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史学论衡

ISBN:978-7-5161-0889-5

出版日期:2012-06

页数:377

字数:365.0千字

点击量:8194次

定价:32.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是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的一句名言。这句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为史”与“大道”的关系。要掌握社会发展的“大道”,就必须研究蕴含着社会发展“大道”的历史。就人类社会发展而言,“道”之最大者无疑为治国安邦之道。因此,凡欲治国安邦者,首先必须研究历代为政者的治国之道,特别是治国安邦中的经验和教训,作为自己治国安邦的借鉴。龚自珍还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堕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就个人而言,如何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不断提升个人修养,普及人文知识,强化国民意识等,同样有一个安身立命之道的问题。可见,无论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荣辱与生死存亡都与历史息息相关。所以,上自国家,下至个人,都离不开对历史的学习和了解。

任何国家和民族要实现自己的发展和现代化,都必须通过本民族的奋斗、发展、改革、开放、自我改造和创新来实现,舍此别无他途。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代社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除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其软实力的强弱。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就是文化力,而文化力的强弱则与其对历史知识和资源的态度、认识与开发利用相联系。因此,在我国走向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条件下,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研究和开发应用历史文化资源,不仅对于普及人文知识,提高全民素质至关重要,而且,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国民性格,强化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以激扬爱国情怀和报国之志,都具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修史、尊史和以史育人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留下了大量历史资料、史学著作、历史文物与历史遗迹,构成了举世罕有的史学资源和文化宝藏,为我们研究历史、认识历史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学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史学在资政育人和促进国家软实力提高的作用日益得到凸显。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史学的这种功能还在不断扩展。在当代西方国家中小学教育中,尤为重视人文知识的传授,如美国将历史和数学、艺术课程作为主课而开设,这是与人的成长和社会需要相合拍的。所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文化软实力增强的步伐不断加快,普及历史知识和强化历史教育,乃是必然之举,历史学的繁荣发展当可预期。

在我国史学这块芬芳四溢的百花园中,高校历史学队伍是其中一支重要的主力军。天水师范学院历史学及其学科队伍正是伴随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一棵小草,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和进步,已成为我国史学园地的一名新兵。这支队伍伴随学校恢复大专招生和专业、学科建设而迅速发展起来。在20世纪80年代最早入校的几位教师,从事的是政教系政教专业的历史课教学。1992年政教系开办大专政史专业,历史专业的部分课程开始开设,专业队伍也由几人发展到上世纪末的十余人,他们现已成为这支队伍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2000年学校升格为本科,2001年历史专业招生,2004年学校设立二级学院,历史系隶属文史学院。随着专业发展,一批应届研究生陆续充实进专业队伍,目前,这支队伍已有30余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博士9人(在读4人),硕士18人。这是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学历、学缘和专业结构合理,各有专攻和特长,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科团队。

多年来,我院历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主要在以下诸方面取得进展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改革创新,促进了专业的迅速发展。在高等师范院校,专业设置与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基础。我院历史专业是由20世纪90年代政史专业的历史教研室起步的,先后有郑正伟教授、雍际春教授、王德泰教授、杨小敏博士任历史教研室主任;陈逸平教授曾任系领导。21世纪初开办历史专业和成立历史系后,杨小敏、强文学相继出任系主任。这些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带领和团结本专业全体教师在本专业课程建设、申办专业和构建课程体系,推动专业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历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专业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以改革促进教学和课程建设,以改革促进专业发展的理念,先后进行了《陇右文化省级重点学科实践研究》、《大学历史学科“四个一”方案的探索与实践》、《中国古代史课程体系重组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教改、教研项目,组织和引导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实践探索,强化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历史学科由最初的历史教育一个专业现已发展为拥有历史教育、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文教育三个专业,课程设置齐全,入选校级重点学科,实力较为雄厚的学科。2008年历史专业入选甘肃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名单。

二是科学定位,构建了复合型课程体系。普通地方院校主要肩负着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师资的任务。从2001年历史专业开始本科招生起,历史教学与改革也迅速将重点转向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和教学改革上。以强化基础、拓宽视野、注重实践、突出能力为追求,逐步构建了以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和陇右文化校本课程为主体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形成了由基础到理论,由外围到核心,由通论到专题,由知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能力,由感性到理性的复合认知的历史课知识体系。一个以突出文化史、民族史、环境变迁史和历史大趋势,关照中外历史进程与文明比较的具有个性特色的历史专业教学体系正在形成和不断得到完善。实践证明,这种内容体系和教法理念,有利于不断提高和深化巩固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进而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特别是专题课、断代史课和实践教学对学生在深化认识、提高能力方面效果更佳。结合陇右文化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开发的陇右文化校本课程,现已开发和开设《陇右文化概论》、《伏羲文化概论》、《天水历史文化专题》等十余门校本课程,使中国历史教学与陇右乡土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了学生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识,增强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念。从已毕业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和考研录取情况表明,历史专业在教学内容体系、教学组织形式和培养目标理念以及实际效果都是比较成功的。因此,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2011年入选省级教学团队。

三是优化整合,形成较为稳定的学科方向。本学科在深化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同时,各位教师立足各自研究专长,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有机结合,通过调整专业方向和优化组合,逐步整合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学科团队。早在2001年,以历史教师为主,学校成立了陇右文化研究中心有组织地开展陇右地域文化的研究。第二年,陇右文化入选省级重点学科,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陇右文化学科建设在人才队伍、科学研究、项目申报、成果推广与获奖都取得显著成绩。陇右文化研究和学科建设也促进了历史学科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的成长,2008年历史学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建设学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现已形成中国古代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世界史等几个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方向和团队。每个方向或团队人员相对固定,联合申报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和进行教研活动。学科带头人中,王德泰教授被聘为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陈逸平教授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刘雁翔入选天水市领军人才,雍际春教授被确定为学科带头人,主讲的《中国历史地理》入选省级精品课程,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201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0年,在陇右文化学科团队基础上,陇右文化研究中心又入选甘肃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和研究平台的组建,为历史学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科建设中,我们重视以项目为纽带整合学术团队,开展科学研究,近几年先后有雍际春教授的《秦早期历史及其文化形态研究》、王德泰教授的《清代前期钱币制度形态研究》、刘雁翔教授的《黄河流域伏羲祠庙及伏羲信仰研究》、陈于柱博士的《区域社会史视域下的敦煌禄命书研究》、余粮才博士的《黄河流域伏羲祭祀仪式考察研究》、张福慧硕士的《敦煌藏文占卜文献的历史学考察》6项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资助;还有教育部项目、甘肃省社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项目10余项获得立项。这些项目研究一方面凝聚了团队,产生了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另一方面在项目主持人带领下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以项目为纽带,科研深化教学,教学促进科研的良好互动局面。显示出本学科强劲的发展势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是教研结合,取得一批标志性学术成果。近五年来结合教学与科研,本学科教师在《光明日报》、《敦煌研究》、《民族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钱币》、《历史地理》等国家权威刊物和其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成果中以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经济史、陇右文化、历史文献学、近现代史等方向成果最为集中。已出版学术专著、合著和主编参编教材20余部,代表性作品有《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抗日战争中的回族》、《伏羲庙志》、《大哉羲皇》、《嬴秦故园》、《敦煌写本宅经校录研究》、《陇右历史文化与地理研究》、《人地关系与生态文明研究》、《蔡京、蔡卞与北宋晚期的政局研究》等;主编参编的教材主要有《人文科学基础》、《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地理》等。获得各类科研项目30多项,成果获奖10余项。其中,雍际春教授的《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研究》一书2006年获教育部第四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教研成果《陇右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实践研究》2008年获甘肃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五是立足区位优势,初步形成了学科特色。多年来,本学科大部分教师立足陇右、立足西北,充分挖掘地域资源优势开展史学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在秦早期历史与文化、秦汉史、历史地理、清代货币研究、陇右文化、敦煌学、天水地方史、近代史专题如曾纪泽研究等领域成果比较丰硕,部分成果和观点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郑正伟教授的曾纪泽研究,王德泰教授的清代货币史研究,雍际春教授的先秦史和陇右文化研究,陈逸平教授、刘雁翔教授的历史文献与地方史研究,杨小敏博士的宋代政治史研究,陈玉柱博士的敦煌学研究,都颇具特色和收获。从而初步在中国古代史和西北历史地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优势。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本专业已成为学校最具影响和实力雄厚的团队,历史学专业也进入我国历史专业全国五十强行列。

回顾过去的发展,我们自身的进步是巨大的。但是,与兄弟院校历史专业和学科团队相比,我们深知还有不小的差距。2008年,历史学入选校重点建设学科并得到建设经费资助,在全体团队成员的努力下,学科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论文集,就是本学科教师在学科建设中,结合目标任务和各自项目与专长,近一年来撰写的新作。这些作品内容不一,题材不同,风格各异,有些论文显得还有些稚嫩,但它正是本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发展现状的一种真实反映。在本期重点学科建设即将期满之际,我们本着自我回顾和总结的愿望,为了繁荣学术和加强交流,决定编辑出版这本论文集。由于时间紧迫,水平有限,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和各位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指导意见!

编者

2011年12月26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雍际春,强文学;陈于柱.史学论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雍际春,强文学;陈于柱.史学论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雍际春和强文学;陈于柱(2012).史学论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