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内陆加工贸易模式研究与实践

ISBN:978-7-5203-2185-3

出版日期:2019-12

页数:277

字数:245.0千字

点击量:7636次

定价:8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展开

图书简介

加工贸易是社会化大生产的表现形式,是经济全球化、生产专业化和分工精细化的必然产物,是经济发展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的组织形式。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加工贸易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中国的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及国际分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初期,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贸易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由1981年的6% 增长到1998年的53.4%。然而,过去30多年,由于沿海地区明显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政策优势,中国大陆的加工贸易形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格局。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其综合成本特别是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不断上升,加工贸易向我国内陆地区转移趋势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我国加工贸易占比开始缓慢下降(由2012年的34.8 % 下降至2017年的29 %),逐渐由沿海转移到内陆,但加工贸易产业更加优化,创造的附加值日益提升。因此,探索我国内陆地区加工贸易新模式,大力发展内陆地区加工贸易,拓展加工贸易产业链和价值链,使加工贸易成为促进内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增长方式,是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任务。6490832

本书在总结凝练国内外加工贸易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内陆开放型加工贸易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特征、要素和发展阶段。产品内分工的内陆开放型加工贸易,有两个理论要点:一是产品内分工,二是内陆开放型。前者属于产业经济理论范畴,后者属于区域经济理论范畴。

本书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研究了内陆加工贸易模式,将加工贸易产业的布局结构从传统的“水平整合”转变为“垂直整合”,从“多头在外、一头在内、大进大出”转变为“多头在内、一头在外、小进大出”。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产业链“微笑曲线”全流程协调发展;实现研发设计、零部件加工、整机组装、产品销售和贸易结算“五位一体”,使成本最低化、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

本书运用产品内分工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价值链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等,从理论上论证了“内陆开放型”加工贸易模式的关键在于保税体系、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产业工人和创新能力。理论研究表明:第一,内陆保税政策能够引导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建立和完善保税体系是推动内陆开放型加工贸易产业形成的必要因素。第二,物流时间和成本是制约内陆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需要构建国际贸易大通道,打造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完善现代物流体系,提升内陆区位优势。第三,产业集群能够促进内陆融入产品内分工的模式,产生交易成本下降效应、风险降低效应、区域竞争优势提升效应。第四,研究发现,产业工人跨区域流动的原始动力为区域间名义工资的差别;内陆地区目前属于吸引劳动力回流的初期阶段,仍然需要加强职业物品的供给;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工人对职业物品的期望呈现下降趋势,对社会物品的需求显著增大,成为吸引并留住产业工人就业的主要因素。第五,调查研究表明,内陆地区加工贸易已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改变内陆地区在产品内分工价值链中地位的关键因素是技术水平。

本书设计了调查问卷,对内陆加工贸易企业负责人、相关专家和产业工人进行调研和访谈,对前述理论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部分围绕建设内陆保税港区、完善物流服务体系、打造产业集群、集聚产业工人和增强创新能力五个方面,探讨内陆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保税方面:保税监管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信息化集成服务系统建设滞后等。第二,物流方面:由于返程空载率高,导致国际物流运输成本高;由于部门条块分割,多式联运尚未实现。第三,产业集群方面:发现产业工人供给、上下游合作企业落户情况、当地工资水平、企业综合经营成本四个因素是影响内陆地区实现产业集群的关键因素。第四,产业工人方面:发现内陆地区能够基本满足产业工人生存需求,而职业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是目前内陆地区吸引并留住产业工人的“瓶颈”。第五,创新能力方面:发现科研人才、科研成果培育转化机制、企业信誉和品牌影响力、风险补贴政策、成果交易市场完善程度等因素是影响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在对典型模式的发展共性及规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内陆开放型加工贸易新模式,并运用这一模式引导、推动、促进加工贸易产业发展。该模式的发展需要经历培育期(政府主导)、成长期(政府推动和产业发展融合)和成熟期(产业自主发展)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个主要推动力量、重点任务有所不同,逐步持续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错位、不可超越的发展过程。我们划分这样三个阶段,在揭示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交互融合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发展过程的同时,也揭示或者提醒政府、企业明确自身职能作用,明确各自在不同阶段的重点任务。

最后,本书给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保税监管服务及提高保税港区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大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降低国际物流运输成本及完善国际物流通道;提高工业园区建设水平,发展加工贸易配套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积极推动户籍改革,完善产业工人社会保障制度;引进国际知名研发机构和科研人才,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完善科研成果交易市场重视知识产权保护等,并分别阐述了落实政策建议的可能具体举措。

本书试图为内陆地区发展开放型加工贸易提供创新性的思路、理论和模式支持。同时,在分析总结重庆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内陆几大城市发展加工贸易的经验教训,为内陆地区发展加工贸易提供普遍性、规律性、具体化的对策建议。

实践表明: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内陆开放型加工贸易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内陆地区资源、市场、生产要素综合成本、政策等优势,通过完善保税体系,加强国内、国际物流能力建设,凝聚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形成宏大可持续的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先进的技术创新体系,垂直整合加工贸易全产业链,提升加工贸易产业价值链;以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基于产品内分工的内陆开放型加工贸易模式,是内陆地区跨越式发展加工贸易的最优模式和正确途径,值得在广大内陆地区推广实验实施。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王旭.内陆加工贸易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王旭.内陆加工贸易模式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王旭(2019).内陆加工贸易模式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