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差异机制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案
Research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in the Mechanism of Cognitive Differences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Practice Plan
图书简介
伴随着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蔓延的态势,无论是“中国理解世界”还是“世界理解中国”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信息壁垒的固化与蔓延使得“中国”与“世界”两大主体之间的认知错位更加凸显,从而造成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面临困境。因此,为了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同时更真切地认知世界,就需要正确地认识、理解这种认知差异,寻找合理的、可操作性的认识和减少这种认知差异的理论与实践路径尤为必要。本研究旨在以我国国际传播实践为背景,通过认知差异理论,深入分析媒体对于我国国家形象的“自塑”与“他塑”,剖析二者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从认知差异的层次来看,认知主体的认知差异主要可划分为个体性认知差异、群体性的认知差异和社会文化性的认知差异,这些认知差异会对国家形象传播产生结构性的影响。因而,本研究构建了“个体信息接触—群体信息理解—社会认知情景”这一认知层级框架,对国家形象的认知差异展开详尽分析。本研究将媒体建构受众认知这一关键性因素作为切口,深入剖析媒体角色在三大层级认知差异的建构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对于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差异产生层级的分析,分析影响国家形象认知的因素,分析媒体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过程,据此,为我国媒体和政府部门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提出建议。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目前我国国家形象建构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可供参考的实践策略,主要包括:其一,在中国媒体对于国家形象的建构方面,从内容和渠道上看,缺乏优质内容是关键症结,应该充分调动民间积极性,突出“个体”的价值与能动性,利用新媒体“讲好中国故事”,应该区分官方话语和媒体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放松新闻管制,赋予媒体更多的能动性。其二,在外媒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方面,中国政府应该施行更加开放包容的外媒管理政策,健全对外信息发布制度,增加信息透明度,将政府部门定位为“服务提供者”;注重加强中外媒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用更加“柔性”的方式影响媒体认知,在外宣工作的指导思路上,要从单纯地“向外输出”转变为“对话交流”;由于不同国家的认知偏差具有其固有的意识形态属性,因而,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应该以“中华文化”为突破口,尊重文化差异,推广文化传播,走向文化自觉。
关键词:国际传播;认知差异;国家形象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
作者:周海霞
图书 德国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
-
2
图书 泛传播时代的媒介想象
作者:杨华
图书 泛传播时代的媒介想象
-
3
图书 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研究
作者:耿希
图书 语文教材国家形象表征研究
-
4
图书 建构和想象: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之研究
作者:李晓灵 王晓梅
图书 建构和想象:中国电影中的国家形象之研究
-
5
图书 新加坡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2000-2018
作者:刘笑元
图书 新加坡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话语建构研究:2000-2018
-
6
图书 中外人文交流与国家形象构建
作者:韩冬临
图书 中外人文交流与国家形象构建
-
7
图书 他塑与自塑:文化传播与媒介再现
作者:赵楠
图书 他塑与自塑:文化传播与媒介再现
-
8
图书 礼仪德育论
作者:王贺兰
图书 礼仪德育论
-
9
图书 翻译建构当代中国形象
作者:陈吉荣
图书 翻译建构当代中国形象
-
10
图书 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演化研究
作者:段德忠
图书 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演化研究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