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洮砚传人评传

ISBN:978-7-5203-5849-1

出版日期:2019-11

页数:280

字数:232.0千字

点击量:8861次

定价:9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从各方面资料来看,洮砚至少在唐代甚至更早就已出现。但从工艺传承的角度而言,砚工才是洮砚得以传承的主体。遗憾的是,洮砚始出何时何人之手,却无从可考。

根据洮砚产地的民间传说,最早雕刻洮砚的是一位山西籍姓卢之人,他是宋朝王韶平定洮、岷、河、湟之后,在九甸峡口守城的配军。此人后来出家做了喇嘛,继续雕刻洮砚,并广收僧俗弟子,传授刻砚技艺。其徒弟们生生繁衍,成了今天洮砚石矿附近喀日山、纳儿、上达窝、卡古、丁尕等村落砚工的祖先。又据祁殿臣先生考证,明清以来洮砚雕刻艺人的发展及工艺流派传承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洮石产地附近村寨中的民间砚工,以清朝中期洮河东岸砚工为代表,其中心在喀日山、纳儿、卡古、丁尕、古路坪一带,成员以藏族为主。洮河东岸流派擅长龙凤图案的设计和创作,以刀工细腻、石形自然、选料严格见长。另一条是沿洮河西岸发展起来的砚工群体,以新城为中心。传说这支群体始于明永乐年间,师承新城药王庙的李道长。李道长原为擅长雕刻的屯军,退役后出家修道,居药王庙中,制砚授徒,其传人主要分布在党家沟、刘旗、李家庄、扁都、下川一带。洮河西岸流派的砚工主要源自屯军,故在风格上不拘泥于传统,构思新颖,刀法粗犷豪放,擅长创造各种奇特的砚式,精于花鸟虫鱼。6931851

关于新城药王庙的李道长,在祁殿臣先生的研究中,洮河西岸砚工群体的师祖李道长之后,药王庙的几任道长均会刻砚,也都姓李,最著名者有清乾隆年间刻制龙凤朝阳贡品砚的李氏,其砚边款刻有“洮州药王李”之印。另有民国二十七年左右在新城药王庙的李道士,既刻砚,又兼开砚铺。6931852而韩军一先生在其《甘肃洮砚志》“斫工”一节中则说:“今闻清同治年,有李大爷者,为洮州新城药王庙住持,琢石治砚,富有巧思。后久于其事,学之者,乃尊为能手。所以至今推为治砚之宗匠。”韩、祁二人虽在时间上不能相合,但同述新城药王庙李姓住持。可见,这位住持新城药王庙,被称为李道长或李大爷者,应是洮砚传承史上最早真实可考之人。

据韩军一《甘肃洮砚志》考,同治年间新城药王庙的李大爷,将其制砚技艺传予李郁香、王式彦等人。他们“继执其艺,既师心而能法古,亦标新而自述其能”。到了民国时期,新城东南沟、党家沟、匾都台子、下扁都一带的砚工众多,著名的有新城东南沟(距新城二里)的姚万福,党家沟(距新城五里)的党明正,匾都台子(距新城十里)的汪同泰,下扁都(距新城十里)的董家、石家。另外,还有下川(距新城十二里)的杜家、王家,董师、石师,刘旗沟的老刘师等,都是在务农之余兼制洮砚者。他们往往在农闲时间制作洮砚,逢集时售卖。当时在洮砚产地一带出名的有古路沟的包师、古路坪的李师、峡地的李师、喀日山的卢师、纳儿的卢师和孙师等。6931853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民间工艺的重视和扶持,使洮砚发展又获新机。六十年代后期,甘肃省不仅首次创设了专门制作洮砚的工艺美术车间,而且,洮石产地所在县乡也有了洮砚加工点。由此,砚工人数大增,并分布甘肃省内外,当时的制砚名家有以下几位。

包含文(1910—1974),卓尼县洮砚乡古路沟村人,自幼跟随父亲包都智旦娃雕刻洮砚,继承祖业。解放前就和当地的同行一起雕刻砚台。1961年,在本地收徒办厂生产洮砚,到1964年秋,被甘肃省工艺美术厂调去在洮砚车间任车间主任。1965年,受省工艺美术厂委派,回洮砚乡纳儿村办分厂,任厂长。1969年,被甘肃省轻工局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老艺人”称号。

苗存喜(1920—1980),临潭县扁都乡李家庄人。自幼继承祖业,雕刻洮砚,解放初期便已成名。1962年,被卓尼县洮砚乡聘为技师,办厂授徒。1964年,被甘肃省工艺美术厂聘为洮砚车间技师。1979年,被甘肃省轻工局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老艺人”称号。

石长生(1921—1986),临潭县扁都乡扁都村人。12岁起跟随父亲学习洮砚雕刻。1964年,被甘肃省工艺美术厂聘为洮砚车间技师,与苗存喜齐名。1979年,被甘肃省轻工局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老艺人”称号。

刘文林(1924—1990),临潭县扁都乡刘旗村人。自幼子承父业,雕刻洮砚。1971年,被甘肃省工艺美术厂聘为洮砚车间技师。1979年,被甘肃省轻工局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老艺人”称号。

可以说,包含文、苗存喜、石长生和刘文林代表了出生于20世纪初的砚工的最高水平,成为新中国成立前后公认的第一代洮砚制作大师。遗憾的是,几位先生均未过七旬便离开人世。然而,也正是从他们开始,洮砚的传承方式发生了两个巨大的变化:其一是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家族式传承模式。其二是洮砚的传承主要依托于国营或私营的洮砚厂。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洮砚的发展与传承,省、州、县办洮砚企业厂社,及乡、社、村办洮砚生产合作社的大量涌现是前所未有的一大特点。而在各级洮砚企业与厂社中,最具影响力的有甘肃省工艺美术厂、西北师范大学洮砚艺术商社、姚氏(兰州)艺术品有限公司、九州洮砚厂、刘爱军洮砚艺术品研究所等。如细做考察,则会发现,新中国成立前后老中青三代洮砚传人都与以上公司有一定关系。如老一代的苗存喜、石长生、刘文林、包含文、李茂棣、包述吉等曾在甘肃省工艺美术厂授徒、学习。其后,包含文传予包述吉、张建才;包述吉又传予包旭龙;张建才传予张建华;李茂棣打破门户,广纳门徒,授徒最多,如今洮砚界艺人大多都受教于他,最有影响的有王玉明、马绪珍、洪绪龙、李月龙、李海平、李江平等;曾在西北师范大学洮砚艺术商社学习者有王玉明、洪绪龙、马万荣等;刘爱军、贾晓东是甘肃省工艺美术厂的职工;刘爱军后来与李国琴曾是姚氏公司首批洮砚雕刻师,二人又分别主办“刘爱军洮砚艺术品研究所”与“九州洮砚厂”,卢锁忠、马万荣、汪忠玉、李江平等又出其门下。

总之,从局部来看,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转益多师成为现当代洮砚工艺传承的一大特征,但基本的传承谱系并没超出上述几大洮砚厂的基本框架。

基于此,本书以洮砚厂为背景,在大量采访、尊重资料真实性、保证研究学术性的基础上,撰写了李茂棣、包述吉、张建才、刘爱军、贾晓东、王玉明、李国琴、马绪珍、汪忠玉、卢锁忠、洪绪龙、马万荣、李海平、李江平、卢宏伟十五位洮砚传人的评传。十五位洮砚传承人评传的完成,不仅为代表性砚工立传,具有个案研究性质,而且能构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洮砚工艺传承与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不仅整理了洮砚代表性传人的完整资料,而且挖掘了有关洮砚工具、技法、理论、推广交流等方面的大量信息。若将十五篇评传汇集一处,统观之,则可呈现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洮砚制作工艺的历史、传承与发展概况。

本书的完成得到了15位洮砚传人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但由于个人学识有限,缺少砚雕实践经验,加之时间仓促,实地考察和走访仍嫌不足。所以,缺陷和偏颇在所难免。敬希读者不吝批判、指正。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史忠平.洮砚传人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史忠平.洮砚传人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史忠平(2019).洮砚传人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