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纠错 引文

形而上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ISBN:978-7-5161-1612-8

出版日期:2012-12

页数:321

字数:340.0千字

点击量:10059次

定价:58.00元

中图法分类:
出版单位:
关键词:

图书简介

黑格尔曾经说过,哲学的自我论证或者理性的自我表白需要有一个简明的深奥的导言,哲学总是要通过导言述说着一些什么。所谓简明就意味着哲学表面上看似乎很深奥,很艰深,很孤傲,很致远,但总是落地的,实际的,直白的,素朴的。尽管在哲学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哲学的样式或类型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归结起来就会发现诉诸理想性的哲学总与现实的事情“搭界”,直面现实性的哲学总会以不同的呈现方式与一个时期的理想“接壤”。依据这样的基本设定,可以说哲学总是以自身的独特方式把握着“理想性”与“现实性”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将哲学仅仅看做是理论的某种形态或概念的总体的话,哲学就被抽象地确认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本体)”,这种形态的哲学或许一定是深奥的和非现实的,尽管这一非现实的哲学依然有着可以挖掘的现实基础。其实,任何一种高深的抽象的哲学样式无论怎样显示着自身的“清高”,都必然接受世俗的洗礼和培育,这说明任何形态的哲学类型虽然都始终如一地坚守着理想的至上信念,但依然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有的张力的互动的关系。也可以说哲学就本质而言是简明的,在这里言之的简明旨在说明哲学无论采用何种的展现形态,尽管其奠基于思想的高点,建筑于概念的纯化,求实于思维的确证,诉诸于直观的把握,但依然离不开真在的现实的生活本身,离不开生活自身独有的简明事实。可以说,现实的生活本身有着自己的韵律,总是以自己的内在逻辑本真地敞开着、推进着、延伸着,而在哲学式的深奥比喻依然可以还原到尘世的根基,这一现象学的还原在于揭示出哲学抽象的理论和极为严格的演绎都是对现实生活元素的反思,并给予价值性升华的对应性显现。问题的实质在于不同的哲学家在理解哲学与现实的二者之间关联的时候,由于初始框架的建筑有异,规制与设计的起点不同,进而引发了有关哲学本身的一系列观点相左或根本逆反的讨论。哲学的演进和推移或许只有在形而上学的范围内才能显现其应有的价值,因为哲学的旨归在于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总是在历史演变的过程里,借助于各种精神的和世俗的因素完成自己的阶段性转型,为自身铺设出通向新的形而上学类型的精神通道。从这一角度观察可以看到,哲学与形而上学是一体的,而哲学的起点与终点的首尾相通将不断地质证和确证形而上学与哲学的一体性质。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形而上学。当我们这样认定形而上学的时候,就自然地面对着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哲学是等同于形而上学的整体,还是哲学相似于某种形而上学的基本指向。在这里存在着一些不可调和的异质性理解。从理论的外观探究会发现,将哲学类比为形而上学是一种惯常的约定方式,很多哲学家的看法有着更多的趋同性阐发,包括康德、黑格尔以及后来的海德格尔对这一问题的立场是大体一致的。然而,关于哲学是形而上学的这一说法如果被加以细微的分析的话,尤其从严格逻辑蕴涵关系的检审角度观察,这一指认并非是一种严格的逻辑论证。因为任何有效的论证需要在对论证前提加以明确的界定下,历经畅通无误的推理过程才能达到对本体概念的确证。而当我们说哲学是形而上学的时候,任何指认都包含着一种先验的假设,这里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非法跳跃”式的比附,同时也标识着一个非同质性的“断裂”。因为在对对象的感性的直接的观察中,非经验的要素和超越性的规定与直接的经验关联并不是互通的、生成的,而是分离的、限定的。因为哲学在内涵的理解上或许达到具有形而上学的意境和抽象的本体,但是形而上学存在本身绝非等同于与经验对象无关的超验存在。可以说,形而上学是思想的聚合体,既容纳了向上逾越的超越本体,同时又包含着向下推移的世俗之物。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特定的历史性的精神类型,总是在世俗社会的转型和精神的历史迁移之中,面对着自身的某种精神资源和伴随着现实的社会条件来实现自身的演进。这些事实已经或者正在证明,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精神资源的存在形态在持守着一贯性的历史传统的同时,也在与外界因素的撞击中日益生发着自身不断转型的必然性与导引现实变迁的可能性。事实上,作为思想积累和关注现实的特定哲学方式,形而上学在业已发生变化的境遇里,依旧在与当下的社会历史因素以及精神价值因素的碰撞中,持续地实现着自身的独特功能。形而上学从原初的“高耸入云”的精神追求在日益紧迫地趋向于世俗现实世界的压力下,逐渐加快了走向世俗世界的重心下移的过程。事实上,在任何情形下,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特有的精神资源依然在与现实的张力之间保持着某种互动关系。这意味着形而上学具有自身的天然可塑性和与世俗连接的伸展性,形而上学的这一固有的特性印证着形而上学不是“死”的东西,即使是“死”的规定,也只有在其具有向“生”的转化并真实呈现的条件的时候,形而上学才有可能提供全貌式的整体领悟,才能使形而上学的“灵魂”与人在世间的创造性活动得以完成和延续。而形而上学的本性与人的本性的隐含关系,只有在形而上学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里才能逐渐地显现出来,在不断转型的历程中展示着人的本性的提升性特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这里,哲学是与时代对应的,又是在引领着时代的精神走向的路途中确认自身的内在价值的。形而上学或许是永远的“在此”,“在此”的寓意是哲学的自由栖居,即在自由的求索里昭示着人的存在的形而上学意味。从历史的精神积淀历程里可以看到,形而上学的产生源于一个基本的起点,即将对象的规定在抽象的思维中加以“存在”的逻辑化、概念化。在古希腊哲学时期,对“水”的理性提升使之成为了“存在”。这样的“存在”是纯粹的,于是就会指向理念,趋向本体,进而建构了形而上学的早期铸型。从接下来的形而上学命运分析可以看到,后来的形而上学在接受各种非神圣的因素中发生了诸多的延伸性变形。这说明形而上学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与时俱进”的。这也意味着形而上学体系可能包含着诸多的指向性意义,有些规定是内闭的,有些规定是外显的,有些规定是在变化的。这是由于形而上学就其内在的规定而言,不是单一性的规定,可以说形而上学有其基本的指向和价值,这说明形而上学的理解既是多向度的,又是成长性的。形而上学本质上是一个精神的流动“活体”,而与其他的外在事物相比,形而上学可以说是确定的,又可以说是历史的。就其确定性而言,如海德格尔所云,形而上学是起点与终点的契合,是首尾相通的;就其历史性来说,形而上学又是开放的,是张开双臂迎接与世俗世界的拥抱。正如黑格尔所说,形而上学是存在在思维中的辩证法的具象体现。近代哲学的发展背后有一个比肩而立的哲学人类学的影子与之践行,形而上学自身的未能彰显的对立在近代哲学的牵领下有了外化或者“外溢”的征兆,哲学的本性与人的本性之联系有了一系列的现实佐证。在这样的情形下,形而上学的自身分裂或者重新修复都已经成为了当下面对的问题,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似乎变得愈加重要了。哲学就本质而言是一个普遍性的学问和规定,追求普遍性就与哲学的形而上学发生了一体性的关系。尽管哲学作为普遍性规定的存在是一个公认的事实,但是要真正进入普遍性的内涵理解的话,还有待于一个嵌入性的事实。在笔者看来,对哲学的形而上学的把握大都停止于外观上的某种接近,或者将形而上学视为一个对象加以理解。然而形而上学一旦变成了一个对象,就与个体的自我失去了内在的关联,变成了二者互相对峙、无法交融的“异物”,这就使得形而上学即刻沦为外在的一种挤压性的促逼,形而上学失去了人性魅力的特有感召力,人性的那种柔性的天真的连续的链条就失去了弹性的真实,被化解为一个孤独的单子。事实上,形而上学既然不是一种知识,不是一种逻辑,也不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无内容推理,更不是一种超验的本体,那就表明形而上学是一种精神的汇聚,是一种价值的攀升,是一种理念的凸显,也是一种人性的印证。形而上学的普遍性需要有个体的身体力行的践行,形而上学的践行是形而上学本性的现实观照的基本方式,又是形而上学理念的现实操守的实践途径。从这一角度理解就会深刻地意识到形而上学在根基之处与人性的追求融为一体,与人的践行相得益彰,与社会的价值共生并蓄,与人的可能性绽开相辅相成。关于对形而上学的真切理解有很多的路径,这里最为重要的是借助于事实性的实践和实践性的领悟,打通的主要方式是需要有对当下的事实切入,哲学在这一维度永远是“实践性”的、历史性的。形而上学不仅仅是理论,其生命力的底蕴在路上,在实践中,在打开的过程里。形而上学的“高端”设计和顶层架构使得其内在的活动无法直接嫁接在日常的、繁杂的活动之中,而且形而上学的“高耸入云”的特征使得其封闭于自身,孤芳自赏地停留在圈定的精神循环里。既然形而上学没有进口,也就失去了出口的条件。尽管如此,形而上学总是在与自身限度的撞击中,改变着或变形着原有形而上学的封闭性圆圈。充分意识到形而上学的品行和特质需要时间的延移的过程,在这里任何的节省和删除又会使得精神的完整性遭受损伤,使得天然的判断力遇到肢解,使得精神的丰富性加以消解。真实而有效的形而上学是需要借助于一个“事实”,或者是一个“事件”才会被牵引、被启动、被激发的。如果将形而上学仅仅视为理论的逻辑体系的话,形而上学永远是置身于生命运动之外的概念存在,如柏拉图理解的那样。这是一个起点,站在这个起点上的此时此刻,很难知晓到这一起点的衍生意义。与海德格尔的判断相似,起点与终点的一体并不意味着生发的意义是同一的、平缓的。一切都在前行,一切都在生成,这个道理只有在哲学的奠基之初,在形而上学的人性启蒙之时得以显现、赋予、昭示,留人于寂静。在其后的日子里,哲学的人文情怀在知识的压迫下和想象的运筹里得到了积累和迸发,形而上学不再是一种事实的形态,不再是一种理论的范型,也不再是真理的集合体。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观照,是对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是人本身内在精神转型的一种动力,是对现存既定固化情形的一种反抗。哲学的人文的情怀在知识的压迫下和想象的运筹里得到了积累和迸发,形而上学不再是一种事实的形态,不再是一种理论的范型,也不再是真理的集合体,形而上学在本质上是对人性的一种关照,是对生存状态的一种反思,是人本身内在精神转型的一种动力,是对现存既定固化情形的一种反抗。那么形而上学究竟是什么呢?本书是在近几年发表的文章基础上略加修订结集而成的。在这里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但之中有一个基本的理论研究视阈,这就是始终将形而上学的问题作为研究的基本方向,通过对形而上学这一主题的全方位探究,将基于不同思路或理论框架的哲学类型还原到形而上学的根基之处,并给予现代意义上的理解。关于形而上学的理解已经定性甚至定量的说明,无论定性也好,定量也罢,这些努力只是接近形而上学的某种方式。每一次近乎完满的理解都会使形而上学与理解本身拉开了间距并延长了距离,形而上学在领悟中永远近在眼前,在认知中却最终离开了视域的地平线。其间研究成果都是从形而上学的不同视域以及研究的不同范式、不同向度出发,进而提出对形而上学的深度诠释。其形成的主要观点为:西方哲学的首次奠基构铸了西方哲学的基调,决定了其演进的逻辑,规定了其后运转的诸多可能性;形而上学本身有自身的精神迁移的历史,这体现在形而上学与其特定的时代精神变迁、社会风气的沿革以及价值追求的目标等因素相连,形而上学以隐性的方式表征着时代的期望;形而上学就哲学的路径而言,曾表现为形而上学的系列转型,即使后形而上学也仍然是形而上学的当代方式;马克思哲学作为新的世界观其旨趣依然是一种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思想,因此在当今的时代依然具有深刻的精神影响力。马克思哲学可以说是当代具有深度洞察性的形而上学思想。这一研究的主要判断是,哲学本质上是形而上学,哲学是以形而上学的显现方式来展现人的本性和哲学的本性的;形而上学就哲学的路径而言,曾表现为对象性的形而上学和方法论的形而上学以及现代视阈的形而上学等;马克思哲学是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样式。这一理解思路旨在突破对形而上学的传统解释,指出形而上学的当代路径,确认马克思哲学的形而上视阈。这一研究的价值在于,通过对西方形而上学的研究揭示形而上学与人的内在本性的联系,诠释马克思哲学的形而上学意蕴和价值,进而梳理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意义与建构现代中国哲学精神的内在契合性之追求,从而在时代精神的引领和塑造中构建当代的中国哲学。这一研究注重对形而上学精神资源的时代挖掘,既提供了中国哲学创建的理论前提,同时也指出了中国哲学发展的现实路径。陆杰荣2012年6月于沈阳

展开

作者简介

展开

图书目录

本书视频 参考文献 本书图表

相关词

请支付
×
提示:您即将购买的内容资源仅支持在线阅读,不支持下载!
您所在的机构:暂无该资源访问权限! 请联系服务电话:010-84083679 开通权限,或者直接付费购买。

当前账户可用余额

余额不足,请先充值或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请选择感兴趣的分类
选好了,开始浏览
×
推荐购买
×
手机注册 邮箱注册

已有账号,返回登录

×
账号登录 一键登录

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
手机找回 邮箱找回

返回登录

引文

×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陆杰荣.形而上学研究的几个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复制
MLA 格式引文
陆杰荣.形而上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E-book.
复制
APA 格式引文
陆杰荣(2012).形而上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复制
×
错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