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回到文学现场:关于当代文学的研究

ISBN:978-7-5161-7598-9

出版日期:2016-02

页数:237

字数:256.0千字

点击量:9151次

定价:56.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前年,编辑此书时,就写了一个很长的后记,因为对书稿不太满意,就放下了。不过,后记却发表了。杨显惠老师看后,批评我后记写得太多了,把自己都暴露了。他话说得很含蓄,但我能理解,他认为作家还是隐藏一点的好。所以,这次重编此书,我犹豫再三,决定原后记废弃不用。其实,很多话是不需要说的,读者读的是你的评论,不是你的隐私,或者你的生平。我看歌手大赛,反感于某些选手在台上爆自己的悲惨,或可怜。因为这种做法在中国很容易“骗得”评委的眼泪,由此而影响到打分。但是,我还是无法把自己完全藏在幕后,那就简单说几句吧。我从事文学评论十多年了,应该说还是付出了心血的。张爱玲说:“因为是自己体验到的,不是人云亦云”,这话放到我的评论上,还不算大话吧?曾经到某高校演讲,一位硕士生问我的批评理论是什么,也就是说我用什么“理论”来“批评”。我当时回答他,我没有“理论”。他愣了一下,我又告诉他,我凭的是我的文学直觉。他似乎还是不明白。多少年来,我们靠“理论”进行文学“批评”,误人误己呀。我这样说不是否定理论,理论很重要,但理论必须通过学习化为自己的血液,然后通过“直觉”表现出来。张爱玲在《私语》中说:“一切要让人在切身体验中发现它”,可谓至理名言。当代作家,还有批评家的最大问题,不是没有理论,而是没有感觉,没有对文字的直觉。我经常说,文字必须要经过人的身体,成为一种生理的东西,没有疼痛感的文字,是无生命的。我从小喜欢文学,孩童时代放羊都要“研究”那些山山水水,似乎很文学。后来上大学中文系,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毕业后长期从事中文教学工作,也就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可真正走近文学应该说是在2003年,那一年由于偶然的机遇,我误闯当代文学界,开始了自己的文学批评。在与国内作家的交往交流中,在一个个文本的具体阐释中,我渐渐接近了文学,同时也似乎渐渐远离了文学。这些困惑都呈现在我的文字里,尤其这册小书,作为我的第四本论著,更多地承载了我的痛苦,作为文学的痛苦。现在人们都习惯称我为批评家,甚至酷评家。其实从内心里我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文学评论者。我有更大的野心,我想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文学观,当然这个目标暂时还无法达到,仅在途中而已;其次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化走向的思考,因此,称呼我的评论为文化批评也可以。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知识分子,我一直在思考中华民族往何处去。自己是从事文学研究,也就只能从文学、文化的角度切入,写下自己的反思,自己的心得。有心的读者可以从我的文章里触摸到我的心跳,看到我的良苦用心。古人说,天地人神。可是我们远离天地太久了!一个文化人如果一不知天命,二不接地气,那他的文字就只能是温室中的花,好看而不中用,根本经不起风霜的打击。我一直在批评学院派的所谓文学论文,有某知名学者撰文批评我,说我因为没有受过严格的学院训练,因此才仇视学院派。其实,我也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我也是一名教授。我只是对文学过分学科化、技术化、工匠化看不惯而已,并没有仇视。我以为文学更多的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一种存在状态,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觉得是很好的。我们现在的学院派由于学科体制的需要,在所谓学术的名义下,屠宰文学,摧残文学,使得我们的学生越来越不知道文学为何物。阅读他们的文学论文,满篇是后现代名词,到处是德里达、海德格尔,其实,他们对这些扎根于西方文化厚土的大师了解多少真需要质疑。这种教条主义的态度,与当年毛泽东批评的党八股,“言必称希腊”,并没有多少差距。中国的文化创新、中国的文学创作,还是要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化厚土里,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鲁迅说,从文学概论里走不出作家。我认为也走不出优秀的文学批评家。一名文学批评家,他必须把根扎到民族的大地去,一个与本民族的文化连接最紧密的人,才能知道它的疼与爱,才能与它生命相关。我们必须向别的民族、国家学习,这种学习也不能限制在几个名词上,而是要触到他们文化的生命线上。在十多年的文学评论实践中,我也积累了不少的个人体验。新世纪以来,是文学评论日益学院化、技术化的时期,文学评论文体日益规范化,语言日益教条化。但我一直在抵制这个倾向,我顽固地认为文学评论必须首先是美文,而且必须与你所评的作品息息相关。我们有些学院派的文学评论,其实把文章中的作品换一个别的作品都依然可以说得通。王朝闻说,一个美学家必须掌握一门艺术,这样才能深入美学的堂奥。从事文学评论的人,从事一下文学实践对于体悟作品的细微之处,非常有好处,因为道心唯微,艺术的奥妙就在它的微细之处。我个人本来最早就是写散文的,前后发表了200余篇。后来从事文学评论,散文的写作就很少了,但依然在坚持。近几年,已经在《华夏散文》《西湖》《雨花》《作品》《延河》《书屋》《海燕》《飞天》《黄河文学》等杂志发表了几十篇,并被圈内朋友所认可,多次入选全国散文年选。就我个人来说,对我的部分散文我还是很珍爱的。很多人说我的评论与众不同,一是随笔化,二是太刻薄。我写评论文字,总是尽量散文化、美文化,而不愿意太学术化,干巴巴的让读者为难。至于批评我为文太刻薄,缺乏对作家的同情之了解,我倒一直不十分认同。多年前,美国的一位朋友陈瑞琳女士,也是一个优秀的作家、评论家,她看了我的那篇关于西北中短篇小说的文章,给我发来一个短信:“你这文章能发表,那编辑真是开了宏恩!你手上那把刀子总是扎到作者的痛处,作者叫痛,编辑也不好受,我读着都心惊肉跳。”看了之后,我才第一次认真地反思,难道我的文章真的这样厉害吗?最近几年,我在西北文学方面下力甚多,尤其陕西文学,当然主要以批评为主,包括对贾平凹、陈忠实老师,我一直奉守“我尊重,我苛求”的宗旨,我认为对自己喜欢的作家,进行廉价的吹捧,是一种亵渎。古人说,恒言其君之恶者为忠臣,我愿意做一个如此的批评者。还有一些批评文字,随着时光的流逝,作家及其作品渐渐消隐,批评文字也变得似乎无的放矢,也只好弃之不觉可惜了。岁月不饶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以后的岁月里,我的文章可能会更加沉稳、博大一些,岁月会磨去我身上的年少轻狂,我的心智能走向一个化境吗?我期待。此书的绝大部分文字,都是2007年以后写的,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文艺争鸣》《当代文坛》《小说评论》《中州大学学报》《文艺报》《文学报》《文学自由谈》等报刊发表。在此特向李辉、吴义勤、陈歆耕、张燕玲、高海涛、周玉宁、朱竞、石一宁、李建军、李国平、任芙康、黄桂元、马青山、赵月斌、刘海燕、郭文斌、闻玉霞等先生(女士)致以谢意,没有他们的约稿、支持,这些文字是不可能产生或发表出来,更休谈产生社会影响。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感谢责任编辑罗莉。她们为此书付出了很多心血。我的第二册文学评论集,也是这里出版的。感谢苍天厚土,是它们让卑微的我像草一样生活于这片土地,一条大河穿过的城市,并写下这些文字。诗人阿信说:“我担心会让那些神灵感到不安。它们就藏在每一个词的后面。”最后,感谢我的父母亲,感谢我的三叔,感谢我的妻子党淑芳女士,感谢他们多年来对我的宽容和支持;感谢儿子艺村,他给了我许多的文学想象和人生体悟。也感谢我曾工作过二十多年的甘肃省委党校,虽然,我现在又回到母校西北师范大学,担任传媒学院的教授,但党校二十多年的愉快生活,还是让我挂怀的,那里的宽容、敏锐、时代感,还有每年变化不定的课程,强迫我不断成长,最后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文学评论家。这是出乎我之意外的。当然,也感谢我的学兄徐兆寿博士,没有他的厚爱,也就没有这本书,我也没有机会重回母校任教。2015年6月26日于兰州黄河之滨南书房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杨光祖.回到文学现场:关于当代文学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杨光祖.回到文学现场:关于当代文学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杨光祖(2016).回到文学现场:关于当代文学的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