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大学的哲学性格

ISBN:978-7-5161-3721-5

出版日期:2013-11

页数:223

字数:233.0千字

点击量:8683次

定价:39.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本书得到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重点课题“大学哲学性格:中国大学精神文化的形成研究”(13ZD2L014)资助 展开

图书简介

:哲学的邀请从形而上的角度重新审视大学的根本属性与发展正道,这就是哲学的邀请。对大学本原的哲学探索虽显零星但从未断绝,对大学观念的探讨往往是建立在个人或群体经验之上的批判性描述或设想,一些教育家、大学校长同时拥有哲学家的身份,他们对大学进行了深入的、哲学式的探究。这些大学哲思构成了对大学哲学性格探讨的学术积淀,“大学哲学性格”的写作也只不过是对已有大学哲思创造性继承与发展的自然过程。哲学首先在于提出问题。哲学,对大学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根本问题。如果能够引发大学人对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考并进而破解大学哲学性格问题,也就是对哲学的慰藉。本书是笔者多年来大学哲学思考的凝聚,重在发现、初步探讨大学的哲学性格,而不予回答大学哲学性格的运用的问题。张楚廷先生曾经说过:“发现远比发明要更珍贵。”正是本着哲学启思的初衷,作者就将这一尚不完善的思考展现在大家面前,这也促使了本书的出版。大学的智慧在于积极应对时代发展中最重大的主题,大学的教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功能的先后出现,都是与各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相应和的结果;大学的大智慧在于在任何时期都能够坚守自身的本真追求,大学总有一种超然于世俗社会的精神冲动,而不会对每一种社会要求都做出整体的剧烈反应。大学的智慧使得大学具有强烈的社会适应性,大学需要社会支撑;大学的大智慧使得大学具有清醒的全局意识,社会需要大学的引领。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非有出世间思想者,不能善处世间事。”这也就是大学的大智慧、大志向。“中国大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大的笑话”这句话虽然令中国大学人愤慨难耐,但耶鲁大学前校长小贝诺·施密德特(耶鲁大学第16任校长,1986—1992年在任)公开发表在耶鲁大学学报上的这一严肃的评语更引人反思。“缺乏批评世道的道德勇气。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学者。令人失望。”施密德特为此嘲笑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中国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教育思想和曾经领先世界的教育制度(如科举制),但中国大学却是近代之后的事情了。若以1895年的北洋公学或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为中国大学肇始的话,中国大学比西方大学足足晚了六七百年。有着后起之势的中国大学并没有发挥后发优势,当代中国大学的现实表现往往难以让人满意,发展形势也是不容乐观的。这是所有中国大学人必须深思的问题。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已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期间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也历经各种曲折和磨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大学机构的性质、角色、功能的片面、不正确的认识。当大学沉湎于抵御外侮、民族自强的政治角色,当大学沉迷于阶级塑造、意识形态区分的社会工具,当大学沉浸于推动经济、拉动内需的经济理性时,大学迷失了自己——她忘却了大学教育的根本,即对人心的塑造,大学本应是集中进行“心灵的转向”的地方,舍此,大学就沦为了社会的一个普通机构,一个被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机关。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肖绍聪.大学的哲学性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肖绍聪.大学的哲学性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肖绍聪(2013).大学的哲学性格.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