有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国民素质和道德信仰。现实生活中,道德素质低下和道德信仰危机已成痼疾,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浪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意识缺失、诚信缺失等,使提高国民素质、培育道德信仰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诉求。国民素质提升中的道德信仰问题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国民教育理论的深化,拓新国民素质研究的新视野,使国民素质和国民教育的研究具有哲学的高度;而且有利于拓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增强伦理学研究的时代气息。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魏长领.道德信仰与国民素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魏长领.道德信仰与国民素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魏长领(2019).道德信仰与国民素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