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

ISBN:978-7-5004-7712-9

出版日期:2009-03

页数:337

字数:342.0千字

丛书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丛》

点击量:9511次

定价:40.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本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项目编号:05JC710020)的最终成果 展开

图书简介

这是一个竞争的年代,一个生存压力变大的年代,一个生命越来越被忽视而又越来越被呼唤需要尊重的年代。当人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个自杀与他杀事件,叹息一个个坠落的生命、绝望的灵魂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为了工作,可以长期熬夜,可以节假日不休息,可以放弃娱乐和与亲友的团聚,如果每周有八天,他们就工作八天,他们要求自己凡事都做得完美。他们确实爱岗敬业,爱岗敬业得有些‘疯狂’——就像一颗‘疯狂的螺丝钉’。”713106他们是积极进取的人,他们是追求完美与成功的人,可他们并不一定是幸福快乐的人。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腾讯网联合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66.7%的人认为自己有过“疯狂螺丝钉”的经历; 32.0%的人认为“疯狂螺丝钉”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人就应该在奋斗拼搏中彰显价值;但47.1%的人认为“疯狂螺丝钉”们在用健康换取金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23.6%的人认定“螺丝钉”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33.4%的人质疑他们的工作效率,“疯狂”未必“高效”; 36.4%的人直言,“疯狂螺丝钉”们其实有点儿强迫症。713107这是如何?为何?当生命有不可承受之轻时,人们找不到被需要,因而找不到价值,找不到快乐;而当生命有不可承受之重时,人们找到了被需要,但还是找不到价值感,找不到幸福。那么到底是社会的竞争压力太大,还是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让我们总是难以把握住自己的幸福?如果忙碌并不让自己感到快乐和幸福,那么价值感又从何来?怎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幸福快乐的人生?以色列著名幸福学问题研究专家本-沙哈尔根据自己的人生感悟,从汉堡里总结出了四种人生模式:第一种汉堡,是人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享乐主义型”。第二种汉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即“忙碌奔波型”。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虚无主义型”。第四种“幸福型”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既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的观察,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忙碌奔波型”,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老板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本-沙哈尔的解释和分析,让我们豁然明了:原来一个日益现代化和功利化的社会早已把人们的幸福观、价值观扭曲了:幸福不在于生命的体验,而仅仅在于外在的获取,在于事业的成功(58.0%的人认为高薪才是诱使人们甘当“疯狂螺丝钉”的重要原因)。“人”就在追逐物质财富的聚敛、技术的运用、权力空间的争夺等强大利益面前逐渐萎缩,迷失了生命自身,把生存的条件等同于生命,把追求生活的享受混淆于享受生活。外物的追求可以使人们获得一次又一次的物质满足,可以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然而却无法获得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幸福感。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价值日益上升的视阈里,生命对某些人来说,实际上只能是一种“挣扎”,变得极为渺小和脆弱。换句话说,当生命本身的价值被高薪、权势、地位、名誉所取代了,那么谁还会尊重和敬畏生命呢?人们更多是敬畏权势、地位与金钱罢了。“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713108。荷尔德林这句诗因海德格尔的推崇和阐发而广为流传。诗是意境,是神;居是安在,是物。安居,自然是一种生存状态,但更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栖居与安宁,其本质应是生活的和谐与精神的自由。713109海德格尔认为,人原本就栖居在大地上,与自然同在,过着自由自在的“天然的”、本真的生活。生命的本体价值是此在、自在与安在。“自在”即“自由”、“自由自在”713110。在此,“自在”并非是与生俱来、未经开发的初始状态,而是彰显人性与本质需要的精神自由与心灵惬意。自由是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精神,而‘精神’的一切属性都是从‘自由’而得成立;一切都是为着要取得‘自由’的手段,一切都是在追求‘自由’和产生‘自由’。”因此,他说,“精神——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71311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713112自在的存在,是人类生命本质的体现,它具体表现为人与自身关系中的自在、人与人关系中的自在、人与外部世界关系中的自在。因为自在,所以才有快乐、安宁与和谐713113。如果人为外役,人为物奴,则人变成了赚钱的机器,变成了“会说话”的工具,变成了只创造价值却本身没有价值感的“经济人”。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在四川汶川突然降临,8万余无辜的生命顷刻之间悄然逝去。也就在那一天,在生死的紧急关头,生命的自由与高贵又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年过花甲的总理在救援的黄金72小时始终与灾区人民不离不弃;十万大军雷霆出击,举一国之力,不惜代价去拯救一个一个普通的生命;庄严的国旗首次为苍生而降,悲鸣的汽笛声呼唤着对生命尊严的重新认知。如果说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已永远化为悲痛的记忆,那么从废墟中顽强生存下来的生命更令江河动容。3分钟的默哀,3天的国家哀悼日,也正是寄寓生命无常的沉痛,感念人生价值的永恒。默哀仪式肃穆无语,却满蕴向死而生的生命意义。它纪念的是死,向往的是生,是更伟大更进取的生。相比那些在生中求“死”的人,在生中不知为何而生的人,在生中不知生之乐的人,这些“死中求生”的普通生命是不是更值得讴歌?更保有了生命的自由与安在?不抛弃、不放弃、不逃避、不抱怨,大灾大难、大痛大悲,对民族、对国家、对个人,是淬火,是撕心裂肺般的历练,也是凤凰在涅槃中的重生。在汶川地震的震区曾流行这样一首“新好了歌”,它展示了普通人对生命、对生活、对健康、对工作纯净的爱:有家真好,莫在意钱多钱少,汶川的震波分不清你是乞丐还是富豪;工作真好,莫在意权大权小,汶川的楼板,不认识你头顶的光环和官帽;健康真好,莫为身外之物、世态炎凉烦恼,汶川的废墟掩埋了多少豪情壮志、俗事纷扰;活着真好,请记住这汶川的分分秒秒,幸存的生命演绎了爱的伟大、情的崇高。活着真好,请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生命中的分分秒秒!谨以此作为本书的开场白,与即将面对工作、面对竞争、面对各种生活压力与生存困境挑战的大学生们共勉!谨以此书纪念2008年汶川大地震遇难的全体中国同胞愿逝者的灵魂得到安息愿生者对生命倍加珍惜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梅萍(2009).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