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动态
-
072025-04
作为传统生态知识的灾害神话叙事
神话何为,是神话学以及相关学科对神话本质孜孜以求的追问。在人类开启火星探测、广泛运用基因工程的今天,神话何在?随着时代发展和神话学学科建设,我们应该如何认知神话祛魅与复魅的并置与同在?神话没有走远,神话更没有终结。只要我们加以全面观察和整体认知,神话就依然在以活态传承,并巧借科技和大众传媒以新面……
-
072025-04
简启鸿蒙:楚文明基因的简帛解码与范式重构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时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荆楚文化的核心基因是东周时期的楚文化。楚文化的形成,可追溯至西周晚期,鼎盛于东周时期。自20世纪30年代安徽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开始,楚墓考古渐成系统研究范式。湖……
-
072025-04
清诗话与陆游诗歌接受
清代的诗话作品体系完备,且具有“历时接受”的特征,其写作范式以总结前人的阅读经验和阐释诗话作者的诗学观念为主。清诗话中对陆游诗歌的评点、引用、摘录都是清人对陆游诗歌接受的重要依据,许多诗话作品设置专卷剖析陆游的诗法,对陆诗的摘句与点评也俯拾皆是。整体来看,清诗话对陆游诗歌的接受专题性与细致性兼具……
-
072025-04
新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2024年12月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边疆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进边疆治理,需要强化理论支撑。要加强边疆史和边疆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边疆学知识体系。深化边疆治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推出更多具有影响力、说服力的研究成果。运用好……
-
072025-04
居延塞与汉代河西经略
额济纳河和居延海一带,远控大漠、近屏河西,水草丰美、宜于农牧,形成了一条重要的南北通道,也是秦汉时期匈奴南下河西的交通要道。汉代居延塞的屯戍活动持续两个多世纪,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从20世纪30年代起,在额济纳河流域的汉代亭障烽燧遗址,陆续出土了33000余枚汉简,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 ……
-
072025-04
从归附人口看两宋时期民族融合
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我国各民族经历了长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即使在宋辽夏金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战事频仍,隶属于不同政权的各民族仍然进行了十分密切的往来,推动了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我们通过两宋时期的归附人口现象,可以揭示当时的人口流动与民族融合,展现这……
-
072025-04
戏曲国潮引领时代审美新风尚
文化潮流的兴起与时代精神密切相关,戏曲国潮的蓬勃发展正是这一现象的生动写照。从表演形式、内容创作到传播方式的变革,戏曲国潮引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那么,戏曲国潮如何随时代共进,何以更加出彩?又有哪些成功的探索和实践?近年来,戏曲国潮如一股清流,悄然而起,渐成气候,为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
-
072025-04
新疆戏剧创作的新发展
“文化润疆”为新疆精神文化产品创作注入新的巨大活力。同时,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新疆戏剧创作借助数字技术辅助设计为观众呈现更为精彩的视觉演绎效果,传统舞美设计也与时俱进地进行了大量创新,为进一步创新新疆文艺作品形式、讲好新疆故事提供了可资参考的范式。 2020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
-
072025-04
探寻二人台艺术中的文化基因
二人台是流布于内蒙古中西部以及与其毗邻的晋北、陕北、冀西北等地的民间小戏,因常以一旦一丑两个艺人表演而得名。清中后期,大量移民从中原地区迁入土默川,参与了蒙古族聚居地的艺术表演,促进了游牧文化艺术与农耕文化艺术的融合。二人台承载了北方边疆地区的沧桑历史,也反映了生活于此的民众的情感体验。随着时代……
-
072025-04
历史书写的重心
吕思勉在《历史研究法》里说传统史学的弊端之一是“偏重于政治”,虽然这种“偏重”有其原因,但现代史家的撰史总要纠正。由此留意吕先生撰史的偏重。吕氏著述甚多,涉及方面也广,难以用一句话来总括。按我的阅读体会,大约为:古代史著述,偏重于民生;近代史著述,偏重于文化及改进;通俗读物的撰写,偏重于历史经验……