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大学生情意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

ISBN:978-7-5161-3086-5

出版日期:2013-08

页数:249

字数:258.0千字

点击量:10579次

定价:45.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广西教学名师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展开

图书简介

大学教育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教”,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这一问题一直萦绕着我,令我思考,促我尝试教学改革。任何一种教学改革都是困难的,进行教学改革的每一位老师可能都会有“戴着镣铐跳舞”的感觉;任何一种教学改革效果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的,但是,“能够实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这就是成功的。本书以2007年新世纪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校大学生情意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为依托,以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教育的实效性为目的,重点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入心”、如何为大学生接受和喜爱及其教育效果的实践检验问题。本书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心理学、道德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观点为理论基础,对“情意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实践模式、评价机制等进行思考,努力创设“渗透入心”的教学模式。项目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教学效果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同。情意,不仅是个体的认识发生和行为选择的基本动力,还是生命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健康、积极的情意能给人向上进取的动力,提高生命的价值和质量。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情意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加强人文精神培育的过程中,突出情意教育,使学生的智能与情意能同步均衡发展,成为大学教育积极而有益的研究课题,大学教育应承担起培育学生的“情意能”的重任。高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提高道德情操,造就有高级思维、高尚精神、高雅人格、远大理想、积极情感、坚强意志和良好习惯的高层次人才。而近些年大学生犯罪、自杀、情绪智商低落、“缺德”等现象反映了大学教育的现实困境:对学生的思想内化、品德提升、人格修养等方面处于“失语”的状态。究其实是因为大学以智育挂帅而忽视了对学生“如何做人”的引导,突出地表现在忽视对学生人格动力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通过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旨在:(1)培养大学生美好情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促使其认识生命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培育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实现能力。一方面,美好的情感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潜能开发、学习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乐观开朗的人往往乐于行动,有兴趣学习、工作和实践,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有豁达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自我控制是个体适应社会的一项重要功能。大学教育强调自我教育、个人发展需要自我管理,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是与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密不可分的。在大学生自我实现之途上,自我控制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2)培养学生独立判断、批评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使其不断自我反省与检视,不盲目行动,勇于追求真理。大学应以培养具有独立批判意识的人才为主,应着眼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培养为社会服务且在本专业具有新的学术思想、独立思考精神、独立批评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的思想者。大学生的这种独立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情意发展和养成的过程,其中意志起着动力源泉的作用。(3)培养学生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为大学生提供多元文化社会生活中的智慧,增强热爱生活的情感和抗挫折能力。大学生社会适应问题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很早就受到了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生活,大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大学生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亲身实践,才能学到现代生活所必需的本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应该采取有效的途径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才能完善人格,愉快地生活,才能追求人生的高境界。因为融入社会可以祛除寂寞孤独,形成健全人格;亲近社会,才能使人乐观向上,展现生命之美;亲近社会,才能将人生与社会紧密相连;奉献社会,才能进入人生的崇高境界。(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复制知识,而是创造与发现知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大学教育应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生活。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和造就创造性新型人才,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也是21世纪中国教育所面临的战略性任务。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如培养创造兴趣、激发创造动机、磨砺创造意志、优化创造品质、发展创造性思维,等等。要增强大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将知识学习与能力提高、品德教育与个性完善、尊重权威与培养独立探索和创新精神结合起来,实施人才素质教育。(5)培养大学生人文情意。人文情意是指一种外在于专业知识的自我意识、价值观等具有人文内涵的情感体现状态。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智能与“情意能”同步均衡发展,而其中“情意能”是更为重要的,它既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动力源,又是指引大学生成长的航标灯。人文情意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人文教育促成人之精神品质的形成,含融了人生态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确立了大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是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从而为其发展开辟道路。教学效果有效性的关键点是寻找学生的心理基点,做到真正“入心”;教育要“入心”,既需要理论魅力的同化,也需要教师人格的影响,还需要发挥社会实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密切结合,相得益彰。把握情意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模式、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健康情意,使其智能与情意能同步均衡发展,使其在情感、意志、价值观、意义观等方面得到提升,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改革理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坚定地重申了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意,使学生的情意能与智能同步均衡发展,理应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教学改革是一条永远没有尽头的路,需要我们积极尝试、努力探索,我愿意成为一个积极的探索者!肖祥2013年6月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肖祥.大学生情意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肖祥.大学生情意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肖祥(2013).大学生情意教育创新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