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经济增长理论是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是学者们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从古典经济学最初提出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本、劳动力到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中提到的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等一系列要素被人们广泛认可。其中自然资源要素是最早被经济学家提及的经济增长基础,虽然在后来的经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中没有纳入自然资源,但自然资源被默认为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在主流经济学增长模型中,资本、技术、人力资本、制度等要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变量,资源问题被演绎为生产成本问题,而自然资源能够相互替代或被其他生产要素所代替,自然资源被当成外生变量。随着世界人口膨胀、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矛盾加剧,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已逐步成为整个人类的共识,自然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已成为近年经济研究中广受关注的话题。我国虽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但资源环境问题突显,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约束矛盾愈显突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
我国存在较为突出的资源型地区转型问题。近年受资源储量锐减、国际能源价格走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模式由投资驱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等因素影响,东北、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等资源型地区面临不同程度的发展困境,经济转型难度大。内蒙古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其煤炭资源保有储量占全国的26.24%,居全国第一位,是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型地区。内蒙古通过煤炭资源的开采实现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煤炭资源的粗放式开采,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与煤炭资源开采活动相关的资源浪费问题突出,加之内蒙古水资源在地区、时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匀,且与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适应等特征,内蒙古经济增长受到了自然资源的不同约束。如何避免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以及自然资源约束,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资源型地区面临的重要问题。从这些现象来看,厘清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效应,认识自然资源约束类型,探索自然资源约束影响经济增长的途径,分析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应对中国资源型地区面临的挑战,并对我国资源型地区转型、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书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水资源缺乏和草原(耕地)面积最大的煤炭资源型地区——内蒙古为研究对象,以煤炭资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为主要研究主题,从自然资源约束角度,构建自然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体系,分析自然资源承载力,评述不同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约束状况,对自然资源约束影响经济增长机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命题。在梳理不同自然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基础上,将自然资源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并实证研究不同自然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研究结论,寻求缓解资源型地区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自然资源约束途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书的主要工作如下:
对本书研究自然资源、经济增长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并梳理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演进,为本书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章)。
分析内蒙古经济增长中的自然资源约束状况。通过构建自然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分析三种自然资源承载力及三种自然资源综合承载力。同时结合内蒙古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利用实际情况,筛选相关指标,依据国际、国家和地方资源管理准则、行业标准或相关研究成果,划分红、橙、黄三级检测预警指标阈值区间,进行内蒙古自然资源承载力预警分析,发现内蒙古自然资源约束事实特征,为自然资源约束影响经济增长机制研究提供现实依据(第三章)。
研究经济增长中自然资源约束的作用机制。一方面分类考察自然资源约束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将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投入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中,分别讨论不同自然资源总量限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综合考察自然资源约束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在梳理已有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提出四个命题,动态分析自然资源丰饶导致的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吸引和控制,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型约束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路径,为实证分析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章)。
实证分析自然资源约束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影响。分两部分,一是分类考察(第五章)。将自然资源作为一种要素投入,纳入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型,利用历年内蒙古各盟市面板数据,分别讨论三种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因总量有限导致的增长阻力大小,为探寻缓解资源约束的对策提供依据。二是综合考察(第六章)。本章主要通过检验第四章提出的命题,研究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导致的对经济增长要素的吸引和控制,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结构型约束对经济增长的不同作用路径,对资源约束产生的原因做出解释,为破解自然资源约束的对策提供依据。
对本书得出的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缓解长期经济增长中的自然资源约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第七章)。
本书通过分析内蒙古自然资源承载力、自然资源约束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和实证检验自然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类考察和综合考察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从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发现:①内蒙古煤炭资源承载力从弱变强,总量限制短期约束不明显。②水资源承载力从弱变强,但水资源仍紧缺,水污染较重。从水资源承载力检测预警分析发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指标在大多数年份处在红色预警线以下水平,表示内蒙古人均水资源量严重缺乏,水资源紧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指标大多数年份处在红色预警区间,表示内蒙古水资源污染严重。③土地资源承载力从较低水平转变为较高水平,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检测预警分析发现,无论是人均耕地面积还是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均未出现预警风险。其中,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呈逐年增加现象,表示土地资源投入从乡村转向城市,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城乡投入,在满足农业安全生产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内蒙古生态用地面积(除了2018—2020年)呈下降趋势,从黄色预警区间逐渐向橙色预警区间靠近,反映内蒙古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的趋势从2018年开始扭转,近几年得到了修复和改善,但仍处在黄色预警区间内。④煤炭、水、土地资源结构影响三种自然资源综合承载能力,从自然资源间相互作用来看,2000—2012年内蒙古煤炭资源和水资源承载力虽然低下,但是由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煤炭资源和水资源较高,所以在三种自然资源综合影响下,2000—2012年三种自然资源综合承载力水平比煤炭资源承载力水平要高,即土地资源承载力拉高了资源综合承载力;2013—2020年,虽然煤炭资源承载力首先急剧上升其后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提高得较快,尤其是水资源承载力从2000—2012年的最低变为2016—2018年的最高,在三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2013—2020年综合承载力波动中提升,逐渐提升到较高承载力水平。
第二,从自然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分类考察发现,三种自然资源投入对产出的弹性为正,表示三种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即说明,资源利用能够推动经济增长,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资源型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是资源的巨大消耗。
同时,自然资源投入对产出的正弹性,即二者的正相关关系,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自然资源的减少,如可耗竭资源的绝对减少和可再生资源的相对减少(可再生能力小于经济增长的需求)会导致产出的相应比例减少。资源减少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效应的原因主要是,资源数量(总量)的减少使得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供给减少,所以从长期来看,资源短缺最终将制约经济增长。从测算不同自然资源“增长阻力”发现,煤炭、水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增长阻力”大小分别为0.0069和0.00074;土地资源对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经济产生的“增长阻力”大小分别为0.0019和0.025。这是经济体,尤其是资源型经济体都将面临自然资源的约束。但经济增长最终取决于技术进步、资源消耗率、再生率等因素共同作用。技术的进步,使得资源开采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缓解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自然资源约束程度。
第三,从自然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综合考察发现,首先,由于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对丰富自然资源的开采会推动地区短期经济增长;其次,由于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和自然资源短期红利因素等影响,发展自然资源产业会吸引和控制经济增长要素,导致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分配结构不平衡,出现资源结构型约束,引起产业结构畸形,出现资源产业依赖现象;再次,自然资源产业依赖通过影响经济增长核心投入要素,如对教育投资活动、科学技术投资活动、制造业、水资源依赖产业产生“挤出效应”,减弱上述指标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应有的推动作用,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自然资源依赖会在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度的同时加大物质资本投资,通过物质资本投资实现经济的增长,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同时,通过研究发现,内蒙古煤炭资源丰富而出现的煤炭资源产业依赖对水资源以及水资源环境和土地资源产生了显著的消极影响,并加大了水资源缺乏对土地资源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最后,自然资源产业依赖通过上述传导路径,最终对长期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
在探索资源型地区资源约束影响经济增长的不同路径过程中,本书着重考虑了政府行为对不同路径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行为会对教育投入活动、科学技术投入活动、制造业发展、水资源丰裕度和土地资源产生消极影响。本书在实证分析中引入政府干预度指标与自然资源依赖指标的交乘项,发现在政府适度干预下,对自然资源的适度依赖有利于教育投入、科学技术投入、制造业发展、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丰裕度的提高。这也反映了在政府适度干预下,资源型地区需要把资源型收益转向其他生产性资本,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从自然资源中收益,成功避免自然资源诅咒现象,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本书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分别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了缓解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自然资源约束,实现自然资源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①科学合理利用和开发资源;②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产业多样化发展,避免自然资源产业依赖,突破自然资源约束;④制度创新,合理分配“资源红利”; ⑤政府适度干预经济。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是目前国际经济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学者们在这方面做了丰富的讨论,作者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扩展。本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梳理已有相关自然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考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四个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内蒙古自然资源承载力状况。
第二,结合内蒙古实际情况,在分析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对罗默(Romer,2001)模型土地资源不变假设进行扩展,分别测算了土地资源约束对内蒙古城市和乡村经济的增长阻力。
第三,现有研究多从某一方面分析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如可耗竭资源开采对制造业、教育、投资以及储蓄等产生挤出效应,进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忽视了自然资源开采活动与其他自然资源间的综合影响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本书结合内蒙古实际情况,认为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开采利用活动会吸引和控制经济增长要素,出现资源结构不平衡,对相关推动经济增长活动产生挤出效应。因此,本书在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依据“挤出效应”逻辑,提出假说命题,从动态角度探讨自然资源约束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
本书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在测算不同自然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阻力时,基于Nordhaus(1992)提出的“增长阻力”计算方法,对Romer(2001)模型进行扩展,采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分析了资源约束。其中规模报酬不变等假设与现实情况存在差距。目前,大多数相关研究均采用此方法分析自然资源增长阻力,放松假设条件,构建与现实情况更符合的理论模型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第二,在第六章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综合分析自然资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可能存在遗漏因素。由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众多,本书在梳理已有研究文献基础上主要考虑了技术创新能力、物质资本投资、煤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资源依赖度、制造业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政府干预度等因素;未考虑政策、制度因素,这也是本书后续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三,本书将资源约束看作影响资源型地区经济增长主要变量,侧重研究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中的影响,未全面考虑技术创新、科技进步、制度、市场等要素共同作用时的区域经济增长演变过程,这也是本书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相关推荐
-
图书 经济增长中的自然资源效应研究
作者:张景华
图书 经济增长中的自然资源效应研究
-
2
图书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差距效应研究
作者:吴雪萍
图书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差距效应研究
-
3
图书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研究:基于区域网络视角
作者:赵康杰
图书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研究:基于区域网络视角
-
4
图书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动因分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作者:朱选功 邓国取
图书 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动因分解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
5
图书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与地区差距
作者:朱承亮
图书 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与地区差距
-
6
图书 教育、健康与经济增长:基于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分析
作者:陈霞
图书 教育、健康与经济增长:基于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分析
-
7
图书 研发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
作者:刘建翠
图书 研发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源泉
-
8
图书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尺度效应分析
作者:周杰文
图书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尺度效应分析
-
9
图书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多尺度分析
作者:周杰文
图书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多尺度分析
-
10
图书 中国特殊财务困境企业治理研究
作者:郭祥
图书 中国特殊财务困境企业治理研究
豆瓣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