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ISBN:978-7-5227-0522-4

出版日期:2022-08

页数:248

字数:565.0千字

点击量:9278次

定价:20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专题:
基金信息: 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建设项目资助 展开

图书简介

20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迅猛发展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许多国家纷纷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同时对出台国际化保护政策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21世纪初,为适应世界各国对其多元的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丰富性与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见证而日益高涨的保护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正式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公约》在国际法中牢固确立了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至今已得到超过90%的教科文组织成员国的批准,接近于全面批约。这项全球性的文化保护工程促使人们日益普遍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物质的,还包括世代传承的丰富的非物质传统,它们是社区特性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也应该得到保护和促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3)的界定,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8627505在《公约》的体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五类: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8627506

中国于2004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目前已迅速成为世界上拥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截至2020年12月,中国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项目共计42项8627507,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72大项、3145子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未注明发布日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http://www.ihchina.cn/project.html#target1,浏览日期:2021年3月23日。统计名录包括了四个批次。另,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近期对外公示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共337项。见中国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文化和旅游部关于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的公示》,发布日期:2020年12月18日,http://zwgk.mct.gov.cn/zfxxgkml/wysy/202012/t20201221_920077.html,浏览日期:2021年3月23日。,另有数目繁多的省、市、县级非遗项目。中国非遗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集体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维护民族认同、维系国人文化认知、助力国家文化建设的根本力量。近年来,中国政府充分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义和教育功能,已多次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纳入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中;刚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多处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更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明确规定要“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第三十四章第三节)。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迄今已开展近二十年,相关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但是,尽管国内已有一些关注非遗研究和保护实践的论文选集例如陶立璠、樱井龙彦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总体而言,对相关成果的系统梳理和总结尚十分缺乏,致使其分散在各类学术刊物中,未能得到集中的展示,不利于对中国在非遗领域探索20年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的总体把握。

有鉴于此,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和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编辑出版了这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丛书。该丛书一共7册,以《公约》的分类为基础,首次比较全面地梳理、总结并展示了中国学界在非遗理论与保护实践、口头传统、表演艺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以及社会仪式和节庆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所有论文均经过精心遴选,集中代表了20年来各领域的代表性成就。其中,“理论卷”着重探讨了非遗的概念与历史,以及社区、商业利用、性别平等等非遗发展中的重要横向问题,以及非遗语境下的学科思考、对中国实践的总结与反思等。其他卷,如“口头传统卷”“表演艺术卷”“社会实践、仪式与节庆活动卷”“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卷”“传统手工艺卷”,则分别收录了该领域较高水平的研究文章。此外,丛书中也包括了201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该次会议上,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比利时、希腊、塞尔维亚、波兰、保加利亚、伊朗、越南和印度等10多个国家的非遗专家们,与中国学者一道,共同探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实践中的规律,分享各国的有益经验,同时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此次纳入丛书结集出版,不仅展现了国际相关领域的前沿探索成果,也对当前国际国内广泛开展的乡村振兴建设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非遗的内容十分广泛,研究非遗的学科也很多。因此,本套丛书所收论文不仅涉及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考古系、艺术学、体育学等人文社会学科,还包括了数学、天文历法学、医学等理工类学科的探索。各册中既有历时性的审视,又有共时性的对照;既有宏观的理论分析,也有具体的案例研究,以及在操作层面上的建言献策;既从多方面展现了中国自开展非遗保护工作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也揭示出其中交织的复杂张力以及学界对其的深刻反思。在很大程度上,该丛书是“中国非遗研究20年”的一次成果检视。

本套丛书的出版得到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文化遗产与文化传播”建设项目的资助。该项目于2019年5月获批立项,由北师大文学院牵头,联合历史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等联合建设,目的是依托北师大深厚的人文学科基础,统合校内外相关研究和教学力量,建设一个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非物质文化和区域文化为主体、以文旅融合和文化传播为特色的优势特色学科和新兴前沿交叉学科。同年12月,作为该项目的重要成果,北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成立,在继承和发挥北师大以往的民俗学学科优势的基础上,为强化非遗研究、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搭建了一个新的国际化的交流合作平台。

2021年对中国非遗工程而言具有特殊的意义:2021年是中国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周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10周年。值此之际,将中国学人的研究成果加以梳理、总结和集中展现,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非遗的本质与规律,增进本土非遗理论的建设,促进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实践,并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经验和视角。

是为序。

杨利慧

2021年5月9日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人物

地点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杨利慧,康丽,彭牧,王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杨利慧,康丽,彭牧,王尧.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杨利慧,康丽,彭牧和王尧(2022).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精粹.“一带一路”国家的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